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家族(圖片提供/日日學文化)

把蘆薈種到「發蘆」,祖孫三代女力大爆發!有機蘆薈變身蕾絲麵邁向國際

一位閒不下來的阿嬤,一位有憨膽的媽媽,加上一對認命的姐妹花,祖孫三代原應長幼有序,近年卻成為有機農業幼幼班的「同班同學」。她們從蘆薈入門,慢慢增加作物品項,三代攜手學習有機栽培的技術,還把農產加工品推銷到海外。誰說女性難從農?且看這則女力大爆發的「蘆薈家族」溫馨故事。

蘆薈家族祖孫三代一起為有機農業努力。(圖片提供/日日學文化)

祖孫三代女力  命運大不同

日治時代出生的蘇黃酠說自己是「台灣阿信」,她跟那個時代的許多孩子一樣,靠自己「野生」長大。從小撿地瓜、拾稻穗,家裡餵不飽的那個胃,得靠自己想辦法填滿它。

不過才 16 歲,蘇黃酠就自己作生意,批蚵仔到菜市場販售。這位年輕的「蚵仔小姐」被隔壁魚攤的老闆相中,認為是可以當媳婦的料,準公公以「兩只戒指和兩千元」下聘時,她連未婚夫本人都沒見過。時代雖然荒亂,蘇黃酠走出自己穩妥的婚姻,她和丈夫接續市場的營生工作,一生拚搏,養大了五個孩子。

蘇雪莉是蘇家長女,她遺傳了媽媽獨立、負責、樂天的性格,是弟妹們的模範。四年級後段班的她搭上台灣經濟起飛列車,在職場卓有成就,成婚後又自立門戶,開了自己的視覺設計工作室。以無窮的潛力為燃料,蘇雪莉的人生按著計畫前進,雖然事業家庭兩頭燒,但她以生命的溫度點亮平凡的日子,沛然有餘。

與媽媽蘇雪莉相反,林雅鴻與林雅溶兩姐妹人生無大志,她們坦言自己在幸福的家庭中順遂長大,沒有夢想與目標。林雅鴻留學俄羅斯取得碩士學位,林雅溶步媽媽後塵就讀視覺設計系,但畢業後要做什麼?對她們是大哉問。

高齡 87 歲的蘇黃酠每天都會到田裡照顧蘆薈。(圖片提供/日日學文化)

綠手指阿嬤無心插「蘆」  卻遇風災無情

不管人生原初有沒有計畫,阿嬤的蘆薈,讓大家的生命朝同一個方向轉彎,四條繩索絞成一股溫柔的力量,三代同心,守護食安,也守護我們的農田。

蘇黃酠雖然不是農夫,但卻有綠手指。邁入花甲之後,她把兒子送的兩株蘆薈小苗種在屋頂,沒想到種到「發」蘆。綠意盎然的植株探出牆外,不只鄰居們爭相討要,也有人大老遠跑來購買,一問之下,蘇黃酠才知道蘆薈在降血壓、治便祕、消除青春痘等方面均有奇效。

無心插「蘆」的植栽成了蘇黃酠人生的重心,她在子女們的要求下,結束市場攤位,專心在八分地上種植蘆薈和蔬菜。不過莫拉克風災讓台南仁德大淹水,也摧毀蘇黃酠的良田,大水退去後只剩 1/3 的蘆薈存活,它們外觀受損不好送人,但丟棄又十分可惜,「泡水蘆薈有沒有出路?」她要求點子王女兒幫忙出主意。

切塊去皮後,蘆薈肉可用來製作甜點,也可以入菜,還能製成麵條。(攝影/楊語芸)

泡水蘆薈變成蕾絲麵 點子來自台南意麵

蘇雪莉認為,蘆薈雖然可以製成美容保養品,但食品的通路較廣、門檻較低,媽媽交付的任務較易完成。她想到台南有名的意麵是把生鴨蛋和在麵粉裡,才有那 Q 彈的口味,如果用蘆薈果肉中的凝膠來製麵,效果應該不錯。幾經實驗,蘇雪莉和媽媽終於做出了好吃的麵條──意麵只能提供蛋奶素,蘆薈麵則是百分之百純素。

解決八八風災的「遺害」後,母女倆皆認為蘆薈麵值得推廣,但家庭手工業如何消化大量的蘆薈?還好台南另一個有名的特產正是日曬工法製作的關廟麵,她們找到願意協助的製麵廠,將大量蘆薈膠交與他們加工,Q 彈耐煮的蘆薈麵才得以正式問世。因為波浪狀的麵條仿佛自帶蕾絲裙邊,蘇黃酠幫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蕾絲麵。

村家味不只開發出蘆薈麵,亦生產各種農產加工品。(攝影/楊語芸)

有機幼幼班曾考高分 但也有重考紀錄

蘇雪莉與先生林清村成立「村家味」品牌,販售各種農產加工品。蕾絲麵量產後,台灣社會陸續出現食安問題,蘇黃酠雖以友善、無毒的方式種植蘆薈,蘇雪莉卻想挑戰食品安全的最高等級:有機。不過媽媽的農地四散,無法與慣行種植的鄰田作出區隔,剛好台南「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有農田釋出,蘇雪莉憑藉憨膽決定租地務農,她在 55 歲那年套上雨鞋、戴上斗笠,成為農業幼幼班的新生。

