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彰被譽為土壤營養師,向農民宣導顧好土壤的重要,服務農民不遺餘力(攝影/林怡均)

作物長不好?土壤營養師黃瑞彰幫你解答!免費土壤健診開處方,因土施肥才聰明

「欸,黃老師下個月有開課,要一起去嗎?」農民群組中有人貼上報名連結,不少農民踴躍留言說要參加。這位能讓農民們願意離開田間、走入教室的「黃老師」,就是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土壤肥料研究室的副研究員黃瑞彰。研究室每年經手 8 千筆的土壤檢測報告,有 2 千筆都是黃瑞彰本人撰寫。

黃瑞彰認為土壤是種植的根本,許多作物的問題其實都在於土壤,所以要「因土施肥」。他每年開車超過 4 萬公里,不是在田裡就是在前往田裡的路上,全年無休的為農民服務,教導農民如何在田間用簡易設備來判斷土壤狀況,以及作物是否健康。農民傳來田間疑難雜症的照片,他一定會盡力找到解方;農民收成的作物,他也自掏腰包支持,無怪乎他深得農民敬愛,贏得「土壤營養師」的美譽!

黃瑞彰被譽為土壤營養師,向農民宣導顧好土壤的重要,服務農民不遺餘力(攝影/林怡均)

23年服務農民越來越專業,鎖定土壤肥料打基礎

採訪當天是黃瑞彰整個禮拜唯一有空的下午,前一天、後一天都有滿滿的課或是會議,他開著車,一旁手機響個不停, 這一通是嘉義的瓜農,下一通是雲林的菜農,再一通是台南的稻農,中間還夾著幾封「邀請講課」的Line。被眾多農民追著跑的「夯哥」日常已經持續了 23 年,一切要從他成為公務員開始說起。

中興大學植物系(現在的生命科學系)畢業的他1997年通過高考,先到台東縣關山鎮服務,本著為農民服務的精神,2年內從農業技士升為台東市公所建設課長,不過,職場上的高昇卻讓黃瑞彰萌生轉換跑道的念頭。「比起行政業務,我還是比較喜歡研究。」再加上家人希望他回西部生活,因此黃瑞彰辭去台東工作,2001年來到臺南區農改場土壤肥料研究室,這一待就是20年。

「我其實很擔心自己所學不精。」黃瑞彰不好意思的說,因為嘉義農專農藝科、中興大學時期學習是植物,他自認對土壤肥料不夠精熟,為了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他參加相關研討會、訓練班,還考進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博士班,田間實務經驗與理論訓練,為他奠定「厚實」的基礎。

黃瑞彰時常到田間與農民互動解說(農友提供)

作物問題根源主要是土壤,免費土壤健檢附上處方箋

不少農民只要作物遇到問題就會求助農改場,多年輔導下來,黃瑞彰發現到「將近八成的原因都是土壤」。農民們看到作物長不好時,常會認為是肥料不夠而「加肥」,但檢測卻常常是土壤EC值過高,也就是「施肥過量」,和農民的判斷恰恰相反。

黃瑞彰表示,過量施肥會使土壤鹽化,不利於作物根系發展,倘農民能透過簡單的指標來更了解土壤狀況、學會合理化施肥,栽培管理會更省力又到位。

以今年輔導的仙草農民為例,農民以為是乾旱導致作物長不好,土壤檢測後發現,原來是因為常灌地下水導致pH值過高,造成根系無法正常吸收養分。還有嘉義的水稻農,連續好幾期水稻狀況都不理想,土壤檢測後發現原因也是pH值過高,建議農民改變用肥方式後,水稻的收成便有了起色。

國內各地農改場及農試所都會提供農民免費土壤健檢服務,農民田區採樣的土壤送檢後會得到一份檢驗結果,可以看到土壤的EC、pH值、有機質及各項微量元素的含量等數據。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提供的檢驗結果,下方會有詳細的「處方箋」,這是黃瑞彰及研究室同事們依據土壤狀況及農場作物,給予生長期所需肥料量、用肥方式等說明。

臺南農改場每年處理至少 8000 件土壤檢驗,其中約 2000 件的處方箋是由黃瑞彰本人經手。他表示,農民不見得了解檢驗數字的意義,因此需要「解讀」。他回憶,曾有老農接到檢驗報告處方箋很詫異,因為和過去施肥習慣不同,「我都會請農民先『不要生氣』」,而後解釋逐項數字,讓農民通盤理解。

臺南農改場的土壤檢測報告除了數據還會附上處方箋(攝影/林怡均)

田間可初步檢測判讀,進階要農民認真寫「功課」

不只是紙上談兵,黃瑞彰之所以能深得農民的心,全是因為他的「熱忱」,為配合農家作息,他常常清晨五、六點就到田裡採樣、輔導,且輔導對象也不限於轄區,「每輔導一個農民,我自己也會成長喔!」

到了田間,黃瑞彰會先觀察作物狀況,如果是土壤肥料問題,同一區域的植株就會有相近的症狀。倘若是單株作物出現問題,則需進一步確認是否為病蟲害,或是植株本身生長勢就弱。再來是看土壤狀況,整套詳細的土壤肥力檢驗需要時間,但在田間可先做簡單判讀,取15公克的土樣,加入75毫升的水稀釋後,以EC值檢測計及pH值檢測計測定,能得到初步數據。

