公民寫手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2) 讓荒田廢校綻放新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上)

編按: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此刻正在日本新潟進行,本文作者(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特別為未能親自參與盛會的讀者們,詳細寫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兩個藝術祭產生的脈絡與展演內容,以及這樣的藝術行動對當地以及日本社會帶來的影響。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附錄。

在社會轉型中,重新活絡雪國的生命力

日 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1899-1972)的名作「雪國」,以隆冬大量積雪為常態的新潟縣南魚沼郡湯沢町作為背景,川端康成典雅的文字流洩出 深厚的日本傳統文學根基,「雪國」成為了解與研究日本文化的入門之作;文中首段名句:「穿越縣境漫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的底層白亮了起來。火車停在信號 所前。」開啟了一段雪國的愛情故事,透過川端康成極富感染力的優美文筆,讓世界認識了雪白且寧靜的新潟大地,以及在艱困環境中奮鬥生存的人們。

新 潟縣位於日本本州中部,瀕臨日本海,穿越縣境山間流向日本海的信濃川是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流域形成肥沃的平原,信濃川的流域裡發掘出一批繩文時期火焰 型的土器(註1),證明在4000年前的繩文時期已有人在當地居住。新潟屬日本豪雪地帶,每年平均有五個月的雪季,積雪融化後提供了當地優質的水源,自然 的循環滋潤了當地的稻米、蔬菜與魚鮮,新潟也因此成為日本主要稻米生產區,以新潟越光米與吟釀清酒聞名於世。

特殊的自然環境孕育新潟的豐饒 農產,然而經年豪雪卻也考驗著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面對日本產業轉型的年代,新潟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此地世代以來賴農業維生的生活逐 漸難以維繫,年輕人為了尋找工作和教育機會,不得不割捨這些田地及農村移居都市,因此出現許多荒廢的梯田、空屋與廢校。如何以地區的歷史、產業、環境、文 化為當地重拾生命力,「越後妻有(註2)大地藝術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想。

廢校改成的森林小學
經改造後,廢校成了森林小學

將藝術分散在聚落,認識每個地區獨特性

新 潟縣歷經明治大合併、昭和大合併與平成大合併等市町村合併之後(註3)(註3),從明治時期超過八百個行政單位到2010年四月合併成為僅30個市町村行 政單位。為了避免市町村合併之後行政資源過度集中在大城鎮,並將原本散村形式的各個聚落文化串聯起來,身為新潟縣在地子弟的北川富朗希望「重新看見銀髮族 的笑容」,找回長者們過去對地方的光榮感,傳承智慧與歷史記憶,提醒人們過去賴以維生的農業生活是值得驕傲的。

在1996年他提出「藝術項鍊計劃 (The Art Necklace Project)」,是一項以串連保存新潟縣六個市町村地方特色為本的計畫,北川富朗表示:

「倘 若我們跳脫行政區劃分,其實每一個地方都獨具特色,但是就政府而言,合併前後除了面積與人口增加以及行政工作集中之外沒什麼不同的,然而若將文化也等同視 之,如此以來各地方除了中心地以外,都將被邊緣化而停止發展。因此我才會計劃將每一處具有獨特文化的地域串連起來,形成以地方文化保存為主的藝術項鍊計 畫。過去,新潟縣內市町村之間都會互相交流,彼此一起來思考地方的發展,我現在所做的就是把當初的想法找回來。」(註4)

在此同時,力求進 步的鄰國韓國政府正以舉國之力進行改革政策,「創造都市」的想法也在日本開始受到討論,也成為影響北川富朗前進的動能;北川富朗深刻體驗到進行變革所需要 的魄力與決心,他認為若能保有各地的文化真實性,維繫民間互助與交流的生活文化圈,地方才能展現出原有的朝氣。

大地藝術祭透過將藝術品創作設立於各聚落,讓參訪者願意到各地分散的藝術展品去參訪,進而瞭解各個聚落的特色。如果按照一般的觀光思維,在市村町合併之後將美術館設立在核心區域,旅客就只會集中在單一地方參觀,其他聚落便逐漸走向沒落。

「重新看見銀髮族的笑容」如此簡單而真切的願望,開始了訴求環境倫理的藝術革命。大地藝術祭積極地串連地方特色,重建地方自信,成功吸引國內外旅人造訪,活絡了被日本人視為「原風景(註5)」的美麗雪國。

戶外能舞台
戶外的能劇舞台(攝影/楊偉林)

