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瓜果類上市的季節,也是臺南農改場副研究員黃圓滿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公務員生涯猶如一趟冒險之旅,她承接瓜果類中「花性最複雜」的洋香瓜育種任務,在台灣17個洋香瓜品種當中,她一個人就包辦了 4 個。
不只甜瓜,她還種過各式各樣的南瓜、西瓜、扁蒲、角胡瓜、蛇瓜等瓜果類作物,更是國內櫛瓜(夏南瓜)研究的第一人,讓台灣首度自行育出櫛瓜。長年研究讓黃圓滿對各種瓜果的特性瞭若指掌,經常接到來自各地農民諮詢,專業加上耐心解答,是農民心中的瓜瓜專家,更在今年獲選為全國十大農業專家;父親給她的名字「圓滿」,恰是每個好瓜的形容:「渾圓又飽滿」。
12.jpg)
經歷行政人員、菸類研究,接手洋香瓜育種
傳統社會重男輕女,孩子叫圓滿,通常是指家裡女生「已經很多了」。而事後來看,這名字似乎在暗示著她與瓜果的緣分。農家子弟的她,一路由中興大學農藝系唸到台大農藝所,碩士期間就通過高考,從此往農業專家的路上前進。
歷經行政工作與菸草研究,意外又接下洋香瓜育種研究,黃圓滿泰然自若,「我啊,就是接受命運的安排。」對她來說,每種作物雖然不同,但只要認真鑽研,就不成問題。
洋香瓜俗稱哈蜜瓜,外觀、果肉超多種
走進超市和菜市場,可以看到不同顏色、外型的洋香瓜,不過,讓人疑惑的是:光滑外皮和網紋外皮的都會標上洋香瓜,有的網紋外皮掛的是哈密瓜,究竟什麼才是正版洋香瓜?
答案是兩種都是,黃圓滿表示,洋香瓜的從外皮到果肉都有不同特徵,外皮紋路有網紋也有光滑,顏色有綠皮、黃皮等多種顏色,甚至同樣顏色還有深淺之別;果肉顏色則有綠色、橙色,甚至白色,「以前台灣有白肉的網紋洋香瓜,不過大家不愛,所以現在看到大部分是綠肉跟橙肉。」(香瓜洋香瓜怎麼分?十個秘密請見這裡)
經濟價值高,但種植門檻也高,病害、體力考驗重重
台灣在1957年開始從美國和日本引進洋香瓜,因為經濟價值高,洋香瓜受到農民青睞,種植面積在1999年一度高達8000多公頃,近年來耕種面積下滑,目前全國約種有2000公頃的洋香瓜,最大產區為台南市。
洋香瓜經濟價值高,為什麼種的人會變少?黃圓滿解釋,關鍵在於種植方式和洋香瓜本身特性。洋香瓜種植需要瓜棚,常見種植方式有隧道式及溫室,她說明,早期農民多採隧道式,農民會在二期水稻收成後整地、鋪上塑膠布,接著播種、插立鐵條,把鐵條彎曲成圓拱形,再蓋上塑膠布、以繩子拉緊固定,「這是非常消耗體力的,農民年紀大了就會力不從心。」
此外,洋香瓜的種植技術門檻高,黃圓滿認為,洋香瓜難用機械化省去勞力,原先以隧道式種植的農民年紀大了,若無二代接班,洋香瓜的面積自然就會萎縮,而隨著全球暖化,溫度上升、海面上升,也會讓沿海土壤鹽分提高,洋香瓜較不耐鹽,因此能種的區域也有減少。「現在的洋香瓜,越來越多是溫室種植,環境影響的因素能儘可能減少。」
.jpg)
台灣溼度高,病害好發,洋香瓜育種目標為抗病
在台灣,洋香瓜的種植難度又更高,黃圓滿表示,洋香瓜喜歡乾燥的環境,特別是濕度約50至60度左右最適合,但台灣溼度動輒70%RH以上,即使是夏天的正中午,仍只有數個小時是夠乾燥的,「濕度高,會影響洋香瓜的生長,而且病害也多。」例如:露菌病、蔓枯病等,特別是從乾燥地區引進的品種,不見得能適應台灣的氣候環境。
抗病正是台灣洋香瓜的育種目標,在黃圓滿接手前,國內洋香瓜已有臺南2、5、6、7、8及9號等品種,為了研發抗病品種,她蒐集了各種不同洋香瓜,發現野生洋香瓜的抗病性佳,但果實風味差,因此要把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雜交和回交、從中選拔出兼具抗病及果實風味的品系。
「洋香瓜切開,裡面每顆種子的基因組合都是不一樣的。」黃圓滿說明,每一次都是從上百顆洋香瓜中尋寶,雜交後要等待洋香瓜長大、開花、授粉、結果再一一記錄性狀及選拔,種子一多,選拔就會相當花時間,選拔後還要到不同地區試種,過程十分繁複。
台南11號耐熱、台南12號適應涼溫氣候,均有意外驚喜
育種需要漫長的過程,也有意外的驚喜,臺南11號及臺南12號分別花了11年、12年才育成。黃圓滿回憶,育種時碰上農改場搬家,原本的栽種排程一度被打亂,迫使她將適合春秋播種的洋香瓜改成夏天種,結果意外的得到了耐熱、網紋紅肉的臺南 11 號。
