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部漁業漫畫登場!蛙奈子《良漁良魚》超有戲,虱目魚兄弟刻畫台灣漁村現場

台灣終於出現首部以漁業為主題的漫畫!《良漁良魚》是來自嘉義的漫畫家蛙奈子以青年返鄉養殖虱目魚為題的創作,以詼諧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真實呈現出台灣漁村現況、養殖漁民的工作日常以及美味的魚料理。

蛙奈子為了取材,除了現場採訪漁民,也潛入漁民的臉書社團,每天第一時間收看漁村狀況,方能刻畫漁民養殖過程的秘密及心酸之處。透過漫畫,她希望能讓讀者了解餐桌上魚料理是漁民辛勞的成果,也藉此讓台灣的食魚文化延續。

《良漁良魚》的漫畫封面(圖片提供/蛙奈子)

北漂青年返鄉養魚,漫畫真實還原漁村場景

《良漁良魚》是今年1月7日開始在CCC創作集連載的網路漫畫,故事內容為北漂青年陳俊良返回故鄉嘉義縣養魚,回家遇上年約16歲、養魚技術高超的工讀生張元嘉。陳俊良的父親提議兩人合作養魚,再以成果判定誰是接班人。

然而這兩個年輕人卻不對盤,陳俊良希望發展減少用藥、有機養殖虱目魚,並自產自銷;張元嘉則認為應依循傳統養殖技術,並視陳俊良為養魚門外漢。理念不合的兩人,相處過程中火花不斷。

漫畫中許多情節畫面相當寫實,例如大雨來臨,漁民卻出門趕著去收魚,但收購的盤商卻趁機壓低價;漁村的阿嬤在加工室內俐落的去鱗、切魚除刺的場景;還有一回虱目魚塭內掉進一隻吳郭魚,漁民擔心會競爭飼料而緊張不已,都是取材自漁民現實生活。

《良漁良魚》對漁村現場的刻畫相當寫實(圖片來源/CCC創作集)

在農田長大的漫畫家,愛吃魚所以畫魚

漫畫劇情高度還原漁村現場,不禁讓人猜想作者是漁村出身,然而,作者蛙奈子其實是在嘉義農村長大。童年時的她會在田裡玩耍,春天看著綠油油的水稻田,夏天抓福壽螺、蝌蚪及青蛙,秋天焢窯烤蕃薯,冬天滿是油菜花。

蛙奈子白天有正職,下班後的晚上才會畫漫畫,創作《良漁良魚》的契機是在某次CCC創作集的題材媒合會上被一個題目吸引,這個題目就是「虱目魚」。

「我們家很喜歡吃魚。」蛙奈子充滿朝氣的說,餐桌上的魚料理是常駐菜色,童年時的她常常跟著爸爸去買魚,魚市場裡每一攤擺滿了五顏六色的魚,「看了就很想認識這些魚。」以前她也經常練習畫魚,對魚的濃厚興趣讓她決定創作漁業主題。

實地採訪、查閱文獻,潛伏社團更貼近漁民日常

為了畫這部漫畫,蛙奈子做了相當多的功課,她和CCC的編輯一同前往嘉義縣東石鄉採訪養殖漁民,並用相機記錄漁村裡的人事物,也到當地體驗、學習剖蚵。實地走訪的過程,蛙奈子看到漁民的辛勞,「五分地大的魚塭就讓我覺得好大,漁民每天都要到處巡邏,太欽佩了。」

不只走訪,蛙奈子還閱讀了相當多的文獻,從養殖業的論文、書籍、過去新聞資料中累積大量的知識。有了知識,她才離漁民更近,但要呈現漁民生活的全貌,她還差了一步,「後來是採訪過的漁民介紹我加入養殖漁民的臉書社團,」因為已經做過功課,進入社團的審核問題,蛙奈子都能輕易回答,成功加入了社團。

進入社團後,蛙奈子可以一窺漁民的日常,「漫畫中的種種情節靈感都是來自社團中漁民熱烈討論的話題。」她表示,如果只看新聞報章雜誌,描繪的漁村生活就會流於表面,例如:暴雨來臨,新聞會看到魚塭的魚翻肚,但漁民遭遇到盤商剝削的狀況,卻是需要置身在漁民之中才會發現。

吳郭魚掉進虱目魚塭引發漁民緊張,是貼近漁民日常才能畫得出來的情節(圖片來源/CCC創作集)

