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去年12月宣稱台灣石斑魚驗出禁藥,針對2家漁場業者暫停活魚輸入,後續漁業署追查同一艘運搬船上可能涉案的其餘15家養殖場,魚體、魚塭底土、池水都送驗,抽驗結果今 (18) 日出爐,均為合格,漁業署認為此案並無違規用藥事宜。
被列名禁運的業者戴兆倫表示,運輸的環節多,中國的運輸車、魚體暫存場也可能有禁藥殘留,後續希望同一艘運搬船上的漁獲都可以清楚溯源。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後續預定1月26日邀集學者及業者召開精進會議,目標是朝輔導400多家石斑魚場都能擁有產銷履歷,讓產銷履歷成為外銷的基本條件。

禁藥台灣買不到,魚體、池水、底土都送驗
2021年12月30日,中國海關總署宣稱,台灣輸入石斑魚檢驗出還原性孔雀綠及結晶紫,該批石斑魚業者王志義及戴兆倫的漁場之活魚暫停輸入。兩名業者直喊冤,因為同一艘運搬船上有不同漁民的漁獲,但卻只有運搬船掛名代表被針對,而十餘年前孔雀石綠在國內引起消費者恐慌,早就被列為禁藥,漁民根本買不到。
孔雀石綠有致癌風險,國內已經多年不用孔雀石綠也無販售,結晶紫也非屬17項水產品允許用藥。漁業署養殖組日前表示,中國文件提到檢出「還原性孔雀石綠」和「還原性結晶紫」,所謂還原性意思是「用過的」,可能是殘存在環境及容器中,不見得只有存在魚體內。
為釐清究竟我國石斑魚是否有使用禁藥,漁業署與地方政府後續追查兩艘運搬船上的所有貨源,共計15家養殖場進行逐場抽驗。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除了送驗魚體,最有可能有孔雀石綠以及結晶紫的背景值殘留項目為魚塭底土和池水,由於屏東魚塭多為水泥池底,高雄魚塭則多為土底池,因此鎖定高雄涉案的魚塭底土,以及所有案場池水都送驗。

送驗結果均合格,不排除是中國運輸環節污染
漁業署抽驗魚體項目有(還原性)孔雀綠、(還原性)結晶紫、四環黴素(土黴素),而土底池之魚塭加採底土和池水送驗(還原性)孔雀綠、(還原性)結晶紫,結果均合格。
那麼中國的檢驗結果又是何處出了差錯?日前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檢驗儀器的靈敏度差異,張致盛則回應,國內檢驗儀器為質譜分析儀,靈敏度可達0.5 ppb(10億分之一),已經非常靈敏,不過他說「檢驗方式差異可以再跟中國釐清。」
戴兆倫則認為,台灣能追查到的不外乎是魚體、魚塭及運輸過程,不排除是石斑魚入境中國後才被污染。他解釋,石斑魚撈起後,會由漁車載運到運搬船,接著運搬船航行至中國,石斑魚離船後會被中國的魚車送至暫存場,「他們(指中國)的漁車、暫存場有沒有清理乾淨,是不是有孔雀石綠殘留,這就不知道了。」

漁業署:未來將輔導所有養殖漁民取得產銷履歷
石斑魚是我國重要養殖產業,年產值上看40億元,漁業署後續會朝產業管理的環節檢討及精進,預定在1月26日邀集對產業生態熟稔的專業學者及業者代表等召開會議討論。
戴兆倫表示,當務之急是檢討同一艘運搬船上的混獲狀況,因為同一艘船需要一名代表人,但不見得同一艘船都是同一漁場的漁獲,希望運搬船上不同人的漁獲可以清楚追溯生產者。
漁民看法與漁業署相同,張致盛表示,國內約有400多家養殖業者,水產品上市前會做抽驗,國內抽驗比例已經遠高國際,接下來目標是朝向全部養殖水產品都能輔導做到產銷履歷,屆時產銷履歷水產品就會成為外銷的基本條件,也能更有效的追溯來源。
漁民:石斑魚需要其他出路才能擺脫中國
漁業署強調,防檢疫體系各單位將於產地辦理正確用藥宣導,從養殖源頭、集貨、活魚運搬船管理及勾稽、到對岸暫置場等環節,強化石斑魚貨來源安全機制。而我國養殖魚未上市前也都會做產地監測,並擴大辦理用藥管理教育訓練,配合產地聘用水產獸醫師駐診服務。
戴兆倫認為,佳冬一帶僅有2至3位水產獸醫師,「我們漁民這麼多,比起來,獸醫師很少啊!」而屏東縣政府每年4月至5月都會來抽查,他的石斑魚幾乎年年都會被抽到,抽驗結果均為合格,後續檢驗應針對不合格紀錄者做普查,但產業無論如何精進,中國想找碴「一定會有理由」。
「產地現在是戰戰兢兢。」戴兆倫表示,產業需要其他出路,除非石斑魚能夠比照鮭魚,由國家扶植產業成為全球通用魚,否則臨時要找其他市場會有困難。而國家的資源顯然不願意挹注在漁業,佳冬一帶的蓮霧因今年中國暫停輸入,紛紛轉作芒果或是砍樹做光電,「如果連魚塭活路也沒有,那鄉村還剩什麼,我們這邊會很淒涼啊!」
延伸閱讀:
中國稱台灣石斑魚驗出禁藥,暫停兩養殖場進口,漁民驚:政治干擾輪到水產了嗎?
中國暫停台灣兩漁場石斑外銷,是個案或政治風暴前哨?產官學各有解讀
如何讓石斑魚回到台灣餐桌?漁業署祭出補助帶動買氣,消費者:跟石斑不熟需料理教學
配圖1 非養殖魚 是海洋現流玳瑁石斑魚 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gen=Epinephelus&spe=quoyanus
這種畜牲國家 不配吃高檔臺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