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旅人食通信/「嘿喲,嘿唷,拔蘿蔔!」
一日採收班大冒險

5:00 am 

晨曦初露,隨著著工頭赤牛叔的卡車駛向農田。二林到東勢的道路一片寂靜,隨著車子定速前進,路燈白光像膠卷放映規律地滑過擋風玻璃,眼前是一部天未明的公路電影。

6:00 am

抵達田間小路,赤牛叔向農工們打招呼,熟練地戴上麻布手套,坐上農機車,引擎發出低沉的轟鳴,身處低頻噪音的環境,眾人無意識地放大說話聲量,連道聲早安都用吼的。

「敖早!恁對台北來的嗎?」幾個身穿桃紅花色外套的阿嬤向我們打招呼,輕巧的走進田裏。不遠處,一群戴著大帽簷斗笠的越南新住民替彼此整理衣衫,防曬頭套下,是一張張清秀的臉龐,腰間的收音機,緩緩流瀉音質扁平的越南情歌。

農機持續發出低頻的操作聲。眾人各就各位,割蘿蔔葉、分級、倒進太空包、裝箱、封箱,默契地各司其職。赤牛叔坐在農機上,專注的雙眼掌握每日採收量,這些都是種植胡蘿蔔三十年以上的經驗判斷。

太陽緩緩推開雲霧,暖陽照散清晨的寒風,胡蘿蔔採收班的一天開始了。

7:00 am

送往世界的產地風物

東勢海風拂面,讓這裡的砂質土成為胡蘿蔔的重要產區,我們跟著文秀阿嬤一起彎下腰抓住蘿蔔葉往上拔,毫不費力就能從土裡拉出一串身形飽滿的蘿蔔。能這樣輕省地「拔蘿蔔」是因為赤牛叔早已安排農工犁田鬆土,鬆過土的胡蘿蔔幾乎是離土狀態,便可加快採收速度。

蘿蔔離土後,必須拿鐮刀把蘿蔔葉割掉,株型較小的胡蘿蔔集中丟進俗稱「太空包」的作物收集袋,運回工廠進行採後處理,銷往台灣的連鎖生鮮超市;株型較大的胡蘿蔔,連同表皮土壤一同裝箱,直接在產地封箱運往香港。

因著防檢標準寬鬆,運往香港的果形偏大且帶土,「香港人覺得帶土的比較新鮮。」而銷往日本的胡蘿蔔,經由清洗打磨,表皮乾淨無缺,尺寸也較為輕巧。

8:00 am

機器難以取代的農忙日常

八點一刻,摩托車聲突突地竄進田間小路,大夥兒湊近一看,原來是「點心時間」來到,鹹粥、炒麵等中式小吃,為摸黑出門上工的農友們補充能量,忙裡偷閒的笑聲絮語在小圳旁、田埂間自成天地,面向仍大片蓊綠的蘿蔔田,代表著採收工作也在休息片刻後衝刺待續。

面對農村勞動力老化、人力流失的現況,採收機雖能應付大量的市場需求。但仍有部分環節需要依靠人力才能更省時和精準。如冷藏至秋冬季食用的胡蘿蔔,因部分帶土可保護作物新鮮,挑出格外品淘汰後,必須在田間直接裝箱、封箱,以機器取代反而耗時。採收期間同步完成品管和封箱,既能保鮮也更有效率。這些工作,要仰賴將近四十名農工組成的採收流水線方能完成。

11:00 am

彎腰綻放的桃紅花朵

蔥綠色蘿蔔葉猶如稻浪,隱身在萬綠叢中的一點桃紅,是採收季節最美的顏色。

不約而同的桃紅花裝,是採收班阿姨們默契的標準搭配,排排亮橘色胡蘿蔔整齊堆放,放眼望去,天藍、地綠,大地盛放的色彩美極了。

負責封箱的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宜蓁,她和採收班其他越南姐妹來自南投竹山,每年五月到十一月的茶葉採收期,上竹山茶園採茶,茶農休期正好是胡蘿蔔產季,採茶姑娘就集體移動到雲林,和當地的「千歲團」阿嬤們,一起成為胡蘿蔔採收班不可或缺的主力。

