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蚵仔面臨進口蚵挑戰(攝影/蔡佳珊)

年進口兩千噸越南蚵流向成謎?源頭就混充,下游難追溯 蚵農:產地標示刻不容緩

近期蚵農抗爭進口蚵混充國產蚵一事,台灣每年進口近兩千噸冷凍蚵及鮮蚵,然而市面上賣的幾乎都標榜東石蚵,到底進口蚵仔流向何方?熟悉業界人士直指:「有數家產地水產批發商本身就進口鮮蚵,源頭已出現混充。」控訴進口蚵是從源頭就冒名產地蚵銷售。

《上下游》查證,進口貿易商除了位於台北、基隆、桃園,竟然還有幾家註冊地址是產地嘉義東石,甚至有量販超市的上游供應商也兼進口業者。由於欠缺產地標示,產銷履歷及溯源規範未能普及,蚵仔層層分裝,透過大賣場、攤商跟小吃攤販流入民間,市面產品難分國產或進口。

本土蚵仔面臨進口蚵挑戰(攝影/蔡佳珊)

進口商:國產蚵不夠才拿越南蚵來補

北部貿易商蔡先生坦言去年進口不少蚵仔,他表示以前蚵仔有走私,現在已改直接進口。「直接從河內(北越)進口,現實問題是國產蚵供給不夠,才會拿進口來補。」

蔡先生認為問題出在生產端,「只要台灣收成好,就不會從越南進口。但是工人難找,問題跟台灣產業外移一樣,(越南)一開始都是台灣人去養(蚵仔)。」他也強調,在全球自由貿易架構下,台灣不可能禁止東協進口。

至於進口蚵仔有無混充國產品?蔡先生直言,「我相信多多少少有人在做,但我們只管賣給批發,批發商賣給小盤,有人要標榜(台灣蚵)我們沒辦法禁止。」蔡先生舉美豬為例,「就跟混進來的美豬混國產豬一樣,滿街都貼台灣豬,有多少是真的?」

他補充,「進口蚵仔抽驗相當嚴格,」目前該公司就因檢出微生物過量而導致無法進口。根據食藥署資料,可查到十多筆因「重金屬含量過高、或微生物量不符、含諾羅病毒」的進口牡蠣違規遭退回或銷毀

越南下龍灣養蚵企業化、大面積,進口來台後仍極具競爭力。(業界人士提供)

產地進口商:冬天蚵瘦又缺工才進口,不問下游流向

東石鄉是國內知名蚵鄉,不只是最大產地,同時也是最大批發商聚集地,有一、兩百家批發業者,收購、轉運、運銷雲嘉南各地產區蚵仔,幾乎是台灣蚵業的中心點。業內人士指出,全台95%蚵仔都經由東石吞吐,即使放養外縣市,也都是東石批發業者收購回到東石剝殼,造成全台都是東石蚵的印象。

東石批發業者陳董(化名)既收國產蚵也進越南蚵,每日出貨數千斤。他先言明蚵業受兩大限制:蚵仔因季節性有瘦有肥,加上剝殼工高齡化、缺工嚴重,尤其是農曆八月以後(轉涼),供不應求。

「最大問題在於缺工,天冷蚵仔消瘦,剝蚵工是蚵肉按斤計價,每斤工錢30-40塊,夏天可以剝50-60斤,冬天一樣的量剝完剩20斤,誰願意做?」相較之下,越南採企業化大面積養殖,加上流水線加工開蚵,價格有強大競爭力。

陳董估計,現在剝殼工都是阿婆級,再五年左右會面臨斷層,進口蚵逐漸取代國產蚵是大勢所趨。當問到「每年兩千噸進口蚵賣到哪裡?行業有無混充情形?」陳董則眉頭一皺說,「不知道,一批一批出去,誰會去追問流向?」

陳董也反問,「進口蚵經海關抽驗,說真的吃不死人,啊本產咧?」暗指有些產地海域污染嚴重,進口蚵安全更有保障。他表示,如果繼續爭論「混充」問題,影響到消費者信心,買氣下降對整個產業都不好。

在西南沿海漁村,剝蚵殼成為許多家庭常見副業,成為漁村重要的經濟組成。(攝影/林吉洋)

