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

中國暫停台灣兩漁場石斑外銷,是個案或政治風暴前哨?產官學各有解讀

針對中方宣稱,台灣兩魚場因石斑魚驗出禁藥遭中國暫停輸入活魚,究竟是個案,或是中國繼鳳梨、釋迦等水果禁運後,引發第三波的農業政治風暴?各界看法不一。當事漁民喊冤認為被栽贓,有外銷業者則認為此案是中國釋出的政治警訊。

對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我不認為是政治操作」,他解釋,中國海關和台灣的防檢局互有往來,中國只針對有問題的兩家業者,而非全面封殺,「未來應該不至於走到禁運。」目前已將兩業者水產品及飼養環境的器皿、工具等一併送驗,確認是否有藥物殘留。

有學者認為此次事件再度顯現石斑魚產業需要精進,應徹底普查養殖環境,漁業署回應,國內檢驗比例已遠高於國際且難以普驗,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表示,近兩年內銷已經超過外銷,即便遭中國封殺也無須擔心。然而,以漁業統計數據檢視,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外銷大跌,石斑魚外銷(銷中)仍遠高過內銷比例,產業結構是否以真如漁業署所言扭轉,生產端並不樂觀。

漁民喊冤:個人資料遭冒用,八月放苗十月才三兩重,怎麼可能賣魚?

針對中方宣稱台灣養殖石斑魚驗出禁藥「隱性孔雀石綠」和「隱性結晶紫」,被指出藥檢違規的漁民戴兆鍾喊冤表示,前天(5號)接到縣府通知,說被檢驗出有禁藥,他腦袋一片空白,他還出示自己買苗的交易紀錄,「石斑從五月開始養,今年我等到魚苗最便宜時,八月才放苗,十月魚才三兩重,怎麼可能有魚拿去賣。那個紀錄上的中間商邱姓業者,地方上風評不佳,我根本沒有跟他有買賣過。」

他強調,自己的養殖場每年幾乎都被抽驗,希望兩岸的漁政單位詳盡調查,幫忙證明自己的清白。

戴兆鍾提供目前池內石斑尺寸,證明本案發生時,自己確實無魚可賣。(提供/戴兆鍾)

漁民:怕石斑魚變成鳳梨、釋迦翻版

戴兆鍾坦言,「我們怕的是政治因素,變成鳳梨釋迦翻版,先用檢疫問題開始,以後變成全面禁止。我的資料確實被業者冒用,但是屏東養殖戶都擔心,水果之後輪到水產被禁。」

他解釋,台灣外銷石斑幾乎九成往中國,對岸採購量直接決定石斑魚價,「我們在現場感受最直接,出口歐美了不起一櫃頂多二十噸,一個月出不到一咖(貨櫃),但是活魚運搬船四家共八艘船,跑五天就四十萬斤,林邊佳冬枋寮就算只有一半二十萬斤,你要賣哪裡比較穩定?」

另外一位被點名違規禁止銷售的養殖場王志義表示,昨天漁業科已經來抓魚回去查驗,他很篤定自己沒有使用禁藥,「到底哪個環節出現問題?」他自己也很想知道,希望事情早日查明真相。

遭受指控的漁民認為自己承受無妄之災,枋寮漁會推廣股主任林炳宏感慨,漁會再三叮嚀漁民,出具放養申報書是回溯水產的身分證明,漁會也會蓋章壓印日期,如果被中間商任意複製使用,會讓漁民背負冤屈,「事情沒有發生,大家都不會認真防範,奉勸所有漁民,這是漁民的權利,一定要做好管控。」

漁會:孔雀石綠早已停售,產業關乎千戶漁民生計,盼勿以政治手法傷害漁民

事發地點的枋寮漁會總幹事陳男雄表示,目前這事件報導傷害枋寮養殖漁民,孔雀石綠在市場上根本就買不到,他質疑「大陸常常用一些(政治)手法,才剛剛糟蹋完鳳梨釋迦農民,是不是又要來糟蹋漁民?」

他認為台灣確實過度依賴中國,不過就水產貿易而言,台灣石斑產業只供應台灣市場確實太小,而大陸市場這邊確實也需要台灣補充,否則中國的冬季寒冷無法穩定供應養殖魚類需進口,恰好台灣南部冬天還可以適時補充,「哪裡有台灣這麼近、品質好、運費又便宜的活魚供應?」

另一大產區林邊漁會總幹事陳忠敏表示,「從十幾年前孔雀綠事件後,石斑魚民損失實在慘重,此後每年不知道辦幾場座談,宣導大家改用合法藥物,大家都知道這是禁藥、絕對禁止使用。」他敢擔保佳冬林邊漁民絕大部分都沒有使用,是不是有其他藥物製成含有這個成分,希望有關單位盡快查明。

他認為石斑養殖平常就有抽驗機制,按照石斑活魚出口制度,盤商來收魚報關前也需提供檢驗,石斑產業規模四、五十億,關係到數千養殖戶的生計,盼望事件早日水落石出。

林邊區漁會總幹事陳忠敏(攝影/林吉洋)

