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陪人類走遍天涯,餵飽全球餐桌的雞,《雞冠世界》帶你進入雞的世界

您知道雞雞其實沒有雞雞嗎?(公雞沒有陰莖,交配只靠泄殖肛口互相摩擦。)肯德基爺爺雖然是白人,但炸雞的創始人是非裔美國人?最近熱門的疫苗,也需要靠雞蛋來製造,沒想到吧?快來看《雞冠天下》這本兼具歷史、文化、科學角度的好書,好好認識便當裡那隻雞腿的本尊,以及牠們的父老兄弟姐妹。

(以下內容轉載自左岸文化出版《雞冠天下》一書,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感謝左岸文化授權轉載。)

Photo by Sahand Babali on Unsplas

雞的數量與日俱增 移民火星也得帶上牠們

把全世界的貓、狗、豬、牛加在一起,數量都不如雞來得多。就算再把整個地球的老鼠加上去,雞仍然略勝一籌。家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鳥,也是最常見的農場動物,在當代的任何時刻,都有超過 200 億隻雞住在這地球上,算起來啊,每一個人可以分到三隻呢。而數量排第二的鳥類,是非洲的一種小型雀,叫做「紅嘴奎利亞雀」,也才 20 億隻左右。

目前全球只有一個國家跟一片大陸找不到雞。教宗方濟各常吃的去皮雞胸肉,並非梵蒂岡自己養的,而是從羅馬的市場上買來的,因為這個迷你小國沒有空地可建造雞舍。

而在南極大陸,雞的存在是種忌諱。雖然每年慶祝新年時,坐落於南極點上的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 (Amundsen-Scott Station) 都會準備烤雞翅,但為了保護企鵝免於罹患疾病,管理這片南方大陸的國際條約規定,生禽及未經處理的禽肉禁止輸入到南極。即便如此,大多數的皇帝企鵝雛鳥還是暴露在常見的雞源病毒之下。

上述例外正好顯示出一項通則。從西伯利亞到南大西洋上的南桑威奇群島,雞隻幾乎無處不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還曾研究過牠們是否能在前往火星的旅途上存活。這種從南亞叢林進入人類生活的鳥類,現在成了我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如果我們要移民外星球的話,八成也得帶上牠們。

Photo by sippakorn yamkasikorn on Unsplash

雞是最重要的經濟動物 甚至足以引發革命

假如明天醒來,所有貓狗連同那些奇奇怪怪的鸚鵡、沙鼠什麼的全都消失了,人們大概會如喪考妣、哀痛不已,但對全球經濟或國際政治而言,卻沒啥衝擊。然而這世界要是突然失去了雞,馬上就會面臨災難。二○一二年時,由於數百萬隻雞因病被撲殺,導致墨西哥城的雞蛋價格飆漲,示威群眾走上街頭,震驚了剛上台的新政府。

墨西哥的人均消費雞蛋數高居世界之冠,所以該次事件被稱為「『巨』蛋危機」,也就不足為奇了。同一年在開羅,價格高昂的雞肉則是助長了埃及革命,當時反對者聚集高呼「他們吃鴿跟雞肉,我們每天只吞豆!」而當最近雞肉價格在伊朗上漲三倍後,該國警政首長警告電視節目製作人,不要播放吃雞肉的畫面,以免造成買不起烤雞肉串的民眾心生不滿,進而引發暴力衝突。

雞就這麼悄然無聲、沛然莫禦地成為人類社會的必需品。牠們雖然飛不太起來,但藉由國際貿易,倒成了世界上最會遷徙的鳥類。一隻雞身上五花八門的部位,最終可能分別落腳在地球的兩端──中國人買雞腳、俄國人要雞腿、西班牙人啃雞翅、土耳其人愛雞腸、荷蘭人拿雞骨熬湯,然後雞胸肉都賣到美國跟英國去了。這項全球化的生意牽連甚廣,比如堪薩斯州的榖物養胖了巴西的雞,歐洲的抗生素避免美國的雞群染病,而南非家禽場用的是印度製籠舍等等。

Photo by Huynh Quyet on Unsplash

雞之所以能夠跨越世界,是因為我們帶著牠們行動。這趟旅程始於數千年前的東南亞,旅途中的每段進程,都需要人類幫上一把。牠們被裝進竹籠內歇息,放在獨木舟上,順著寬闊的湄公河而下,在一陣刺耳嘎叫聲中被搬上拉車,然後踏著沉重步伐的牛隻緩緩將其拉向中國的市集,再放進商人斜掛背後的藤編籃裡,一路左推右擠越過喜瑪拉雅山地。

