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炫(圖片提供/集元果)

重返集集山蕉榮光,「集元果」香蕉家族五代接力,擺脫蕉金蕉土命運

提到香蕉,大家可能直覺想到高雄旗山,但台灣香蕉王國的名號,卻是藏身南投群山之中的集集首先建立的。雖然香蕉王國的光環不再閃亮,但集集有一家人,傳承五代仍堅持和山蕉為伍,不僅創立了全台第一間香蕉觀光工廠:集元果,更決心發展加工,突破台灣香蕉產業外銷推不動、內銷不時滯銷價崩的長期困境。

黃榮炫從小在蕉園長大,對山蕉充滿著感情與使命(圖片提供/集元果)

山蕉、田蕉怎麼分?

山蕉的香氣比較濃郁、口感也更Q糯,但山蕉其實和全台各地種植的香蕉都是同一個品種:北蕉。造就山蕉在風味上與眾不同的,關鍵是種植的海拔高度。

山蕉是指種在海拔 250 公尺以上的香蕉,產地主要集中在南投集集、中寮、名間等中部山區;平地蕉又稱田蕉,泛指海拔 250 公尺以下的香蕉,產地遍佈全台各地,尤以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為大宗。

南投縣集集鎮蔬果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集元果觀光工場老闆黃榮炫一提到山蕉,眼中就散發著光芒。他說明,山蕉種植在山區,較冷的環境使它的生長期長達 13-18 個月,比平地蕉多出 5-8 個月。長在山坡上的山蕉,不僅採收不易,長得也慢,導致生產成本是平地蕉的三倍。但山區日夜溫差大、土壤排水良好,造就了山蕉的香氣更為濃郁、甜度更高,且口感緊實Q彈。

黃榮炫進一步解釋,香蕉的蒂頭與尾端,是從外表分辨山蕉與平地蕉的關鍵,蒂頭、尾端與身形皆肥短的,才是山蕉。因為山蕉扎實,相同大小的香蕉,山蕉的重量會比較重。若要從香蕉的「內裡」來辨別,山蕉的果肉是米黃色,但平地蕉則是乳白色。他也強調,市場上傳言「比較小條的香蕉就是山蕉」的說法並不正確。

集集開啟香蕉王國盛世,黃家五代以香蕉為業

一講到台灣香蕉外銷日本的盛世,大部分人可能只會想到高雄旗山,但黃榮炫指出,那是香蕉王國的後半段故事。集集山蕉在二十世紀初期大量銷往日本,成為進貢日本天皇的御用蕉,這才是香蕉王國的濫觴。

黃榮炫說,日本時代的集集山蕉,100 公斤可以賣到 550-1000 元,但一名壯丁的日薪卻只要 23 元。當時台灣總督年薪是 6,000 元,不過在集集種一甲地的山蕉,年收入可能就有上萬元。集集山蕉當年的年產值達兩百萬元,可謂山蕉盛世。

黃家世居集集,見證山蕉產業最輝煌的年代。黃榮炫的曾祖父在 1939 年開始經營山蕉的生產和運銷事業,到他已歷經四代。即使山蕉風華不再,從小在香蕉堆中長大,讓黃榮炫對集集山蕉充滿感情與使命。

青果同業組合集集街出張所(圖片來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集元果觀光工廠行銷企劃、黃榮炫的大女兒黃稚淋表示,父親繼承祖父買賣山蕉的基業,分別成立俊平青果行和集集鎮蔬果運銷合作社。與他們家合作的蕉農有數百戶,每年經手約 4,000-6,000 公噸的山蕉,每天從產地收回來的山蕉少說就有 20-30 公噸,規模不僅是集集最大,運銷量更佔南投縣香蕉產量的一成。

黃榮炫的四個小孩近年也紛紛返鄉投入自家事業,從生產、集運、加工到行銷,一家人各司其職,延續著家族的山蕉事業。

內外銷皆有困境,加工才是出路

二戰結束後,1967 年是台灣香蕉外銷日本的巔峰,隨後在 1970 年代急速走下坡,台灣蕉全面被菲律賓蕉取代,香蕉王國的光環也從此黯淡無光。2020 年,台灣香蕉產量約 36 萬公噸,但出口量卻只有 3,692 公噸,僅佔整體產量的 1%。