田間不同區域、不同深度的土樣檢測,會得出不同結果,有了這些檢測數據,便對田間土壤狀況稍有概念,例如:EC值高代表土樣所含的金屬離子多,EC值在0.6內都還是正常範疇,倘若表土的EC值高於底土,代表田區的肥料多停留在表層。而判讀數據時要搭配農民平時的施肥狀況,包含種類、用量及頻率。

很多農民是上過黃瑞彰的土壤肥料課後來尋求課後服務,對於上過課的學生,黃瑞彰來到田區除了診斷土壤及作物,也會出「功課」。他給農夫的功課是「練習拍照、寫栽培日記」,例如:何時下苗、入土後施了哪些肥料、用了多少。當農夫紀錄越詳細,對於輔導診斷越有利越能對症下藥。

初步測定土壤EC值可了解田間概況(攝影/林怡均)

指導菜鳥農婦種洋香瓜,種植日記寫好寫滿

嘉義縣東石鄉的農民潘春木夫婦,是黃瑞彰的得意門生,他們對外以「潘爸」、「潘媽」為暱稱。夫婦倆種植小番茄,與黃瑞彰相識已久,三年前改建原有溫室時,黃瑞彰注意到近年來氣候溫度不斷上升,建議溫室上方加裝移動式黑網,在太熱時調節溫度。走進溫室內,可以看到整排的番茄植株、乾淨又排列整齊的工具,潘爸正拿著剪刀修剪枝條,潘媽則打開滴灌設備澆水。

功課寫最認真的是潘媽,黃瑞彰鼓勵潘媽種瓜,今年是潘媽第一次挑戰高難度作物「洋香瓜」。愛笑的潘媽說,種瓜時壓力十足,她每天花約三個鐘頭寫栽培日記,開工前先記錄天氣、溫度,巡田時先拍一張整體狀況,接著逐棵檢查,看到葉子、個頭大小有差異的植株會個別拍照,將田間照片一一傳給黃瑞彰詢問。

潘春木夫婦在黃瑞彰的指導下,農場也自備一組簡易設備隨時可檢測土壤(攝影/林怡均)

跟農民一起做實驗,測試各種配方對植株影響

走在潘媽的瓜園裡,地上有夾子的植株代表是有狀況的,其中一排洋香瓜中站著幾個T字型的儀表板,黃瑞彰解釋,這是土壤水分張力計,數字越大表示土壤越乾,不同區域的張力計數字越接近,代表土壤的水分供應平均正常。

仔細看不同區域植株的地面,會發現土壤顏色不同,潘媽笑著說這是「實驗」。黃瑞彰表示,黑色顆粒的是生物炭,有的還有混入菌,因為洋香瓜種植難度高,要測試不同肥料配方下,植株對病蟲害的耐受度有無提高。

潘媽的種植日記圖文並茂,連與黃瑞彰的提問記錄都有貼上,「這樣我就不會忘記老師講的話。」日記中一頁赫然看到黃瑞彰的照片,潘媽表示,前幾天下過雨,老師擔心瓜園淹水、給予建議後不放心,又在「週日」前來看瓜,「老師很忙,但是無時無刻都把農民放在心上。」

潘媽的種植日記,從紙本謄寫到電腦(攝影/林怡均)

「一條龍」式的關懷,為農民服務不分時段

對黃瑞彰來說,服務不分平日假日,為何如此甘願付出時間?他靦腆表示,農民下田沒有假日,無時無刻都會遇到狀況,因此才會假日也去田裡。問到輔導過程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黃瑞彰篤定的說:「看到農民成長,越種越好,心裡就很滿足。」

他口中的農民成長,並不侷限於田間作物的種植技術,還有農民的觀念有無改變,例如:看到植株生長勢差異後願意接受健康種苗、透過種植日記更精準的施肥與用藥等。黃瑞彰的服務堪稱是「一條龍」,為農民提供健康種苗、比價、性能找到CP值較高的肥料與農藥、甚至在農民收成後自掏腰包買農產品幫忙推廣。

謙虛的黃瑞彰把這些付出都視為陪伴農民成長的過程,離開農場裡時他仍滿臉笑容,作為專業、親切、服務周到的土壤營養師,被指導的農民和被改善的土壤都是無比幸福的,也無怪乎農民只要看到掛著他名字的講習課,都要爭相報名。

要讓作物長得好,不能單看植株,土壤更是關鍵,這是黃瑞彰希望傳達給農民的重要觀念(攝影/林怡均)

延伸聆聽:

EP54:極端氣候下,如何種出抗逆境作物,打造夢幻抑病土?「土壤營養師」黃瑞彰出馬!

延伸閱讀:

台灣的土壤健康嗎?郭鴻裕嘆:人一輩子也等不到一公分的土,需好好珍惜

土壤決定一切!花東黑土養好米、紅土種茶,陳尊賢研究42年,選出全台「縣土」

聯合國:錯誤的施肥讓土壤變瘦,全球1/3土壤退化,繪製世界土壤地圖,台灣可參加

為何化肥用越多土壤越瘦?中研院士楊秋忠這麼說

土壤碩士開農藥行 陳興宗特效藥處方:我勸你不要再下肥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