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旅人食通信/魚市𨑨迌,午後限定的鮮魚拍賣!

魚市𨑨迌,午後限定的鮮魚拍賣!

中午一點半,炎傘高掛,南龍區漁會竹南辦事處前的幽涼棚架卻正要熱鬧,午後鮮魚拍賣即將開跑!

生猛爽快的拍賣十分鐘

清晨上岸的新鮮漁獲,漁民會先分好魚種,漁會再協助分級並分裝紫色籃中,入庫保鮮。待拍賣時間接近,魚籃拖出冰庫唰地鋪開三排,鱻味撲鼻。拎著印章的魚販們眼神如電圍上,青旗魚、紅菱鯛、牛舌魚、中卷等等掃視一輪,心底已默默鎖定目標。

一旁斑駁的白牆藍字明示「拍賣中非魚販勿進入賣場內,請見諒請合作」,時間一到,原來在魚市流連、對琳瑯滿目魚種嘖嘖稱奇的遊客自覺地退至外圍。糶手閃亮登場,他每巡經一籃魚,口中便連珠炮般湧出一串數字,魚販不時舉手插嘴,順利得標便箭步向前蓋章,糶手也會撕下一張戳印後的便箋貼在魚籃,註明得標人是誰。糶手步伐不歇,十幾秒即成功拍賣一籃,節奏一氣呵成,魚貨分明有三長排,不出十分鐘便各自有主,魚販紛紛搬走得標的魚籃,現場很快只剩下碎冰稍融的水漬。

糶手繞口令一般的快嘴與洶洶氣勢,魚販的默契配合,必讓初次見識的外人瞠目茫然。按下暫停鍵,倒退幾分鐘,以0.5倍速仔細聆聽,「200、190、180……」原來開價由高漸低,當兩名以上魚販同時競標,價格才會再次攀升。

「舉手代表就是要喊價了。」在漁會服務已廿八年的呂文仁表示,公平起見,有意競標的魚販一律得舉手;這是因為肢體語言的不一,諸如擠眼、細微手勢等等的小動作,可能會造成糶手誤判,或者讓他人誤解對特定的魚販有所偏袒。規則制定清楚,才不會落人口實。現場看魚販的手此起彼落,若是稍有遲疑便會被糶手虧:

「要就乾脆一點,大聲喊啦!」

靠「經驗」走跳拍賣江湖

口舌便捷僅僅是基本功,糶手更令人佩服的本領在於熟稔每日不一的魚種與魚價。一瞧見當天的漁獲,便要俐落喊出令買賣雙方皆滿意的價格,才真正能主持全場。

「就是經驗啦。」

呂文仁直指不二法門,那是日積月累方得來的精準與老到。當日漁獲的總量、新鮮與否,皆會影響價格,在漁會服務的四五位人員每天固定接觸,久而久之,一看便能判斷出合理價位。薑是老的辣,不過呂文仁表示培育糶手新人也非那麼困難,會先請他在旁觀摩一個星期後,就下場練習,「就是數字要念得比較快一點。」呂文仁笑著說。

在地拍賣量的最高紀錄,是單日將近九百籠魚,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拍賣完畢。然而也許因為過去未有永續觀念而過度捕撈,近年的魚獲漸少。魚市拍賣原來另外有早市時段,但隨著早市的漁獲跟承銷人數量愈來愈少,即集中在午後拍賣。

從海港到餐桌的新鮮直銷

拍賣完畢的漁獲,或送至在地的海鮮餐廳,或直接運去比鄰的市場。那是順應「漁港多功能化」政策而出現的魚貨直銷中心,讓民眾有不同的休閒與消費選擇,也更親近海港文化。踱到市場,看小販持起刨刀熟練去鱗,刀身切入魚骨後,則落下槌子,咚咚剁片;較小的魚類則直接上架。不少饕客會專程來採購,識途老馬一瞧到海產裝放於醬紫的塑膠籃,便曉得那甫經拍賣,最是新鮮,一帶就是好幾籃走。

漁業的休閒轉型,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到龍鳳漁港散心嘗鮮之餘,必訪午後魚市,短短十分鐘,濃縮著快狠準的拍賣文化、糶手職人技藝,令家戶日日有魚,大啖鮮甜。

撰文/李柏毅、圖/旅人食通信 

本文由 旅人食通信 授權

  • 全文請見:

    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Vol.FISH 慢魚出逃15日

  • 雜誌簡介:旅人食通信-《不二味》專刊
    「一本用食材認識家鄉的附食材潮農誌。」
    《旅人食通信》為打造青年農業行動的創意團隊,由一群期望翻轉在地、不受框限的年輕人發起。經多次摸索定位,讓新潮農業雜誌《不二味》及「農村衝浪——參與式編輯行動」為兩大推動項目。《不二味》雜誌結合創新大膽的視覺形象,從「城市」與「農村」角度訴說農業印象;「農村衝浪——參與式編輯行動」則藉由編輯採訪工作,邀請青年走入產地,感受農村魅力,尋找被忽略的驚喜故事。
  • 本期合作:苗栗慢魚海岸 Miaoli Slow 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