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台灣石斑魚驗出禁藥,暫停兩養殖場進口,漁民驚:政治干擾輪到水產了嗎?

繼鳳梨、蓮霧、釋迦等水果暫時禁運中國後,中國新華社今天報導指出,廈門海關在台灣輸出的活石斑中檢出兩種禁用藥,除立刻暫停台灣兩家養殖場活魚進口外,也將對其他活魚加強檢疫。消息一出,漁民不禁嘩然:「水果之後,輪到水產品受到政治干擾了嗎?」

儘管學者早已建言,要為台灣水產品另尋中國以外的新活路,但今日中國的局部禁運若升溫成全面封殺,石斑漁民將損失慘重。面對新華社報導,漁業署僅表示:「已到場查處有案」、「未來狀況需與中國確認」。(產官學對此案後續看法,請點選這裡

漁業署:去年石斑藥檢兩千餘件 結果均合格

針對媒體報導中國檢出台灣石斑魚禁藥事宜,漁業署回應說明:依以往檢出模式,陸方倘有檢出水產品有藥殘,會先通知我方窗口防檢局,再轉知漁業署及相關單位共同查處源頭,做好用藥管理。目前漁業署已通知屏東縣政府,縣政府到場查處,後續將進一步追查原因並輔導改善防止再發。而關於本次驗出的兩種藥物,隱性孔雀綠為禁藥,結晶紫則不得使用在水產動物。

漁業署署長張致盛也說明,目前中國只禁運兩個養殖場,未來是否還有進一步作為,需要再與中國確認。他強調,平時就有針對未上市的養殖場進行用藥的源頭抽檢,不是要運銷至大陸的才抽檢,且 110 年辦理未上市水產品抽驗共 2,230 件,其中石斑魚抽驗孔雀綠等 89 項次動物用藥共 299 件,結果均合格。

台灣買不到的禁藥 為什麼會驗出?

對於中國暫停我國兩養殖漁場的活魚進口,產地漁民似乎並不吃驚。「又有了啊?」佳冬水產養殖產銷班班長張祥誌表示,一個月前就聽說別家養殖場被中國刁難,要求該業者停抓 10 天的魚。產銷班班員陳榮明則表示,一個月前被刁難的業者並非直接使用孔雀石綠,而是使用別的藥物,但所含成分有禁藥,所以才被刁難,但現已恢復出口供貨。

中國宣稱台灣活魚驗出禁藥,屏東佳冬的石斑魚出口業者鄭春忠認為:「這是政治語言!」因為出口的石斑魚都會經過抽驗。養殖石斑魚多年的陳榮明也表示,台灣多年前就有輿論表示孔雀石綠會致癌,因此漁民已經不用,「不可能啊,這個(孔雀石綠)又買不到,」國內根本禁止販售,他不解為什麼會有禁藥被驗出。張致盛也表示,「確實是,已經禁用很久了。」

畫面由左至右為青斑、龍膽石斑(體型大者)、龍虎斑(圖片來源/徐承堉)

若中國全面封殺 對漁民生計將有重大打擊

目前雖只有兩漁場的活魚暫停輸入,但產地仍憂心忡忡。「這是警訊啊!」鄭春忠表示,即便是疫情嚴重的去年,自家經手的石斑活魚仍有 85% 銷中、5% 銷香港,僅 10% 內銷,「如果中國全面封殺,我們(台灣)不可能吃得下來啊!」

陳榮明也擔憂表示,石斑魚每年 5 月至 6 月放入池中,飼養 8 到 10 個月後,翌年清明前後撈起,一路撈到 10 月,這半年時間是石斑魚產期。現在距離產季開始還有兩個多月,倘若這時候遭中國全面封殺,對漁民的生計會是巨大的打擊。

陳榮明進一步說明,Covid-19 疫情以來,外銷受到影響,產地嘗試為石斑魚另尋出路,有的是找歐美訂單外銷做成魚排,有的則是販售給加工場作成調凍加工品,但這些僅佔總產量一成,「對漁民來說,活魚外銷還是比較有利。」內銷雖努力拓展,但去年 5 月中旬全國疫情升溫,內銷買氣大受影響,價格也下滑,漁民後來選擇拉長戰線,把石斑魚養到 2 斤以上,養大的過程慢慢等訂單來賣,但消費主力仍是中國。

石斑魚是「政治魚」 中國飼養量早已遠大於台灣

體型肥大的石斑魚是重要的食用魚,清蒸石斑也是華人宴客餐桌上常見的「大菜」。台灣養殖石斑魚歷史已久,且技術高超,一度贏得「石斑王國」的美稱。2010 年台灣與中國簽訂 ECFA 協議時,將石斑列入免稅的早收清單中,讓石斑產業坐享第一手的政治紅利。2014 年台灣養殖石斑總產量達到歷史高峰,2.6 萬噸中有超過八成外銷中國。

不過 2016 年後因兩岸政治變局,石斑魚價格崩盤,再加上連年疫情影響,台灣漁民的放養態度也日趨保守。同時,根據中國官方統計,早在 2018 年,中國石斑產量已是台灣的八倍之多。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教授詹滿色就曾預言,「台灣石斑長期仰賴中國市場,中國石斑產量遠大於台灣,任何中國市場變動都將衝擊價格,若再因兩岸政治干擾,台灣會很容易陷入一個被動的狀態。」她也建議政府與石斑業者,應及早設想新出路。

延伸閱讀:

中國暫停台灣兩漁場石斑外銷,是個案或政治風暴前哨?產官學各有解讀

如何讓石斑魚回到台灣餐桌?漁業署祭出補助帶動買氣,消費者:跟石斑不熟需料理教學

疫情與政治夾殺,石斑魚、午仔魚如何擺脫中國單一市場? 漁業署:已成功逆轉石斑內外銷比例

武肺衝擊》石斑魚價格大幅下跌,失去政治紅利與競爭優勢,專家:應藉危機重整產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