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公司的員工餐廳特別「農」,餐點都是產地直送的有機、友善、自然農法蔬果製成的料理,無論是早餐午餐都是米食為主,而且每週吃到的米飯來源都不一樣!上班想喝飲料提神,還有公平貿易咖啡或是農夫做的果醋任君選擇。員工還可以在這邊買菜,只要到line群組下訂,米菜醬油調味料清一色MIT,而且購物過程幾乎用不到塑膠袋。
這一切都是豐藝電子董事長陳澄芳的主意,出身在宜蘭農村的他,希望發揮企業的力量來實踐社區支持型農業 (CSA),目前員工餐廳一年營業額超過一千萬,固定契作採購的農漁民有50多位,農民收入變穩定,員工也吃到好東西。他接下來想把模式複製到同業的員工餐廳,讓更多企業一同成為農人的好友。
農村子弟成為電子公司老闆,中年後希望回饋土地
豐藝電子成立於1986年,是零組件代理銷售及液晶模組、嵌入式系統產品研發製造的上市公司,員工餐廳本只是公司的配角,卻在近十年慢慢成為陳澄芳的生活新重心。
年近70歲的陳澄芳對童年時在家鄉宜蘭縣的農村生活念念不忘,他回憶,約20年前時,公司營運上了軌道,他想多花一些時間親近農田,因此在2003年成立日和教育基金會,在員山鄉內城村找了 1 公頃的土地為基地,維護埤塘並嘗試種植蔬果。
「一開始只是想假日放鬆。」陳澄芳表示,2009年參加樸門永續設計課程後,從環境生態、經濟及社會多面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建構平衡的方式,讓他萌生協助農夫銷售的念頭。因為農業是人類和自然最直接的連結,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則是兼顧生態及生產的平衡點,「要讓農夫願意採用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就要靠大家的嘴巴,吃越多,越能鼓勵這樣的農夫。」
陳澄芳便在產地及公司兩頭行動,他開始前往台灣各地的農場及農夫市集,積極認識各式各樣的農民,也開始改造員工餐廳成為綠色餐廳,並請日和教育基金會輔導經營,透過每天供餐來使用農民的食材,便能夠支持友善耕作的農民。
員工餐廳主打米食,每週食材、初期人事大風吹
用員工餐廳支持友善耕作農民的想法非常美好,不過執行上遠比想像中的困難。他回想起建制的過程,主要關卡有食材供應、工作夥伴及成本問題。陳澄芳說明,農產品會有季節性、多樣性,而有機、友善或採自然農法的農民面積通常不大,農產品變化性高、單一品項數量少,加上他希望採購能「越在地、幫助越多農民越好」,因此餐廳主打米食,不提供麵食,且每週會換米,農夫、產地、米的品種均不同。
走進公司大樓三樓的員工餐廳,本週有哪些菜色、生產者是誰都一清二楚,廚房更是乾淨清爽無比。陳澄芳表示,廚房的人事一開始常常「大風吹」,原因在於最初為求料理美味,聘用的人都是受過訓練的專業廚師,但專業廚師往往沒有食農理念,工作過程諸多磨合,「常常我們雙方都有不滿,最後就散了。」
經營多年下來,陳澄芳發現,找到認同食農理念的夥伴,比專業廚師更能一起走得長遠。現在餐廳主廚阿宏因認同理念而加入,便能以農產品特性來做料理。另外很特別的是還有一位「煮飯專員」,因為每週米種都不同,米的含水量差異極大,對煮飯的人來說極具考驗。
每月有1500元津貼吃飯買農產,還能喝公平貿易咖啡
走入員工餐廳的第一眼,看到的是貼牆的冰箱、擺滿農產品的桌子,仔細一看,冰箱裡的雞蛋、桌上的米和醬油,都貼著一張單子,單子上寫著名字、所有品項跟金額。陳澄芳說明,公司一共有380個員工,80位在桃園青埔的廠房,300位在台北總公司,員工餐廳的運作模式是採合作社形式,取名為「蔬活合作社」,每個月公司會給員工1500元的餐食津貼,可以來吃飯或是買農產品。
合作社的社員以員工為主,少數是臨近社區住戶,「其實都是因為喜歡來員工餐廳吃飯,吃久了就決定加入社員。」非員工的社員通常是跟餐廳預定便當,而為落實環保,有便當需求的社員要準備兩個玻璃或是不鏽鋼餐盒放在餐廳內,今天買一個便當回家,之後要把乾淨的便當盒放回餐廳內循環使用,而若住得稍遠,餐廳內也備有保溫袋可供外借。