蚵農心聲:混充是不公平競爭,應做產地標示

嘉義東石港、外傘頂洲與鰲鼓溼地,圍成三角海域是全國最大牡蠣產區,空照圖可見密密麻麻近萬座蚵棚浮在海上,沿海村落幾乎村村有港,以蚵養活全庄。蚵農蔡茂記是塭港村首屈一指大蚵戶,年養二十萬條蚵貫(約300多座浮棚),每日可穩定出貨數百斤,成為許多批發商源頭。

提到進口問題,蔡茂記忍不住痛批,「進口一噸,產地就少收一噸,雖然進口帳面上只佔一成,對產地已經是很大殺傷力。」大批發商有的根本沒向產地收購,拿著進口蚵到處擾亂市場,最近蚵民抗爭實在是「忍無可忍」。「政府說WTO不能禁沒關係,那要做好產地標示,讓消費者自己選擇,蚵民心服口服,不能這樣混在一起賣,傷害蚵農。」

專走產銷履歷的批發業者黃玉燕低調表示,市場確實有不公平現象,「我們固定收一群蚵民,每年光收這些就收不完。有的人沒有什麼蚵民(配合),但是一年四季都出漂亮鮮蚵。這不是很怪嗎?」不過她也透露,在東石批發行業很多人有合約壓力,一旦供應不上怕客戶跑掉,「也不得不用進口貨來補。」

嘉義東石海上蚵棚密佈(攝影/許震唐)
蚵民蔡茂記痛批進口蚵擾亂市場。(攝影/林吉洋)

嘉義漁會:進口蚵排擠本土蚵,衝擊整個漁村產業鏈

嘉義區漁會推廣部主任吳純裕說明,市面上確有越南蚵仔混充台灣蚵情形,主因「進口蚵仔便宜,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大盤商混一些東石在地蚵,在「冬季蚵仔變瘦賣相不佳時,加入進口蚵以東石蚵仔名義賣出去。」至於冒用「東石蚵」產地,是因為「賣出去比較好聽。」

進口商混充後降低成本,雖然消費者看不出來,但是這個惡劣習慣已經傷害到產地,「越加越多等於本地採購量越來越少,衝擊整個產業鏈。」他指出,「沿海地區多少家庭在靠剝蚵加工維持生計?很多人在這個產業生存,塑膠管、賣竹子的,養蚵規模減少,受影響的是整體沿海漁村經濟。」

關於「源頭混充傳聞」,家族養蚵的漁會職員陳宏聰說,「一般都是中盤、大盤,量做大的價差才有利潤,進口之後混合,十斤加上十斤,從東石賣出去,消費者也吃不出來。如果他說是越南蚵,聽到誰敢買?」他認為即便蚵價高、政府認為需要調節市場,「標示產地才能保障本土蚵農權益。」

避免混充?嘉義牡蠣協會:政府公權力都做不到

既然產區有批發商兼進口商,養殖協會是否有監督或勸導避免混充情形?嘉義縣牡蠣養殖協會發言人蔡小姐坦言,協會成員就有批發業者,但她強調,「國貿局當天(9/7)也說加入WTO不能限制進口,除非你抓到他當場混充、把越南蚵仔標示台灣蚵,不過政府有公權力都做不到,民間協會又能如何?」

不過進口確實造成產地調節上出現問題,蔡小姐表示,往年東石沒賣完的中蚵往年都會轉移到台南,那裡海水較溫暖繼續放養銷售,但去年九月就有蚵農擔心沒有蚵商收購中蚵,一問才知,「開放進口蚵仔,台南蚵民擔心沒有人收,所以乾脆不放養,引發嘉義蚵民譁然。」後來恢復收蚵才平息焦慮。

台南牡蠣協會:台南蚵冬天一樣會肥,國產蚵並不缺貨

「國產蚵冬天瘦小、供給不足才會產生進口需求?」台南市牡蠣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俊安表示不認同進口商的說法,「台南蚵養在外海,缺點是怕颱風打壞竹筏,造成保麗龍污染海岸線,所以市府規定七、八、九月禁養。十月開放放養,台南蚵仔不會比較差,不然為何東石布袋中蚵要移過來養?」