儘管流水線的採收工作必須掌握速度,但這些農工姐姐們並沒有因此放寬工作標準。負責裝箱的日美阿姨,只要覺得紙箱裡的胡蘿蔔堆疊方式可能不穩固,就會不厭其煩地重新搬出、堆放,只為了確保胡蘿蔔在運送過程中,不會因為箱子內產生空隙而碰撞受傷。負責封箱的新住民宜蓁也十分注重細節,在封箱前會拿掉或補進一些胡蘿蔔盡量確認封箱後的紙箱形狀平整。

12:00pm

大自然裡的職場生活

這天天氣暖熱,春季海風仍強,艷陽高照,為節省時間,農田就是他們的餐桌,「我們都是配著砂吃飯的!」累了身靠農機旁小歇,餓了躲進草木間享用便當……對於土地的一切,皆是如此融入自得。

工頭赤牛叔算準採收時程,用餐後準時開工。赤牛叔當兵回鄉後就開始耕作自家的胡蘿蔔田,一頭栽入就是將近五十年,長年的經驗積累,使他不僅對胡蘿蔔的栽種知識瞭若指掌,也清楚當地每位農民的作物質量。

自耕農和工頭最大的差別,在於更大的管理責任。坐在農機上的赤牛叔說起自己的工作,開玩笑說他坐在車裡,比田裡的人舒服。但其實這看似輕鬆的工作,需要時刻注意採收進度,下午一點半,他已經算好今天結束前的要採收到哪一行、什麼時候讓大家喝水小憩、什麼時候提醒大家加快速度。

工頭也必須密切注意作物的質量。由於VDS的胡蘿蔔大量銷往海外,為符合國際標準規範,每當耕種期,就要提醒契作農不能使用農藥,並且定期巡視。農田是否用心照顧,反映在胡蘿蔔的外觀,土壤水分供應不均,容易產生裂痕;沒有悉心施肥照料,被蟲咬的機率就很高。

15:00pm

說到這裡,赤牛叔看一下時間,提醒我們等等下午三點採收工作就要結束了。

「看阮這麼老了還在做,就恁傢少年郎不要做啦。」蹲在一旁、採收班最年長的繡葉阿嬤,放下手裡握著的胡蘿蔔葉,跟著自嘲:「阮就是歹命,這麼老了還不能休息。」

話雖這麼說,但三點一到,幾位年長的農工仍以中氣十足的聲量,笑呵呵地談天、收拾器具。彷彿剛才怨天怨地的苦情,只是老農對生活一貫的調侃。

赤牛叔關掉農機引擎,低頻的轟鳴聲戛然而止。「明天還是一樣時間,若恁想要可以再過來!」幾個阿姨和他跳上卡車,向我們揮手道別。

脫下沾滿泥土的麻布手套,空氣混合土壤和胡蘿蔔葉的清香,雖然筋骨疲勞,內心卻無比舒暢。這才理解為何俗諺會說:「百般生理路,毋值掘田土。」果然做任何事情,都不如走進田間、觸摸土地來得自在踏實。

文/宋家瑜、圖/旅人食通信 

本文由 旅人食通信 授權

  • 全文請見:
    旅人食通信 《不二味》Vol.Carrot 胡蘿蔔【蔔蔔大賞】
  • 雜誌簡介:旅人食通信-《不二味》專刊
    「一本用食材認識家鄉的附食材潮農誌。」
    《旅人食通信》為打造青年農業行動的創意團隊,由一群期望翻轉在地、不受框限的年輕人發起。經多次摸索定位,讓新潮農業雜誌《不二味》及「農村衝浪——參與式編輯行動」為兩大推動項目。《不二味》雜誌結合創新大膽的視覺形象,從「城市」與「農村」角度訴說農業印象;「農村衝浪——參與式編輯行動」則藉由編輯採訪工作,邀請青年走入產地,感受農村魅力,尋找被忽略的驚喜故事。
  • 本期合作:VDS活力東勢Vigor Dong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