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1)北川富朗,重塑地域價值的藝術行動

系列前言: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日本重量級的藝術活動,也是世界級的藝術展覽。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以日本鄉村之公共領域為舞台,展開了精彩的歷史、文化與環境共生之藝術行動,除了刺激鄉村的地域活化,也提醒大眾感受人與環境的共同脈動。

三年一展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此刻正在日本新潟進行,本文作者(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特別為未能親自參與盛會的讀者們,詳細寫下兩個藝術祭產生的脈絡與展演內容,以及這樣的藝術行動對當地以及日本社會帶來的影響。本文為系列之一,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附錄。

從地方生活出發的文化觀光思考

強調「大地倫理」(The Land Ethics)的近代環境保育之父Aldo Leopold(註1)(1887-1947)曾有一段被保育界視為圭臬的名言:「當一件事情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穩定和美感時,這便是一件適當的事情,反之則是不適當的。」

Aldo Leopold所謂的大地倫理就是把生命社區的範圍加以擴展,認為土地不只是土壤,我們所生活的大地其實包含了土壤、空氣、水、植物、動物……等;Aldo Leopold給予當代的啟示是提醒人類若能與自然共感,大地的生息將與我們生活的脈動共鳴,許多衝突與破壞自然就能夠避免。

面對二十世紀以來,人類大量而無節制地活動導致能源耗費,對自然環境造成沉重負擔;氣候變遷、物種滅絕、糧食短缺等已成為我們刻不容緩的存亡議題。堪稱是國際上最大的人類群聚活動之一的世界博覽會,從過往各國展現國力的競逐,到近年來則以地方歷史、文化以及對於地球環境的貢獻作為焦點,顯見人類已體認「人與自然」關係之重要性。

可惜的是,無論是申辦世界博覽會、奧林匹克等大型運動賽事,或是城市自行辦理藝術祭、嘉年華,抑或邁向「創造都市Creative City」之路;這些大型活動往往是從國家、城市的層級去行銷城市觀光或進行都市規劃的手段,而鮮有協助地方並試圖解決環境問題的全面性關照;大型文化活動往往挾帶量體龐大的建設,在短期資金挹注下累積超量的參觀人數與媒體效應,然而活動本身若不能清楚傳達給民眾的訊息,思考與地方生活共感的方式,很容易在媒體輿論與資訊浪潮中失焦,難以永續經營。

相對於大型遊樂設施或國際連鎖店家高價、奢侈與統一化的消費規格,地方上更需要能呈現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一切,透過人文、歷史、傳統與自然現有條件與資源的發展來「充實地方知識文化、整合社區教育網絡」,以達成守護家園永續發展的目標。

北川フラム(Fram Katagawa,在此中譯為「北川富朗」)所策劃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Echigo-Tsumari Art Triennial)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The Setouchi Triennial)正是值得台灣學習與思考的案例。

筆者與北川富朗策展人多次會面交換心得,也將藝術祭案例在不同場合引介給國內民眾、各級政府人員及從事農村再生的第一線工作人員。本研究藉由實地參訪以及與北川富朗的訪談,並經由東京大學副校長西村幸夫教授的協助與指導,深入了解北川富朗藝術策展的理念與思維,為台灣正在學習中的文化觀光與地域再生尋找未來的可能性。

日本鄉村的廢校議題,也是藝術祭中的重要議題(攝影/楊偉林)。

展現地域價值的藝術行動,北川富朗為先鋒

日本在二次大戰後歷經經濟與都市高度成長的過程,1960年代都市計劃遂以面對人口集中與都市化現象的都市營造為核心,此時日本雖躍身為世界經濟強權之一,卻也付出了公害污染、農村人口外移、治安惡化…等社會問題,1970年代開始反省經濟高度成長之下衍生的問題,1980年代則開始在「從量到質」的轉化下進行「地方時代」之都市營造,企圖落實地方分權,1990年代在調整、協力與合作之中摸索嶄新的都市計畫體系。

