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斑

疫情與政治夾殺,石斑魚、午仔魚如何擺脫中國單一市場? 漁業署:已成功逆轉石斑內外銷比例

倚賴單一市場風險大,當對岸收回政治紅利,大批農漁產品要去哪裡?看到蓮霧釋迦的處境,屏東養殖漁民內心同樣忐忑,佳冬、林邊的石斑、午仔魚,每年產量輸中比率高達七成,兩年來受疫情衝擊,價格波動不斷。

特別是五月以來,兩岸活魚運搬船因為中國大陸沿岸疫情爆發而停駛,國內同樣受疫情影響、婚喪喜慶都停擺,漁民面對滿池子的石斑魚,卻無盤商來收購,不禁憂心忡忡。

石斑魚的產銷結構面臨巨變。(上下游資料照)

生存之道:石斑轉養午仔,午仔轉養紅魚,外銷市場觀望中

每年屏東有一萬多噸石斑經由活魚運搬船直送中國、香港,負責佳冬林邊兩區的林邊漁會總幹事陳忠敏表示,國內石斑養殖量龐大,光靠內銷無法消化。這幾個月因活魚運搬船停駛,養殖主力龍虎斑價格從年初每台斤200元直直落到剩110元。

他苦笑道,「被人家掐著、捏著」這種心情早就有了,「外銷沒出去就是崩盤,漁民沒錢賺而已。」現在漁民也在看,有的換掉石斑魚轉養午仔魚,午仔魚太多又轉養紅魚(赤鰭笛鯛),也有減養的趨勢。政府雖然輔導加工出口美國,但數量仍非常有限。

目前正在觀望、轉養赤鰭笛鯛的漁民張詳誌說,這一類魚專供內銷海釣場跟祭拜用,放養量越來越大。不過由於對岸的石斑需求量真的很大,也不排除回頭養石斑供應對岸活魚市場。

那麼石斑可以改銷其他國家嗎?張詳誌知道有管道正在開拓美國市場,但市場接受度還不夠,不像中國吞吐量這麼大。另外,認證也是個問題,雖然有單位在輔導國際認證A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但漁民普遍不敢貿然轉換跑道。

林邊區漁會總幹事陳忠敏(攝影/林吉洋)

活魚銷對岸簡便利潤高,加工則流程繁瑣

「石斑魚命脈掌握在對岸手上,如果今天蓮霧釋迦換成石斑魚,很難想像結果會變怎樣?」計畫參與ASC認證的養殖戶陳榮明表示,出口美國要改加工魚片,必須配合加工廠規格需求,更麻煩的是契約。「最大問題是固定價格,有人願意配合,但有的人就無法接受(合約束縛)。」陳榮明說漁民也想找穩定市場,但更期待「雙贏而且穩定的價格」。

相對來說,銷售中國雖然風險大但利潤也很誘人,「對岸高可以高到每台斤250,低可以低到110、120,概略還是比加工出口美國高出一成,20、30塊價差,量大累積起來也是很可觀。」銷中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活魚交易簡便,「只要來池邊收魚,規格以上幾乎全部都收,有時候搶到連朋友要買都沒有。」

交易後盤商把池中魚全部撈走,上船隨即出港,單純爽快的交易經驗,難以被繁瑣的驗證、加工出口交易替代。即便在今年五月後,中國Delta疫情復發,活魚運搬船停止出貨,許多養殖戶仍願意等待對岸的收購。

供應美國冷凍石斑魚片出口的力佳綠能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外銷美國冷凍魚片的加工廠都要有HACCP認證,加工外銷有標準流程,每一個步驟都要提供查驗,確認無誤才能進行下一步交易。她提到,外銷美國必須配合專業的經銷商,而且每一筆都有檢驗費用,相對而言,池邊整批活魚撈起來就可以出口中國,對漁民而言還是方便許多。

畫面由左至右為青斑、龍膽石斑(體型大者)、龍虎斑(圖片提供/徐承堉)

屏東縣府:貪戀單一市場,可能全盤皆輸

為突破石斑魚這兩年來的困境,屏東縣農業處積極輔導養殖戶轉向加工銷往北美市場或轉走國內百貨、電商行銷,觀察多年的處長鄭永裕表示,市場轉型需要長期經營,漁民的生產觀念還需要慢慢轉變。

養殖戶認定銷售對岸利潤高、活魚交易簡便,鄭永裕認為,活魚出口中國雖然便利但風險也高,「過去曾發生大盤商收不到貨款,牽連不少養殖戶。」他建議養殖戶看得更遠,薄利多銷、分散到更穩定的市場才是長遠之計。

鄭永裕強調,市場轉移一開始價格或許沒有原本(中國)的好,長期經營後如果有量的突破,需求增加會讓價格提高。他以草蝦、鰻魚產業失敗經驗說明,若貪戀原有市場而忽略品質精進,最終養殖戶還是全盤皆輸。

