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掘土,《老鷹之手》深刻記錄蓮藕農日常,榮獲坎城世界影展三項大獎

這是一雙不會飛翔、只在蓮藕田間為愛掘土的老鷹之手。榮獲2021年5月坎城世界影展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及最佳女性導演三項榮耀的《老鷹之手》將在今年10月底上映,藉由嘉義縣牛斗山農民早年以手掘出蓮藕來養家糊口,長年勞動而使手彎曲變形,成為形似鷹爪的老鷹之手,帶出蓮藕農民的故事。

導演賴麗君、彭家如花3年時間拍攝《老鷹之手》,透過不同世代藕農的生活,將農村風貌及蓮藕產業完整呈現在大螢幕。本片也改變了 2 位導演的生命,來自北部的彭家如在拍攝過程喜歡上農村,2 年前搬到嘉義定居;賴麗君本身即是牛斗山的女兒,未來將返鄉作地方創生,「我是這裡的孩子,有使命感,接下來想讓牛斗山的蓮藕產業成為地方特產。」(預售票訊息、紀錄片包場觀看資訊請見文末)

YouTube video

返鄉的蓮藕大餐催生《老鷹之手》

《老鷹之手》的緣起要從2016年的一頓蓮藕大餐說起。嘉義民雄的牛斗山是賴麗君的老家,2016年時她將執導的紀錄片《神戲》帶到故鄉放映,但村民以為紀錄片是黑白片、興趣缺缺,兩百多個座位只來了十餘人,恰好一群藕農準備了各式蓮藕料理要與村人分享,順勢就找了座位最多的放映會現場。

「村長廣播說有蓮藕大餐,一下子兩百多個位子就滿了。」賴麗君邊回憶邊笑道,而當時看到蓮藕農一雙雙為挖掘蓮藕而變形的手,內心深受震撼。賴麗君拍下這些形似鷹爪的老鷹之手,相識十年的彭家如看到照片後也大受觸動,為了解老鷹之手背後的故事,兩人決定下鄉進行調查、拍攝。

然而,紀錄片的拍攝一開始並不順利,離鄉二十多年的賴麗君返鄉也未受到熱烈歡迎,村民以為拍攝團隊是政府派來的,因而處處戒備,後來是熱心的鄧素玉阿嬤穿針引線、帶著拍攝團隊一一拜訪藕農,最後有4位點頭,加上鄧素玉,一共5位成為紀錄片主角。

賴麗君(左1)與蓮藕阿伯合照(圖片提供/老鷹之手團隊)

牛斗山曾有蓮藕掏金潮,電影傳遞藕農對家的愛

說起蓮藕,國人會想到白河,但在1980年代,嘉義縣民雄鄉牛斗山村曾是全國蓮藕最大產區,早期還有外銷日本及香港。前導片中,鄧素玉一句「以前都是做到羊水破了,才送去醫院。」足見過去蓮藕產業的繁榮。然而,隨著中國蓮藕的競爭,有著80年歷史的蓮藕產業榮景不再,牛斗山的蓮藕田從一百多甲減少至四十甲。

「以前採蓮藕像挖金礦,農民怕鐵撬傷到蓮藕,才會用手挖。」賴麗君小時和父親下過田,但拍片搜集資料時,卻發現牛斗山蓮藕產業的相關記錄寥寥無幾,「蓮藕產業雖然慢慢沒落,但這些過去為了養家糊口的農民,對家人、家鄉、蓮藕的愛和付出,不該被遺忘。」

鏡頭從老鷹之手慢慢拉遠,拍至人,再拍到農村,彭家如表示,上一代藕農的老鷹之手可以看到父執輩為了下一代無怨無悔的付出,多數人不知農人工作的辛勞,藉由呈現農村的風貌,希望觀眾在觀看之餘,在日常生活中能回頭感謝所有生產食物的農夫。

許麗明阿伯採藕(圖片提供/老鷹之手團隊)

蓮藕成為老農的第二生命、年輕世代農民的夢想

為了拍片,兩位導演身著青蛙裝、頭頂傘帽一同走進蓮藕田,高高的蓮葉猶如茂密的森林,在泥水中行走,每邁一步都相當費力,已習慣環境的藕農則移動自如。彭家如發現,過去社會氛圍重文輕農,加上蓮藕產業勞力密集,藕農鼓勵孩子唸書、離開農村北漂,種植蓮藕的人從過去的一百多戶減少至27戶。

蓮藕產業成了眾人口中的夕陽產業,但仍有人願意留在農村種蓮藕。兩位導演看到不同世代藕農堅持的理由:如許麗明般的老農跟著家族種植蓮藕,一開始或許不甘願,但蓮藕現已成為第二生命,種田則像呼吸一樣自然,「許麗明大哥每天都要摸到蓮藕,即便是假日,也要去自己的小菜園種菜,常常弄到忘記時間,天黑才被太太叫回家。」