召開兩千多次說明會,終於獲得地方認同

參 與「藝術項鍊計劃」的越後妻有地區,包括了當時新潟縣境內的十日町市、川西町、津南町、中里村、松代町、松之山町等六個市村町(註6)(現在的十日町市與 津南町),總面積共有約760平方公里,其中農地與山林地佔了地域近98%的面積,2000年時人口約有77,392人(註7)。

2000年開始,越後妻有地區每三年舉辦一次藝術祭盛會,2012年舉辦第五屆大地藝術祭,歷年來引進超過三百多組國際知名藝術家的創作,亞洲地區多國藝術家也前往參展,其腹地與參與規模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活動之一。

計 劃在提議初期其實遭受許多質疑,保守的新潟地方不能接受藝術家的擾動,第一屆藝術祭開展前四年半的期間當地人堅決反對,北川富朗與工作團隊歷經超過兩千多 次說明會,挨家挨戶不斷地進行溝通協調,才逐漸獲得部分地方人士正面的回應與配合(註8),由於藝術祭實際帶來的人潮與關注,讓居民有直接的感受,開始以 微笑回應各地來訪的參觀者,更與藝術家和志工們成為好朋友。

北川富朗強調:「我期待藉由大地藝術祭的舉辦,讓都市人親近久違的自然與清新純 樸的人際關係,也希望藉由藝術的介入讓在農村生活的人們能夠享受當代藝術。藝術在這裡也許是一種手段,但是藝術卻結合了都市與農村的人們,並且激發人們更 多的想像力與熱情,人類透過藝術得以再次省思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註9)

繪本與果實美術館

國內外志工投入,讓空屋廢校有了新的面貌

關 心家鄉土地的北川富朗,透過藝術教育以及民眾參與,成功吸引世人關注越後妻有的目光。在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協助下,經過專家調查研究,藝術家的巧思,來 自全國各地及外國志工的投入,地方居民經過好奇、懷疑、反覆觀察、思考之後決定參與其中,許多空屋、民家、廢校有了新的風貌,荒廢的梯田重新恢復綠意,加 入農業生產與消費,藝術在此不再是置入於殿堂的作品,而是透過藝術家居中穿針引線,與住民在大自然裡共同勞動的邂逅。

為了達到理想,更為社會各界提供創造參與的機會,以及不可避免勢必花費的財力與人力,藝術祭成立的「小蛇隊(註10)」義工團體與資金募集機制,為藝術祭的開展與永續發展打下基礎。

北 川富朗與工作團隊尤其耗費心力在統整越後妻有地區原有的自然資源(溫泉、梯田景觀、信濃川流域等)、豐饒的物產(越光米、吟釀清酒、新鮮食材、海產等)與 傳統產業(製作和服的絲綢、承繼繩紋文化的燒陶技術、現代花藝、藝妓文化等),這些地方特色長年來與居民的生活共存,再經過藝術家的理解與再詮釋以及融入 外來文化以後,居民們逐漸能夠以另一種思維來看待他們生活週遭的新人、新事物與新的改變,在地的知識也就重新被發現其價值,進而能夠發揮地方文化產業的擴 散。

新瀉的土
大地藝術祭作品─新瀉的土(攝影/楊偉林)
各地的土
大地藝術祭作品─各地的土(攝影/楊偉林)

 系列閱讀: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1)北川富朗,重塑地域價值的藝術行動

註釋:

(1)推測為4000~5000年前繩文時期古物,已被文化廳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目前陳設在十日町市博物館中。

(2)越後妻有是當地的古名,四百年前戰國時代流亡武士逃難至此,雖然不適應惡劣環境但卻是極佳的躲藏地,尤其當地有質優的雪水,居民開闢梯田大量種米成為糧倉。

(3)日本基於強化市町村行政效率、深化地方自治,並因應財政困難,120年來持續推動市町村合併,先後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市町村合併,分別是明治大合併、昭和大合併及平成大合併。

(4)引自2012年2月本研究訪談北川富朗內容。

(5)日本本來的風景,泛指明治時代到二戰前日本國內各地山林鄉村的景色,帶有對日本傳統生活的懷舊情懷。

(6)平成17年(2005)4月1日十日町市、川西町、中里村、松代町及松之山町等5市町村合併為新的「十日町市」。

(7)依照平成年間日本國勢調查統計,越後妻有地區人口自1990年至2010年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8)根據北川富朗先生表示,大地藝術祭原定在1999年舉辦,但因為2000年6月15日才在地方行政會議中獲得同意,第一次大地藝術祭遂延至2000年7月20日~9月10日展開。

(9)引自典藏今藝術雜誌2009年10月號北川富朗接受黃姍姍訪談內容。

(10)大地藝術祭義工隊,以大地藝術祭Logo中串聯六個市町村的小蛇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