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山是當地居民心目中的神山(馬頭山自救會提供)

守護心中的神山,是一種幸福──神明、生靈、居民合體護家園,《馬頭山之戰》紀錄片感動首映

上個月(11/24)電視新聞播報高雄一起交通事故,有個駕駛深夜在台28線公路撞到野生水鹿,事故地點是馬頭山。馬頭山位於高雄市田寮、旗山、內門三區交界,因白堊土地質而被認為是不毛之地,卻也保留原始生態地景,縣市合併後,馬頭山被廠商選定為大高雄工業廢棄物的最終處置地,推進掩埋場開發計畫

然而馬頭山是山村信仰的神山,為了守護故鄉,許多居民自告奮勇籌組自救會阻擋開發,記錄故鄉生態,尋求專家支援,證明馬頭山不是一片荒蕪,而是自然地景與生態的諾亞方舟。這場戰役不僅動員小山村的居民和各路專家學者,就連神明跟野生動物也一起跳出來幫忙搖旗吶喊,加入守護家園運動行列。

長期關注環境變遷的紀錄片導演黃淑梅,被馬頭山居民決心撼動,以三年時間記錄居民保衛故鄉的戰鬥。《馬頭山之戰》真實呈現台灣農村的命運與機會,紀錄片即將在本周末(12/4)於馬頭山舉行首映會,自救會邀請各界前來觀賞(放映時地請見文末)。

馬頭山是當地居民心目中的神山(馬頭山自救會提供)

神山竟然要蓋掩埋場,居民群起反抗

為了解決高雄工業廢棄物問題,國內最大廢棄物處理業者可寧衛集團旗下富駿公司選定在馬頭山購置土地,預計開發廢棄物掩埋場。2011年起,當地居民開啟十餘年的抗爭。

2017年,黃淑梅首次被馬頭山守護運動震撼。在開發案的環評會議,頂著炎熱的日頭,居民五、六百位鄉親扶老攜幼,坐在高雄市環保局外表達反對決心,從中午坐定到晚上,沒有一個人喊累說要離開。

「換作是一般被動員來的鄉親,半小時不到就零零落落。」黃淑梅被馬頭山居民的團結與決心感動,「馬頭山很多老人家,卻主動說要來參加集會,早早就拜託鄰居載他們去搭遊覽車,許多人甚至拿出每個月的老農津貼寄付自救會。」

當時正在剪接另一支部落重建紀錄片《回家 》 的黃淑梅,顧不得蠟燭兩頭燒,提起攝影機開始記錄馬頭山。

許多馬頭山阿公阿嬤站出來,捐獻年金投入抗爭。(黃淑梅提供)

馬頭山有靈,召喚遊子歸鄉壯大自救會

世居居民深信山有山神,馬頭山有馬神,古早時小孩不好養容易夭折,居民會跟山上的大石頭公磕頭請平安符,保佑孩子平安長大。後來道路拓寬,大石公被推倒,第二任自救會長黃惠敏的爸爸被馬神託夢,喚他來幫忙,石頭公碎片被建廟供奉為馬雲宮,成為馬頭山信仰中心。

馬神信仰演化出許多傳奇故事,黃淑梅在拍攝過程聽聞許多鄉野軼事,例如山上自然水源,老人習慣稱為「馬尿」,不過別誤會,這名稱指的是純淨無污染的水。耆老也宣稱,親眼見過白馬神出現。因居民信仰馬頭山有神靈守護,這場運動極具號召力,許多中生代特別回來參與。

片中描述這批自救會的組成,剛開始大家都不認識,卻因為回來守護故鄉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人是黑手藍領,有人是民宿業者,也有水電工、修車師傅、鑿井工人,關鍵時刻跳下來貢獻專業、投入抗爭。

例如開發方堅稱本地沒有地下水源,堆放廢棄物不會污染擴及高屏溪上游水源,但是自救會自力鑿井觀測,證明地下水源豐沛,也孕育豐富的生態。居民們一一破除開發商環評報告書所稱:馬頭山沒有地下水也無生態,只有老鼠聚居。

馬頭山之戰仰賴在地居民、專家學者、聲援團體共同守護環境。(黃淑梅提供)

生態超級豐富,各路專家、社會領袖齊聲援

馬頭山過去被視為不毛之地、惡地,就是因為不適農耕,反倒因此保留完整的生態系,有族群眾多的厚圓澤蟹、食蟹獴、穿山甲,甚至可以在路邊遇見野生的梅花鹿。

紀錄片裡還可以看到馬頭山自救會發揮超乎想像的毅力,到處拜訪專家學者尋求支援,包括陳椒華、陳玉峯、楊國禎、黃美秀,還有電影導演王小棣跟畫家陳來興,一一被居民誠心感召,不辭路途遙遠前來聲援。

經過充分調查準備,專家學者與自救會成員多次在環評會議中,質疑開發單位地下水資源數據造假。生態學者楊國禎協助進行長期觀測,發現馬頭山生態豐富,澤蟹專家劉烘昌更在環評會議中大聲疾呼,馬頭山擁有超過許多國家級生態保護區的澤蟹生態,不容輕易破壞。

居民找到兩位插畫家,將馬頭山的野生動物都繡上守衛故鄉的戰旗,宛如日本動畫電影《平成貍合戰》的情節在馬頭山真實上演,由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跟厚圓澤蟹組成野生動物大隊,象徵居民不只守護家鄉,也守護生態。