鄧素玉晨採(圖片提供/老鷹之手團隊)

中世代藕農則以莊傑全為代表,莊傑全並非農二代,因不喜歡都市生活,而回到家鄉牛斗山村種蓮藕。拍片過程中,賴麗君發現,莊傑全把種田當成夢想,「他就是喜歡這裡,也希望守護這些蓮藕。」且還引進高壓水柱來協助採藕,讓藕農採蓮藕不會再變成老鷹之手。

彭家如則觀察到不同世代間的差異,「老一輩很勤奮,會很努力的把東西種好,但只會用傳統模式銷售,中青世代的藕農,則會利用網路的優勢。」賴麗君也表示,中青世代相當會經營與客戶的關係,也會在網路上教客人如何吃蓮藕,而透過社群,慢慢也有更年輕的人願意來學習、種植蓮藕。

莊傑全拖蓮藕(圖片提供/老鷹之手團隊)

蓮藕承載農民的關愛,電影經費由嘉義鄉親支持而來

拍攝的三年裡,兩位導演與蓮藕農往來密切,藕農習慣鏡頭後,也將兩位導演視作家人一般。賴麗君回憶,拍攝過程中曾有一陣子受傷、心情低落不已,藕農竟寄來一大堆的藕粉來給自己進補。來自北部的彭家如每次來拍攝,收工時後車廂都裝滿了蓮藕和藕粉,「農民擔心我扛攝影機會中暑,還買了一頂傘帽給我。」

拍攝過程一大煩惱是資金,賴麗君表示,剛開始拍攝經費有政府補助,但大部分資金其實是靠嘉義鄉親贊助而來,相當感謝李建興老師和賴萬鎮老師四處奔走、協助募款,一位人在國外的牛斗山鄉親劉嘉翔先生也掏腰包相挺,甚至幾位藕農也情義相挺。「有的鄉親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紀錄片,但願意無條件支持我們,沒有嘉義鄉親的力量,我們真的無法完成。」

電影讓藕農成為明星,粉絲專程開車來蓮藕田要簽名照

電影目前還沒上映,但已辦過幾場放映座談會,兩位導演還邀請藕農到場分享,觀眾紛紛給予肯定,也讓藕農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最讓農民印象深刻的要屬嘉義首映場,彭家如回憶:「農民們坐在第一排,放映完後,上百名觀眾都起立鼓掌,農民此生從沒如此受到關注過。」

農民不只在放映現場受到關注,甚至多了很多粉絲。彭家如表示,有的粉絲專程開車到牛斗山村裡去找農民,有藕農工作到一半,就遇到粉絲前來相認,甚至跟農夫合影、索取簽名,「藕農有種變成明星的感覺。」而粉絲們的關注更化為行動,電影為農民蓮藕的銷售狀況更加溫。

「藕農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影響了其他鏡頭外的農民。」賴麗君表示,前一陣子曾鼓勵藕農去擺市集,只有一位青農願意,當天蓮藕銷售一空,甚至有人是因為電影前來,村內老農從過去的觀望態度轉為積極。

彭家如拍許麗明阿伯(圖片提供/老鷹之手團隊)

兩位導演為了藕農留下,要讓蓮藕產業再次輝煌

《老鷹之手》紀錄了牛斗山藕農的過去、帶來人們的關注,兩位導演強調,「老鷹之手不強調議題探討,而是要拍出農民對家人、家鄉還有蓮藕的愛。」

電影試映後,嘉義粉絲反映買不到蓮藕,甚至菜販也不知道牛斗山有蓮藕,且多數人對蓮藕料理相當陌生,讓賴麗君相當震驚,「蓮藕是很營養、很好吃的食物,網路上至少有上百種煮法。」彭家如則認為,要讓蓮藕產業復興的關鍵在於要讓吃蓮藕的人變多,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2位導演接下來也將為牛斗山的蓮藕而繼續奔走,賴麗君表示,花了8個月田調、3年拍攝,不能讓電影停留在上映,「電影要延續、成為支持在地的力量。」未來紀錄片上映後,也會帶著農民到全國走透透,走進不同鄉鎮讓農民親口去講自己的故事,讓國人認識牛斗山的蓮藕。

《電影包場資訊》

老鷹之手電影預售票點選這裡

如有讀者想包場包票可填寫表單,有問題可洽詢 老鷹之手團隊點此),或詢問賴小姐0922-665-325。

包場不收訂金,現在預定(不用先付款),享有票價優惠,和藕粉贈送(到時上映前付款後,會寄出票+贈品)

考量到戲院座位數,台北地區單場只需30人,其他地區則需達100人(疫情期間將先登記包場需求,解封後安排放映。)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