然而1990年代泡沫經濟崩解後「失落的十年」讓日本經歷漫長的世紀災難,也掀起日本各階層份子對於社會問題的論戰,不同的實踐與理論在各地方展現,表現出日本社會急欲改變的心聲;邁入公元兩千年,以地域價值提升為目標之可持續性都市計劃與經營,則企圖為都市發展的永續經營提出方案,而以地域價值來對抗全球化與強勢西方價值的能量,也在日本社會各層面中展現出來。

其中日本藝術界面臨環境的困頓與西洋藝術的衝擊,不少有志者都做出了批判與實踐,力求改變當時窒礙的藝術環境,北川富朗正是此一運動的先鋒。

北川富朗於1946年在日本新潟縣高田市(今上越市)出生,在結束於家鄉的高中生活後便前往東京求學,1960年代開始陸續參與學生運動,1974年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畢業後,他開始多項藝術展覽與公共藝術的策劃,從1978年巡迴日本11地展覽的高第(Antoni Gaudi)展開始,1980年開始策劃巡迴77所中小學的兒童版畫展,以其不同於傳統的社會關懷迅速累積豐富的策展經驗;

1982年北川富朗在東京設立以「致力連接藝術與社會」為目標的藝廊公司Art Front Gallery,以東京藝術大學學生為雛型組成最初的團體,1988年主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策劃「Apartheid Non! 國際美術展」在日本194地展出的巡迴展,實現他草根而社會性的藝術理念。

2-600
大地藝術祭的作品之一(攝影/楊偉林)

從「立川公共藝術計畫」引發了大地藝術季

從北川富朗的藝術實踐經驗中,不難看出他企圖將藝術、學校以及社會結合的決心,在西方藝術主流席捲日本當代藝術圈的同時,北川被視為草根且社會性的策展行動也使得他獲得藝術領域之外的多方注目,其中1994年開幕的「Faret立川」(註3)可說是開啟日本「工程藝術化」的先例,將藝術品結合在都市機能的公共設施之中,舉凡排氣口、街燈、消防栓、車擋、街道家具…,都被藝術家改造成為人性化而且能夠公共使用的藝術品,並且更積極地將被認為是「Dead Space」的都市邊緣角落,透過作品設置成為都市人駐足的角落。

大部分藝術品被完整保留在立川,1997年以立川市文化振興課為中心,由社區民眾與家庭主婦們組成的「立川俱樂部」(Faret Club)開始持續進行環境清潔與藝術作品導覽、分享座談等活動。

立川公共藝術計畫所累積的藝術資源與實踐精神,在往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有了繼續發展的機會,北川富朗一步步得以具體實現將「藝術與社會結合」的理想,在1996年他回到故鄉新潟縣開始進行大地藝術祭籌劃,參與地方整備工作。

在我們的島-台灣,與越後妻有及瀨戶內海地區同樣擁有著山、林、河、海等大地景致,也同樣面臨著人口結構轉變與農村再生課題,以下將透過「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案例分析,思考台灣未來在文化觀光與城鄉環境的方向。(系列待續)

農舞台
藝術祭的主要場景之一─農舞台(攝影/楊偉林)
藝術祭的策劃者─北川富朗。後為藝術祭的作品(影像提供/丘如華)

繼續閱讀: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2) 讓荒田廢校綻放新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上)

註1:Aldo Leopold耶魯大學畢業後不久進入美國林務署,擔任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納州的助理林務官,終其一生投身自然保育工作,成為美國保育運動先驅。

註2:1851年開始的世界博覽會,歷屆主題反映著世界潮流與時代趨勢,早期以「科技」、「發明」為主,二戰戰後則訴求「和平」、「建設明天」,本世紀初開始將自然議題視為重心的是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主題:「人類、自然、科技」,開始考慮博覽會園區的永續發展;2005年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之主題則定為「自然的睿智」,首次以「市民參與型」的行動號召全世界共同來學習自然的偉大智慧,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5年主辦國義大利米蘭以「滋養地球,生命能源」作為大會主題。

(註3)取自義大利文中的Fare(創造)一詞,加上立川(Tachikawa)的首字T,造出了Faret這個字。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