村民委託插畫家 「 張瑪姬 」 、 「 揉眼睛」(Yen-chun Lu) 繪製的保衛馬頭山野生動物生存權大隊(馬頭山自救會提供)

馬頭山是氣候災難下的諾亞方舟

生態研究先驅陳玉峯,以極其貼近民間信仰的語言指出馬頭山的重要性:「馬頭山就是乾旱最艱困環境的的動植物在這裡生長,極乾旱的訓練營,孕育出許多耐旱的物種,當氣候災難降臨時,馬頭山這一惡地保存的基因庫,會釋出種源作為天兵天將,維持生命延續。」

馬頭山意外保留下西部平原最後一塊低海拔的諾亞方舟,被稱為「黑熊媽媽」的屏科大生態學者黃美秀說,「低海拔保留下馬頭山這塊淨土,也是台灣人保留一份良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台南龍脈學研究者吳明憲長年研究山脈地理,他以平易近人的說法解釋,「龍脈就是山,透過水源跟靈氣供養人群,馬頭山連接台灣的聖山玉山與台南、高雄平原,是高雄都會的龍脈,一旦毀山,切斷人與自然的連結,龍脈崩壞,人的命運也就此衰敗。」

記錄這些話語的黃淑梅忍不住感慨,「與其說是很多人來幫忙,不如說是土地有靈,這些生態化為無形的力量,召喚許多人加入來幫忙。」

國內生態研究先驅陳玉峰,為馬頭山請命。(黃淑梅提供)

農村為何驚惶?城市廢棄物衍生黑暗利益鏈

「不是只有團結就可以安全保住故鄉,而是要付出很大的決心跟代價。」黃淑梅在片中採訪反對掩埋場的里長沈芳昌,里長陳述每天面對出門就被人尾隨的壓力,為了堅定反對到底,不得已只好請懷孕的太太回到娘家躲避。

居民臉色發白的恐慌神情,毫無保留呈現在畫面中。片裡也展示出赤裸裸的地方黑暗面,包括挨家挨戶收買、脅迫,讓老人家敢怒不敢言。一直到自救會起身反抗,首任自救會長高淑慧與先生經營的民宿遭到黑道砸店,才讓所有居民隱忍的情緒爆發轉為凝聚力,衝破恐懼吶喊發聲。這些情節不由得讓觀影者追問:為什麼我們的農村不是安居樂業,而是活在憤怒、壓抑、恐懼之中?

黃淑梅指出,《馬頭山之戰》的背景是縣市合併之後,原本工業都會的廢棄物問題,轉嫁到農業鄉鎮,包括水資源、廢棄物、能源開發更加劇烈。「因為政府無法提出對策,解決工業發展存在的污染與廢棄物問題,將問題留給號稱環保的公司,實際上成為一個龐大的黑暗利益鏈,蠶食鯨吞中南部農村。商人跑到鄉下找人少的地方,買地開發掩埋場,面對農村的抵抗,覬覦龐大利益的黑道順勢而生,恐嚇收買、暴力脅迫、敢怒不敢言,在台灣農村已經無所不在。」她道出真相。

本片主角的馬頭山其實是極少數幸運保住的村莊,「如果不是因為中生代站出來,如果沒有這麼多外面的人進來幫忙,恐怕馬頭山這片淨土,也早就擋不住工業廢棄物傾瀉而下。」然而開發單位還在試圖轉換開發模式為畜舍光電,並沒有完全放棄。

「當大家繼續深信經濟發展是主流價值,卻不願處理經濟發展的代價,長期由弱勢高齡化農村承擔,只有極少數可以幸運躲過,如果細看中南部,哪裡不是烽火連天?」長期以影像記錄環境議題的黃淑梅,說到激動處也忍不住感嘆。

《馬頭山之戰》導演黃淑梅(攝影/林吉洋)

「能夠有一片必須全力守護的土地,是一種幸福」

《馬頭山之戰》除了是一部環境抗爭的紀錄片,黃淑梅更想丟給觀影者的省思是,「你來自於哪裡?你依靠什麼維生?哪些地方孕育了你,你的根系在哪裡?我們吃的五穀米飯、呼吸的空氣、喝的水都來自這塊土地,那麼你希望這塊土地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當觀眾看到別人守衛鄉土的故事,也可以回看自己的鄉土在哪裡。

導演黃淑梅回顧,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家鄉認同很清楚的人,「在台北讀書工作也不太會有挫折感,因為清楚知道台北不是自己的家。」她說:家鄉是南方,綠油油的稻田隨四季風吹拂,晨起時一枝草一點露的嘉南平原,那才是自己的養分來源。

「有家鄉的人會有一個很穩固的基盤,跟搬來搬去的都市人不太一樣,真覺得累了回家一趟就解決。」《馬頭山之戰》紀錄一群人因為一座山,牽連起許多家族回憶、親人情感、成長經驗,串聯許多人共同守護家鄉,這些都是紀錄片試圖呈現的力量。

「你有自己心中的神山嗎?有沒有無法捨棄必須全力守護的土地?」黃淑梅說,不用再去比較誰賺的錢多,她想留給觀影者的問題是,「不論環保運動成功或失敗,能夠有一片必須全力守護的土地,這是讓人羨慕的一種幸福。」而那才是家園真正的意義。

【馬頭山之戰-紀錄片首映會】
■時間:12月4日(六)18:30 首映
■地點: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基地 (台28線26.3公里處)

延伸閱讀:

一邊喊里山,一邊在農村放廢棄物│平靜農村起波瀾,馬頭山被蓋掩埋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