員工上班累了需要提神,還可以到員工餐廳櫃檯旁的咖啡機點咖啡,用的都是公平貿易咖啡豆,不喝咖啡的人也可以從旁邊的冰箱找自己喜歡的小農果醋,動手DIY做氣泡飲。
公司地下室成為大冰箱,社員吃飯買菜均無塑
員工餐廳早上 6 點開燈,先製作早餐,再來準備桃園青埔工廠的團膳,接著是便當,最後是中午公司員工的午飯,陳澄芳估計,每天餐廳備餐約200人份。
陳澄芳說明,合作社的精神是「每個人都要有所貢獻」,因此員工來餐廳吃飯同樣要付錢,餐點價格訂為「150元吃到飽」,簡稱「一碗飽」,「150元是食材、人事、運輸、硬體等成本累加而成,有的人覺得貴就會去外面吃,員工要去哪裡吃飯是個人自由,我無權干涉,只能用津貼鼓勵員工們來吃飯。」
公司主管Tony是餐廳的忠實粉絲,幾乎天天報到,他分享:「我有比較過,外面的餐廳調味重又多,吃完下午兩、三點就會想打瞌睡,員工餐廳的一碗飽的份量剛好,下午還是很有精神。」Tony認為,走下樓用餐很方便,且一份員工餐150元並不算貴,現在外食價格也不便宜。記者隨機詢問數名不同年齡員工,均表示員工餐廳的料理好吃、清爽、健康又實惠。
社員吃飯買菜均為電子扣款或是轉帳交易,買菜採預訂制,成為社員後會加入Line群組,由專人服務,群組每2至3天會公布到貨農漁產品,社員下單後,工作人員便會理貨,社員下單次日中午後可來取貨,若是公司下班時間取貨,一樓也有取貨冰箱可拿菜。合作社的倉庫在公司大樓的地下室,偌大的常溫儲藏區及冰庫裡,所有農漁產品都被井然有序的歸納,且所有收納器皿都會重複使用。
合作社專員杏姝說明,為落實環保減塑,農民供貨時幾乎都是裸菜、裸果,到合作社後,會以收納容器另外分裝,每一箱蔬菜都會能看到農民姓名,而生鮮農產品出貨給社員時,也會以二手乾淨的紙袋、包材再分裝,盡可能減少塑膠袋的使用。此外,社員若要購買散裝米,合作社會鼓勵用乾淨的奶粉罐盛裝,「年節送禮的話才會需要購買小包裝。」
合作社也落實循環農業理念,理貨、餐廳料理時產生的殘果殘葉等生廚餘,會被送到基金會的宜蘭內城農場基地作堆肥。
合作社自備冷藏車載菜,減輕農民運輸負擔
合作社備有司機及低溫冷藏車,這也是陳澄芳的主意,他逛農民市集時發現,許多小農週一到週五都在田裡工作,六日要舟車勞頓到市集銷售、送貨,等於一週都沒有任何休息時間,因此決定要減輕農民的負擔,每週到產地載運農產品。
農民都住在不同地方,難道要環島載蔬果嗎?負責管理農產品的魏先生說明,新竹以北的契作農戶會從台北發車去載運,中南部的農戶則有嘉義工作站的夥伴負責,每週六日在農民外出擺攤時,夥伴開車到市集跟農民取菜,隔週一送到台北。陳澄芳說明,運輸的成本由合作社吸收,運輸、人事、硬體及耗損成本才會反映在餐點、產品售價上,「利潤就是維持合作社營運。」
蔬活合作社成為農民的後盾,努力影響其他同業
與陳澄芳合作最久的農友要屬員山鄉月見學習農園,農民李茶和陳澄芳認識已有十年,李茶的水稻田就在日和教育基金會的基地農場旁,「我在田裡做什麼,他都會看到,」不論是插秧還是撿螺都常常被返鄉的陳澄芳現場直擊,也因此兩人彼此十分信任。
李茶眼中的陳澄芳是非常難得的企業老闆,剛開始提供米是作為公司的年節禮品,後續轉為供應餐廳營業用米,去年總計提供 2.5 公噸的稻米給蔬活合作社,「這是目前最高紀錄,已經是我農田總產出的四分之一!」透過蔬活合作社的協助,農民可以減輕銷售的壓力,甚至很多客人還會指名要吃月見,「很期待更多老闆跟他一樣,」李茶說。
合作社目前一年營業額約1000萬元,陳澄芳並不滿意,他認為要有更多人願意吃、願意買,才能幫助更多農民,現在他正在招募新成員,他希望員工餐廳變成合作社、支持農民的運作方式,能夠複製到其他同業的公司,也確實陸續有其他公司來詢問複製員工餐廳的可能性。他表示,「我只是一間公司,能做的有限,也不可能變成中央廚房,但如果更多公司願意和我一樣,農民會輕鬆很多。」
蔬活合作社(內湖取貨站):https://m.facebook.com/FreshStation.Neihu/
蔬活合作社(國泰取貨站):https://www.facebook.com/59115771471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