臺南12號則為相對適應涼溫的品種,是在2010年12月到2011年1月出現三波寒流後意外發現。黃圓滿說明,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讓夏冬溫度都更兩極,除了耐熱,也需要耐寒品種,而臺南12號在冬季期間的產量,比同期其他品種高了 25%。
所有瓜果類中,洋香瓜的花性最複雜,同一株洋香瓜的花有全部雄花、全部雌花、也有兩性花及雄花,抗病的野生品種多為「雌雄同株異花」類型,商業品種則是「兩性花與雄花同株」類型並存,黃圓滿育出的臺南11、12、13、14號均為抗白粉病的品種,受到熱烈迴響,吸引不少業者前來技轉。
她表示,洋香瓜是非常「趕流行」的作物,品種更迭速度快又百家爭鳴,很難說得清洋香瓜的主流品種,但現在很多是以她育出的品種再去改良的。
.jpg)
意外邂逅櫛瓜,優點多適合推薦給農民
經過了洋香瓜育種的洗禮,對黃圓滿來說,其他瓜果類都易如反掌,接下來投入櫛瓜(夏南瓜)的育種則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黃圓滿說明,各農改場都會有「開放日」,讓一般民眾來參觀改良場的研究成果,「要勾起大家的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有各式各樣的作物。」於是,她種了許多特殊的瓜,從不同大小的南瓜及西瓜、胡瓜、蛇瓜、角胡瓜、金絲瓜、葫蘆等,其中一項作物就是櫛瓜。
「本來只是想介紹一種有趣的瓜,但發現櫛瓜很多優點。」她細數,相較於其他瓜果類,櫛瓜種植不需要太大的田地,生長快速、產量高,適合秋冬種植,還能連皮吃,「非常值得推薦給農民。」黃圓滿就此成為國內櫛瓜研究的第一人。
.jpg)
國外引進櫛瓜品種不抗病,育成本土品種造福農民
黃圓滿開始種櫛瓜是2002年,當時櫛瓜屬於零星栽培,種的人很少。她發現國外很常食用,但在國內還不普遍,一來是國人不熟悉櫛瓜、不知道怎麼吃,二來市面上的櫛瓜品種都是在國外育成,對台灣的環境適應性差,容易罹病。秉著「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的精神,黃圓滿再度著手進行櫛瓜育種。
一晃眼,12年過去,黃圓滿育出了4個櫛瓜品種,分別是臺南1、2、3、4號,因為是在地育種,不僅環境適應性佳,還皆可抗白粉病,「抗病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用藥,主要是考慮到櫛瓜會連皮吃。」如此一來,櫛瓜便能在設施中做有機栽培,品種一推出,深受農民的喜愛。
櫛瓜的外觀有黃、白綠、翠綠、墨綠四色,黃圓滿個人最愛白綠色,「此類型較高產又非常好吃,可惜國人不喜歡這個顏色」,國人同時喜歡綠皮類型與亮麗的黃皮櫛瓜,後者可用來搭色。外國人則愛墨綠或翠綠皮的櫛瓜。
剛開始國人對櫛瓜不熟悉,為協助農民推廣,當時場長王仕賢請具廚藝的同事開發櫛瓜家庭式簡易料理,每道料理的成品照片加上烹調步驟,與栽培方式合訂成冊,「這樣農民在賣的時候,就可以跟人家說要怎麼料理。」時至今日,櫛瓜已經成為許多餐廳或家庭桌上佳餚了。
.jpg)
對農民耐心回應,無時無刻都惦記著瓜瓜
對瓜果熟悉又關心農民的黃圓滿,常常不是在田裡就是在前往田裡的路上,電話、Email與場內行動服務LINE@專線裡,總是有全國各地農民的諮詢,一年可達320件,從洋香瓜到西瓜、冬瓜等問題她詳實回答,「畢竟我們就是要服務農民。」黃圓滿也定期整理專業栽培技術資訊與農友分享。
瓜果盛產的夏季也是颱風出現的熱門時段,黃圓滿經常得冒著風雨去勘災。因為對各項作物都相當熟悉、勘災經驗豐富,她甚至還參與多次災損認定標準的編寫。
除了工作經常加班,即便是假日,黃圓滿的腦子還是為了瓜果轉不停,她形容自己是哈日又哈韓,「都要一直看鄰近國家現在流行什麼品種的瓜,有機會的話就一定要買回來種看看。」逛街時,只要看到路人拎著稀奇的水果,她也會立刻前去搭訕,「問看看這是什麼,在哪裡買的,然後自己也去買一個。」
水果買回家,黃圓滿切開吃還會認真記錄特徵、風味,連吃水果都比照研究辦理,她笑了笑,「有時候都會被先生抱怨」,儘管如此,她仍甘之如飴,長久相伴的瓜果,就像她的孩子一樣,父親給她的名字「圓滿」,恰是每個好吃的瓜的形容:「渾圓又飽滿」。
延伸閱讀:
我在種植香瓜的過程當中 發現母瓜授粉後 毫無動靜十數日 接著 開始像剛授粉的母花 開始 長大 這種小果一授粉就休眠現象 不知有沒研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