黃榮炫解釋,過去他也從事山蕉外銷,但是山蕉易黃、不耐運輸的特性,讓他經常血本無歸;生產成本甚高的山蕉,又不時被國內香蕉市場爆量、價格崩盤的循環週期拖累。他感嘆,「台灣蕉農的賭性堅定」,價高就擴種、價低等補助的想法無堅不摧,說不聽也勸不動。內外夾擊下,他發現「加工」是山蕉唯一的出路。

黃稚淋形容小時候看到滿倉庫的青蕉,感覺就像一片「綠色大海」。集元果觀光工廠總經理、黃榮炫的太太林幸宜也表示,十多年前那次香蕉滯銷,自家倉庫望過去滿坑滿谷的青蕉,數量多到員工隔天嚇得不敢來上班。當時她就下定決心要發展香蕉加工,擺脫每隔幾年就出現一次的滯銷循環。

山蕉是集集人的共同記憶,也是黃家五代人辛苦工作結出的果實(圖片提供/集元果)

媽媽主掌研發 女兒負責行銷 山蕉產品琳瑯滿目

林幸宜不敢吃香蕉卻嫁入香蕉世家,還一肩扛起山蕉的加工與產品研發工作。為了加工山蕉,她逼著自己開始吃香蕉,但她也認為,「只要做出連自己都敢吃的產品,應該所有人都能接受。」

常見的香蕉乾、香蕉酒是林幸宜加工山蕉的起點,但香蕉酒的品質不穩,而烘乾後的香蕉呈深咖啡色,不太美觀也無法引起消費者的興趣,讓她苦惱不已。她說,剛開始只知道要做加工,但通路沒著落、行銷也一竅不通,真的非常辛苦。

林幸宜憑著自小對烘焙的興趣,慢慢做出心得,家人、客人不斷提供新想法給她嘗試,研發工作幾乎是停不下來。為了克服香蕉乾不討喜的模樣,她將香蕉乾切成丁狀,融入牛軋糖、棗泥餡或巧克力之中,看不到醜醜的香蕉乾,卻一樣能享受集集山蕉濃郁的香氣和Q糯口感,消費者也確實更願意買單。

林幸宜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研發山蕉產品的心路歷程(攝影/馬振瀚)

如今林幸宜研發上市的產品多達廿多種,從鳳蕉酥、蕉心巧克力到南棗胡桃蕉,無一不是集元果的熱銷商品。她開玩笑地說,現在靈感變多了,體重卻也跟著增加,這應該是開始做山蕉加工後,遇到最難解決的問題。

黃稚淋指出,集元果的山蕉產品從研發到加工,都是媽媽親力親為,每天親自到加工廠和五位員工一起工作。妹妹黃子晏負責設計包裝,自己則負責行銷。集元果每年約可加工 500-600 公噸的山蕉,佔收購總量的 10% 左右,並且還在逐年成長中。

鳳蕉酥融合了山蕉的香氣與鳳梨的酸甜,可說是天作之合 (圖片提供/集元果)

首座香蕉觀光工廠,把山蕉的故事傳下去

2012年前後,在外打拚的黃稚淋決定回家幫忙。剛開始參與地方導覽與創生的課程,才驚覺自己是山蕉養大的孩子,卻對山蕉和故鄉的故事「如此不熟」。課程之後,她與山蕉產生了深厚的情感連結,因此便說服爸爸將合作社催熟香蕉的儲藏庫,改成山蕉歷史文化館,透過小小的展間,帶大家認識集集山蕉的輝煌過去,也在現場推廣山蕉商品。

隨著文化館設計的活動和課程越來越多,媽媽研發的山蕉產品也越來越豐富,黃稚淋再次說服爸媽,將山上打包外銷山蕉廠房的起家地,改造成Jijibanana集元果觀光工廠。取名「集元果」,是希望凸顯:山蕉是「集合集集元素所產出的水果」。

黃稚淋強調,成立觀光工廠,一方面可以作為山蕉加工品的通路,打響集元果的品牌,另一方面也能讓遊客親自到園區欣賞上百種食用和觀賞用的香蕉、體驗山蕉烘焙與山蕉特色餐,加深對山蕉的認識。她表示,「親子客是觀光工廠的主要客群,要讓山蕉的故事傳承下去,必須從教育下一代做起。」

山蕉的生命週期,藉由加工結合觀光,得到另一種方式的延續,而集集山蕉的故事,也透過集元果以及黃家人的努力,慢慢被人們重新知曉與傳唱。

世代傳承,以加工搭配觀光,走出集集山蕉的新出路(攝影/馬振瀚)

延伸閱讀:

【深度專題】終結香蕉賭局!台灣蕉產業的困境與未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