他認為,「出口一定要面臨其他國家競爭,提升生產品質驗證標準規格,需要培養競爭力。」先站穩市場再逐步拓展,現在每年政府均持續補助業者赴美舉辦行銷活動,目前已有定期貨櫃運往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

為了提升品質,縣府積極推動「屏東認證優質水產品雙標章」制度,包括「產銷履歷加在地標章」,第一次驗證費由政府全額補助。外銷加工魚片必須經由HACCP認證加工廠輪切才能輸出美國,他表示期待能有更多水產合作社場也能投入加工設備技術。

冷凍石斑魚片(圖片提供/湧升海洋)

漁業署:疫情期間衝內銷,破紀錄逆轉內外銷比例

原本石斑魚七成銷中,為分散風險,政府積極推動國內市場消化,連帶放養量減少,石斑魚的產銷結構正經歷劇烈的改變。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這兩年疫情導致石斑魚外銷受阻,改以電商、電視購物跟網路做內銷,銷量成長不少。他說明,2019年度,石斑總生產量22067噸,外銷量14056噸。2020年疫情爆發,總產量略降至19509噸,外銷卻腰斬為6748噸。內外銷比例大逆轉後,總產值從 49億(台幣)只略降為42億,算是成功穩住市場。

林國平表示,自去年(2020)3月疫情衝擊開始至今,滯銷石斑魚以冷凍魚排方式外銷到非中國(含香港)的市場達54噸,將持續加強行銷北美、澳洲、日本及新加坡。「長期而言,新市場的冷凍魚片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翻閱農產外銷數據,自2016每年外銷非中國(香港)石斑魚加工品平均介於50-100噸,對照每年石斑產量及銷中達12000-14000噸,仍是杯水車薪。

外銷市場規格高,驗證制度與藥檢如何加強?林國平表示,石斑魚養殖過程有查場制度,透過海洋大學輔導,取得ASC驗證也不如一般漁民想像那麼困難,主要是養殖過程,必須有系統的記錄魚池管理。目前林邊漁會已有產銷班拿到國內第一張石斑魚ASC認證。(漁會來訊更正:目前該第一張ASC證照目前還在驗證中,因疫情關係,國際ASC認證員無法入境完成驗證。)

另一主力午仔魚加強藥檢,官方有信心靠內銷救市

除了石斑魚,還有午仔魚也是銷中為主。過往午仔魚每年生產量約在1萬2千噸上下,銷中比例也佔7-8成,同樣被點名可能因依賴單一市場而遭遇衝擊。且過去曾有國內藥殘紀錄的午仔魚,會不會走上蓮霧釋迦的後塵,因為邊境檢疫未過而發生禁銷危機?

對此林國平指出,依據官方紀錄,從未接獲對岸反映午仔魚藥檢違規,而在國內違規紀錄大多是上市前抽驗。疫情下已編列特別預算加強午仔魚藥檢,並積極推動國內電商平台促銷,也獲得不錯的成績。

他強調,午仔魚肉質細嫩原本就風評很高,去年經過促銷後午魚內銷已經掀起風潮。未來若對岸因政治因素或以藥檢為由禁止輸入,他認為在石斑魚經驗後,午仔魚是更容易進入家庭的魚種,對內銷國產養殖魚有信心。

民間稱為「午仔」的午魚體型大小適中,受家用市場青睞(攝影/林吉洋)

漁民池中滿魚,對官方說法無感

雖然在政府、民間積極促銷下,首次達成石斑魚內外銷比例逆轉,然而產地漁民依舊無感。漁民表示,去年石斑魚受疫情影響,有不少人減養或轉養,今年初中國石斑魚遭遇寒害減產,帶動台灣石斑魚價格走揚,外銷龍虎斑價格一度飆高破兩百。但五月因為delta疫情爆發,價格再度低迷,養殖戶說目前仍然滿池是魚乏人問津,對照官方說法似不大相符。

林邊漁會推廣股股長陳玉玲則表示,去年漁業署協助行銷石斑魚,在內外銷開拓通路的成果值得肯定,今年石斑活魚銷售中國大陸雖然緩慢,但是內銷通路仍有穩定出貨,而外銷美國的通路開拓必須長時間經營,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延伸閱讀:

比鳳梨更危險》午魚八成產量全銷中,為何走不進台灣餐桌?

武肺衝擊》石斑魚價格大幅下跌,失去政治紅利與競爭優勢,專家:應藉危機重整產業

武肺衝擊》午魚異軍突起行情看漲,藥殘過高、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為隱憂

徐承堉/台灣如何成為全球午魚產業龍頭?從野生午魚成長潛力,看養殖午魚未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