陳吉仲:應非政治操作,僅為個案

石斑魚外銷業者認為中國此舉為政治操作,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看法則正好相反,「我不認為是政治操作」,他解釋,中國海關和台灣的防檢局互有往來,中國只針對有問題的這兩家業者,而非全面封殺,因此政治操作的可能性不高,此事應比照銷日香蕉因鄰田污染而有出口問題來看待,接下會要求漁業署加強產地及邊境的管理。

目前產地檢驗結果還沒出來,陳吉仲說明,檢驗需要5至6天時間,而這兩家業者純粹是個案,並非通案,「未來應該不至於走到全面禁運。」

為何檢驗需要這麼多天時間?漁業署養殖組組長陳建佑說明,中國文件提到檢出「還原性孔雀石綠」和「還原性結晶紫」,孔雀石綠有致癌風險,國內已經多年不用孔雀石綠也無販售,結晶紫也非屬17項水產品允許用藥,所謂還原性意思是「用過的」,可能是殘存在環境及容器中,甚至輸往中國的暫存場裡,由於要檢驗的項目不只是水產,因此需要一點時間。

學者:現代儀器相當敏感,毒性或存於環境背景值,應普查養殖環境強本

中興大學獸醫系助理教授謝嘉裕是國內石斑魚藥檢專家。他解釋,還原型孔雀綠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環境背景值殘留的比率比較高,有可能是底泥汙染,否則如果是正在使用中的話,一般檢出濃度會更高。他建議應該對養殖環境進行普查,透過氧化還原方式徹底來清除背景值,如果再有檢出,那可能就是真的有問題。

對於這次藥檢事件他則是喜憂參半,自從十多年前石斑魚發生孔雀綠事件之後,農政單位每年耗費上億元進行水產藥檢,而且去年是第一年抽樣數百件,孔雀綠零檢出紀錄。

他強調現在儀器檢測非常敏感,對岸的儀器汰換速度甚至比台灣更快,只要有零點零幾ppm就會檢出。因此這次事件中大規模查驗,只有兩件違規,算是對台灣農政單位過去幾年執行藥檢制度的肯定,不必定位為政治事件。「如果對岸真的要進行政治打壓,不會只有兩個人被檢出,而可能是要二、三十個人。就是直接禁止輸入。」

過去因為外銷中國檢驗相對寬鬆,業界容易心存懈怠不求精進嚴謹,然而「中國不可能永遠都很鬆,對岸的標準也會持續進步。」他也建言,台灣產地溯源仍不夠嚴謹,檢驗程序還有一部分並未完全透明,例如外銷留樣、活魚運搬船容易參混,這些制度都應該更嚴格,杜絕人為疏失或排除外力干預。對台灣水產養殖事業而言,必須嚴格落實生產追溯與藥檢制度,除了避免整個產業因為少數人而付出慘痛代價外,更有機會爭取銷往美澳先進市場的機會。

是否提升檢驗量能?漁業署:已經比國際嚴格

國內是否能把危機化為轉機提升檢驗量能,例如:所有石斑魚採普檢,而非抽檢?漁業署長張致盛則回應,「有人力、經費的困難。」他表示,國內有 437 家可以輸中的養殖場,2021 年總共檢驗 49 場,比例超過一成,相較於國際上檢查的取樣通常是 5%,台灣之所以拉高比例,正是因為希望產品的安全、衛生得到把關。

至於水產品的溯源機制能否做進一步改善,以免又有業者的放養證明被混用,漁業署養殖組組長陳建佑則回應,溯源機制若要精進到每一池的魚,從放養到撈起、販售都溯源,確實是有機會,這部分則需要和產業界商議方案,因為這涉及的層面較廣,且業者會擔心有成本墊高的問題。

漁業署:石斑魚內銷已超過外銷,產地:仍以中國為大宗

張致盛表示,從疫情開始,透過促銷活動與外銷補貼、加工補助,目前石斑魚國內銷售量已經超越外銷,數據顯示 2020 年國內銷量達六成。不過《上下游》徵詢產地漁民意見,漁民意見多表示在疫情衝擊石斑魚價時,政府以每公斤 30 塊補助加工廠收購石斑魚,換算下來大約佔石斑魚價格 20%,但是這只有特定時期,屏東大部分養殖戶是八成以上,仍走外銷中國居多,僅有少部分配合加工廠做內銷,不清楚漁業署的資料由何產生。

無論本案是個案或全面禁運的前哨,從石斑魚出口及放養數量來看,2020 受疫情影響外銷受阻後,石斑魚養戶及放養量也逐漸減少,加上中國市場變數日益增高,如何讓石斑魚回到台灣餐桌,建立產業在中國市場以外的利基點?仍是無法迴避的課題。(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如何讓石斑魚回到台灣餐桌?漁業署祭出補助帶動買氣,消費者:跟石斑不熟需料理教學

中國稱台灣石斑魚驗出禁藥,暫停兩養殖場進口,漁民驚:政治干擾輪到水產了嗎?

疫情與政治夾殺,石斑魚、午仔魚如何擺脫中國單一市場? 漁業署:已成功逆轉石斑內外銷比例

武肺衝擊》石斑魚價格大幅下跌,失去政治紅利與競爭優勢,專家:應藉危機重整產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