水手們則會帶著雞橫越三大洋,到十七世紀時,幾乎有人定居的各大陸,四處都能看到雞的蹤影了。一路走來,牠們填飽了波里尼西亞殖民者,促成非洲社會的都市化,甚至避免了工業革命初期的饑荒。

有雞蛋就澎湃 吃雞更環保

隨著人類開始種植並食用榖物,家雞也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大部分像玉米之類的榖物都缺乏重要營養素,特別是離胺酸和蘇胺酸等胺基酸,但是雞肉和雞蛋卻富含這類必需胺基酸。「母雞下蛋時能夠在蛋裡產下人體無法合成的胺基酸,雞的這種代謝特徵在人跟雞的演化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兩名學者曾如此寫道,「只要在餐點裡偶爾加個蛋,一頓不起眼的飯就可能脫胎換骨成為營養滿點的好料。」

如果人類在二十一世紀要繼續吃肉,那麼選擇工業化飼養的雞肉要比豬肉或牛肉都來得好些,雞對於土地、水與能源投入的需求比起豬或牛都少。生產一公斤雞肉只需不到兩公斤的飼料,其他動物若要長出同樣多的肉,所需的飼料可是要多更多了,雞的飼料換肉率只有養殖的鮭魚比得過。

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氣的溫室氣體中,肉類生產過程所製造的佔了近兩成;農業活動所生產的溫室氣體則有超過八成是來自肉類生產活動。以相同的重量來比較,雞肉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僅有漢堡牛肉餅等紅肉的十分之一而已。

透過國際貿易 雞隻在全球流通

每年跨國流通的雞高達 10 億隻,總重超過1,200 萬噸。產自荷蘭的雞肉在科威特王公的銀盤上滋滋作響;安哥拉的部落居民在當地市場上以物易物換購阿肯色州來的雞;巴西養的雞可以在北京的超大型賣場內買到。從二○○八年到二○一三年,全球家禽出口量增加了四分之一,其中絕大部份都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東地區。在二○一二年,迦納就進口超過 20 萬噸冷凍雞肉,這進口量是 10 年前的三倍。

美國人對雞肉的需求持續增長,而且其需求量超過其他所有主要國家,美國消費者吃掉的雞肉是全球平均的四倍。墨西哥則是消費最多雞蛋的國家,每人每年吃掉超過400顆蛋,幾乎是全球平均的三倍。

在中國,每人每年消耗的雞肉約 10 公斤,這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但這數字每年都在上升,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雞肉進口市場。二○一二年時,中國消費的雞肉量首度超越美國。泰森食品打算未來幾年內在中國設立 90 座養雞廠,每座養雞場可同時飼養超過 30 萬隻雞,以便在中國這個當今最大的雞肉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Photo by Artem Beliaikin on Unsplash

工業化雞肉如何吃得安心? 需重視動物福利

若能在培育雞隻品種、產業各項環節、設定雞隻生活條件等各方面都更加人性化,便能減輕我們對這些同伴動物最為惡劣的虐待,而且這樣一來,雞隻提供城市廉價動物性蛋白質的流程也不會被過分干擾。比如裝蛋的紙盒上,可用簡單的圖像明確指出蛋雞的生活條件。雞糞肥可以被好好利用,施加在地力衰竭的土壤上,正如復活節島民幾個世紀前所做的那樣。

勞權運動者可以仿效孟加拉和中國等國針對紡織業和電子業的作法,揭露諸多家禽業工人所承受的惡劣工作條件,並要求改善。大廚們可以堅持使用更美味的雞肉來代替工業化雞肉,即便這樣可能會略微提高成本。此外,針對抗生素使用、飼料安全、沙門氏菌和其他細菌威脅所訂定的種種國際參照準則,也能確保消費者在購買任何產地的便宜工業化雞肉時,都不會像是拿健康當賭注一樣。

工業化雞肉也許是人類未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重塑我們飼養、對待和屠宰這些雞隻的方式,同時也讓我們在餐廳和超市有更多元的選擇。

《雞冠天下》為科學線記者 Andrew Lawler 著作,闡述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圖片提供/左岸文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