靠著專區內「學長、學姐」的指引,蘇雪莉一邊學習有機農業的知識,一邊拉著媽媽和女兒們一起下田,大家都是有機幼幼班,三代同堂變成「同班同學」。她們有亮眼佳績,但某些作物讓她們重考幾次才及格。從有機蘆薈入門,陸續種植紫心地瓜、南瓜、甜菜根和各種香草作物,她們將這些作物加到蕾絲蘆薈麵中,同時製作蔬菜醬、羅勒醬等拌麵的醬料,繽紛的彩色麵和健康的拌醬組合成「好麵伴健康禮盒」,獲選為台南十大伴手禮及台灣農漁百大好禮,備受消費者肯定。

先生林清村默默支持, 蘇雪莉與兩個女兒開創有機農業的各種可能性。(攝影/楊語芸)

「種田好辛苦」 孫女姐妹花努力外銷蘆薈麵

對蘇雪莉來說,務農圓了她的田園夢;但對兩個在台南市區長大的女兒而言,田園卻是惡夢,她們一個怕曬,一個怕蟲,看著辛苦種植的籽、苗茁壯,心中固然有些悸動,不過誠如林雅鴻的真心話:「全身的水份都流汗流光了,無法流出感動的眼淚。」

面對「為什麼想要務農」的提問,林雅溶也沒打算給出「政治正確」的答案,反而誠實表示,因為不知道想要做什麼,家裡既然需要幫忙,就先「得過且過」。台南的烈日顯然把兩位白皙美女曬昏頭了,她們開始發出奇想:有沒有一種不必曬太陽、不必彎腰的農業……

「好累,好熱,好辛苦」,姐妹倆異口同聲抱怨。既然如此不適應,為什麼不棄農而去?林雅鴻說:「因為媽媽做的是對的事。」她深知有機農業不只為人類帶來健康,也有益於土地環境,「地球生病了」於她曾是個遙遠的議題,如今身為農夫,可以身體力行讓地球更健康,讓她有一種實質的貢獻感。

林雅溶則說:「種了有機蔬菜後,我才知道為什麼它們比較貴……因為自己辛苦過,說實話,我覺得現在的價格還不夠貴。」在她和姐姐的努力下,蘆薈麵等有機加工品已經行銷到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我們種出來的是好東西,要讓更多人認識,我願意繼續努力。」

蘆薈田枝繁花茂,是蘆薈家族的成就與驕傲。(圖片提供/日日學文化)

「女麗廚房」連結產銷兩端  綻放女人美麗力量

為了媒合有理念的女農和消費者,也想讓更多人認識有機農業,蘇雪莉成立「女麗廚房」,透過手作課程把大家拉到平台來。不論是用農場的收成製作工藝品,或是女農前來分享食譜,這個空間都可以讓大家綻放女人美麗的力量。

大疫期間,活動雖然暫緩,但過去已開設過蝶豆花植染、涼拌小黃瓜及青梅醃製等課程。以青梅為例,上過課的學生每年都會跟梅農訂購梅子去加工,等於是農夫最穩定的客群。另外,每回上課前,蘇雪莉都會公布農場的收成,讓學生們登記採買,不只推銷自己的作物,也讓其他農友的豐收通通成為學生家餐桌上的菜餚。

投身食農教育 農場成為療癒和傳承的所在

因為熱心又負責,蘇雪莉被選為「柳營區蔬菜產銷班第二班」班長,她認為農場不只是生產的基地,也是教育的場域,因此在農作的餘裕間拉著班員們舉辦各種食農教育的課程。例如今年度「柳營芒著戀愛情人果節」活動將在 5 月 21 日登場,這是「太康有機農場」鼓勵民眾走出戶外、接近農業而舉辦的活動。雖然蘇雪莉和女兒們當天一定會「累到翻」,但陪伴大家打芒果、作檨仔青,卻是其樂融融。

今年九月,蘇雪莉又將多一重身份:屏科大景觀遊憩研究所碩士生,她認為農場景觀化除了能為農友和消費者帶來療癒效果外,也能經營出另一種農業經濟的風景,透過觀光深化食農教育,讓美好的農村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三代女力 撐起有機一片天

「如果重回 55歲,是否還願意重作農婦?」雖然知道蘇雪莉會給肯定的答案,沒想到她除了投身不悔外,還遺憾自己太晚進入農業世界。「若能早一點學習,我會規劃得更好。」她以食安為初衷,心懷以土地為本的善念,踩著農事的節奏,女農的生活踏實又開懷。

採訪結束前,《上下游》詢問蘇黃酠,蘆薈將三代綁在一起,她是否歡喜?「有喔,足甘心,兩個查某囝仔願意下田,真好。」阿嬤的讚美能否讓姐妹倆忘卻「汗滴禾下土」的辛勞?甚或在通往農地的荊棘小徑上栽出自己的夢想?答案似乎就在蘇黃酠笑得瞇成一條線的眼睛裡。

食用蘆薈小常識:蘆薈素有「植物界醫生」的美名,在醫療及美容上均有作用,不過葉片厚皮層內含有大黃素,容易導致腹瀉或過敏,去皮取出凝膠內層後,需以沸水殺青才能食用。

延伸聆聽:

EP45:發「蘆」啦!蘆薈家族三代女力大爆發,憨膽闖出有機農業一片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