返鄉青年對上留鄉青年,呈現消費者和漁民視角拉鋸

劇情以返鄉青年做主角,因為蛙奈子自己就是離鄉又返鄉工作,平常就特別喜歡看這樣的故事,尤其是有體面工作卻仍願意為了振興家鄉產業、保護環境的人。

對比返鄉陳俊良的角色,就是留在鄉下的張元嘉。蛙奈子說明,陳俊良雖是返鄉,但其實對自己的家鄉並不認識,也不會養魚;張元嘉在劇情上的設定是陳俊良的競爭對手,兩人自然會產生衝突,而衝突就會帶來一連串的故事,「相較於陳俊良的天真又好笑,張元嘉很會養魚又帶有神秘感。」

蛙奈子解釋,兩位角色代表的是漁民和消費者的心情,「陳俊良是消費者視角,張元嘉是漁民視角。」站在消費者角度,會無法理解傳統養殖為何要投藥;但漁民會擔心不投藥,魚塭內的魚會死光,收入無法養家。故事中設定元嘉有一段悲傷的過去,形成角色內心一道過不去的坎,因此比較執著於一套「不會失敗」的養殖方法。

「傳統與新式養殖也是漁民們一直在討論的話題。」蛙奈子觀察,漁民們其實都很有心,也希望盡可能減少用藥,已在朝此方向努力。隨著漫畫情節推移,兩位角色從競爭轉為亦敵亦友,隨著彼此理解而慢慢成長。

虱目魚收成現場(攝影/程東明)

提供知識也要兼顧劇情趣味,畫魚不像會被退貨

漫畫中除了兩位主角,漁村中手腳俐落、講話直白的阿嬤們更是一大亮點。「因為漁村的阿嬤都非常可愛。」蛙奈子表示,農漁村共同面臨的一大困境是人口高齡化,但這些高齡婦女卻是生產現場不可或缺的即戰力,無論是收魚還是加工,都少不了阿嬤。

《良漁良魚》劇情詼諧又有趣,知識含金量也相當高。為同時兼顧娛樂性和知性,蛙奈子非常謹慎,「讀了這麼多書,我當然很想通通告訴大家,但我不能忘記畫漫畫是為了娛樂讀者。」考量到多數讀者可能對養殖漁業陌生,蛙奈子也會把知識充分消化過再呈現。

如實還原現場對蛙奈子來說也極具挑戰,最難畫的就是背景,例如搶收的畫面,沒有參與過會不知道從何下筆,需要參考漁村照片來描繪。「畫得不夠真會被退件,」蛙奈子說,有一次吳郭魚畫得不夠像,協助校對的漁業專家便提供一張尾鰭特寫,要求重畫。

《良漁良魚》中亮點配角為漁村阿嬤,呈現漁村高齡化同時也傳遞食魚知識(圖片來源/CCC創作集)

用漫畫讓讀者更認識台灣漁業,未來想畫養蝦

《良漁良魚》不僅是國內首部漁業漫畫,也是蛙奈子人生首度連載,目前連載到第10話,雙週更新一次,時間相當緊湊。回想起創作過程,蛙奈子笑著說:「畫漫畫的過程又緊張又興奮,」有時下班已經累了、想休息,仍打起精神完成,「因為這是我想做的事情。」

漫畫中也呈現很多魚料理,靈感是來自蛙奈子家人的手藝。蛙奈子表示,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小孩一樣喜歡吃魚,也不太會挑魚刺,畫出魚料理是想鼓勵讀者多吃魚,讓食魚文化可以留下來,且多吃養殖魚類,也能夠分擔對其他海中魚類的壓力。

蛙奈子希望藉由漫畫中青年返鄉的故事,讓讀者回想起家鄉可愛的一面,並重新去認識家鄉。此外,她也想傳達第一線生產者的辛苦,「平常看起來隨手可得的食物,其實是要付出很多的心力的。」

《良漁良魚》預計9月16日刊登第11話完結篇蛙奈子透露,目前還沒打算出書,倘若有出版社有興趣,自己也很樂意。後續若還有機會畫第二季連載,想畫的題目是養蝦,「因為台灣曾是養蝦王國,能夠再次透過漫畫讓國人認識漁業、認識漁民是很棒的過程。」

《良漁良魚》的創作手稿(照片提供/蛙奈子)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