他認為進口蚵利潤較大才是原因,「五年來進口量達到260倍,這個成長數字對本土蚵農有威脅感。批發商想賣現成的(進口蚵),就會排擠到本地養蚵戶。」他表示已連續兩年討論進口議題,如果無法擋,那應該從檢驗加強把關品質。「自由貿易有產業受益,有產業受傷,如何彌補?政府應該多一些心思。」

食藥署查獲邊境檢驗不符合規定之進口鮮蚵(政府公開資料)

中秋烤蚵正夯,帶殼牡蠣也有進口

目前帶殼牡蠣產地價一台斤60元上下,賣帶殼牡蠣的利潤比賣蚵肉要好得多,近期許多蚵農、攤商寄望中秋烤肉旺季狠賺一波,然而烤肉用的帶殼牡蠣就沒有進口蚵嗎?

夜市烤蚵店長凱文白天在七股海邊顧蚵田,晚上則跑夜市擺攤烤蚵,他表示,「像這波中秋烤肉熱潮,半殼牡蠣很受歡迎,但是這一類上游加工成本高,多半是用貨櫃進口半成品來賣。」他也支持標示產地,否則消費者不容易辨認。

傳統市場及小吃餐廳標示「只賣東石蚵」

《上下游》訪調超市,超市內蚵仔皆有產地標示,全聯、棉花田及家樂福的蚵仔產地為「台灣」,家樂福還特別註明是「東石外海」。不過傳統市場的狀況就不同,用塑膠袋裝著的蚵仔,一包100、150元出售,但皆未註明產地,詢問魚販後得到異口同聲的回答:「蚵仔來自東石。」

同樣的情況也廣見於小吃餐飲。被網友點名延三夜市必吃的「東石鮮蚵」,蚵仔煎和蚵仔粥都是人氣美食。郭老闆表示,家族固定跟東石的蚵農進貨,「蚵仔就是要吃鮮度,拿越南的蚵仔來湊數,不是砸自己招牌嗎?」士林的蚵仔之家、連鎖店「外傘頂洲蚵仔之家」,也都強調蚵仔是嘉義東石養殖。

進口蚵比去年同期翻倍,亟需建立產地標示規範

任意混充產地可能背上刑責,過去就曾發生因虛報產地遭檢察官起訴「妨害農工商罪」的案例。農委會法規委員會祕書張學文表示,刑法255條有規範「虛報產地」罪責,但實務上不易認定。他認為越南蚵混充「最困難是鑑定,如何辨識越南進口蚵?」他以越南米混充國產米的案件舉例,「那一次促成糧食管理法相關修法,為了管制必要揭露資訊,建立行政措施比處罰更有效。」

嘉義縣農業處漁業科長張建成認為,牡蠣進口涉及對外自由貿易,中央政府有國家利益考量,但地方希望農漁業均衡發展,如果農漁產品價格好,就用進口品壓下,這種作法不利於本土農漁業。雖然縣府曾推動生產追溯跟產銷履歷,但蚵農認為申請程序繁瑣、對銷售價格沒幫助,興趣缺缺,但目前進口蚵議題發酵,應該有助提高漁民意願。

國產蚵安全是否有充分把關?食藥署表示,近五年中央及地方衛生機關共完成抽驗141件,檢驗項目包括:動物用藥、重金屬、一般食品衛生標準、孔雀綠、硼酸及其鹽類等,不合格共7件。其中3件為諾羅病毒,4件為大腸桿菌及大腸桿菌群超標。足以證明。

今年官方數據1-8月進口蚵仔1667公噸,比去年同期814噸,已經是翻倍增加。漁業署並預計在明日(9/17)召開產官學會議,針對進口蚵研議調節管制對策。而在食藥署方面,在四縣市蚵農抗爭後,已在研議將小包裝、散裝鮮蚵納入產地標示規定。

延伸閱讀:【牡蠣秘密】為何滿街都是東石蚵?蚵仔泡水賣 OK 嗎?牡蠣為何要哭哭?來看蚵仔的十個為什麼!

進口蚵大增,本土蚵受創!四縣市蚵農串連陳情 官方:自由貿易難設限,僅能加強產地標示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