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阿文鮮梅綠」本尊,梅農許鴻文憨膽執著30年,打造梅嶺山中傳奇

你有喝過「阿文鮮梅綠」嗎?這是一杯每年限量上市,推出後馬上就售罄,而且還會全年缺貨11個月的神秘手搖飲。鮮梅綠可能沒什麼稀奇,但這個「阿文」卻是個山中傳奇,他到底是誰?

阿文是一位在人生路上不斷被潑冷水,甚至被當成「瘋子」的梅農,憑藉一身「憨膽」,先是毅然決然地投入有機栽培,之後又無償開始做社區營造,不論是復育螢火蟲或種花上萬株,就算自家梅子大減產也不後悔。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念可行,這口氣支撐著他走過30年不被理解的日子,但也因為他的執著,為台南梅嶺奠定了觀光休憩產業轉型的基礎,來看梅農阿文的瘋狂故事!

台南梅嶺種梅三十年的有機農民許鴻文(攝影/馬振瀚)

整天不務正業的傻子梅農

梅嶺風景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許鴻文,接手父親的老梅園時已是第三代梅農,就如梅嶺的大部分人一樣,家裡世代都在山上種梅子,與眾不同的是,他是整個梅嶺最早栽種有機梅子的農民。

「每次噴完藥,整個梅園內就會屍橫遍野」,許鴻文說,他從小看著梅園因為噴灑農藥而生靈塗炭,身邊許多鄰里長輩也因為使用農藥或除草劑而頻頻過敏中毒,甚至從此在梅園內倒下不起,這些場景畫面讓他下定決心,未來一定要走有機栽種。

「梅子產量跟收入都只剩下原本的十分之一」,許鴻文回想改種有機的第一年,父親氣到要他和弟弟直接分家。雖然不被父親認同,但這個理念卻受到許多人的肯定,不僅越來越多消費者指名要買他的梅子,飲料業者迷客夏也連續七年跟他採購梅子,並以「阿文」為名,製作季節限定飲品,一上市幾乎就銷售一空。

迷客夏品牌長呂采如表示,當初因為非常認同許鴻文的理念,也看見他在栽種有機梅子過程中的堅持,即使一開始的產量不太穩定,仍願意克服困難與他合作,希望透過品牌的力量支持他繼續前行。

在許鴻文持續與有機梅子奮鬥的過程中,他又「不務正業」地跑去復育螢火蟲、種花和開拓梅嶺周邊的步道景點,為的是振興地方的活力。然而,做有機的決定就已經讓許鴻文不被父親諒解,並成為鄉人口中的「瘋子」或「憨仔」,後續這些跟梅子無關的行為,更是沒人看好。

阿文的有機梅子(攝影/馬振瀚)

義無反顧復育螢火蟲 嘗試為梅嶺另闢蹊徑

1980年代左右,梅嶺的梅子產業恰逢中國低價梅的競爭,許鴻文指出,當時不論在市場、銷路上皆大受打擊,剛好同時期,梅嶺也跟上了設立休閒農業區的風潮,逐漸往觀光、休憩產業轉型。

「留不住人是梅嶺推觀光最大的困境」,許鴻文表示,上梅嶺賞梅花、吃梅子雞的行程,是當時最大也是唯一的賣點。但梅花季只有每年12月到1月的短短一個月,即便白色梅花開滿整座山頭,帶來了萬人空巷的賞花盛況,但「花謝人離」,梅嶺整年只有一個月的旅遊旺季,隨即就回歸寧靜。

到底該怎麼辦?許鴻文曾在休閒農業管理委員會裡,多次提議可以藉由「復育螢火蟲」來吸引遊客,但地方頭人與其它餐廳業者的反饋,卻是一桶又一桶冷水,還有人開玩笑地對他說,「白天都沒人了,螢火蟲是要復育給鬼看的喔?」

對於這些「唱衰」的聲音,許鴻文卻沒有因此被打倒,反而覺得「不試你怎麼知道不行?」他便自己跑去找了位在登山步道旁、本來就有螢火蟲的一塊田地,跟地主洽談復育螢火蟲的計畫,地主聽完立刻就回了一句:「別人都說你瘋子,我還要跟你一起瘋喔!」但許鴻文不斷說服地主,要相信螢火蟲有潛力,並以幫忙管理田地、除草作為交換條件,最終得到地主點頭同意。

復育螢火蟲的行動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上山人潮與螢火蟲數量一樣不斷增加,許鴻文指出,當時縣府統計,假日單日晚上的賞螢人潮至少就有9000人以上,若加上平日晚間上山的人就更多了。梅嶺的螢火蟲季直到今日仍持續在舉辦,火金姑吸引人潮的魔力,讓原本不看好他的人終於開始改觀。

同樣是第三代梅嶺人的梅嶺風景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榮信表示,當初確實有許多人並不看好復育螢火蟲的想法,「有些人也開過鴻文玩笑」。他說,幾十年前,許鴻文真的是山上少數有想法又很願意學習跟嘗試新事物的人。

許鴻文一開始要復育螢火蟲雖然不被看好,但最後卻能吸引上萬人前來賞螢(圖片提供/楠西區公所)

做了才有機會 以「共享」的角度投入種花

雖說螢火蟲的魅力將梅嶺的旅遊旺季,從一個月延長至兩個多月,但這對梅嶺留不住人的困境,改善仍然有限。許鴻文說,真正吸引遊客的東西需要有「在地特色」,他開始思索:既然梅花可以吸引人潮,如果讓別的月份也開滿花,前來賞花的人潮是否就能源源不絕?

由於許鴻文採行有機栽種,他的梅園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梅樹,因為沒撐過停藥反撲的病蟲害而逐漸死亡,他轉念一想,便將空出來的梅園空間和務農時間,一點一點地栽滿自己育苗的台灣野百合。在台灣野百合之後,許鴻文又在同一片舊梅園裡,陸續種滿了上萬株的山櫻花、山茶花、杜鵑與紫牡丹,並且拉著親朋好友,在荒煙蔓草中尋找或清理有觀光潛力的步道。

當時他四處尋找公部門的資源,從水保局、林務局、縣政府、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問了一輪之後,成功獲得部分花苗、樹苗和改善周邊步道環境的經費,但自己也掏了不少錢,大老遠從彰化買苗回來種。

「這些事,你不能用太聰明算計的心態去看,反而要用共享的角度去想」,許鴻文認為,如果做這些事情能吸引到人潮,整個社區都能共享觀光帶來的效益,即便自己付出的比較多,自家餐廳與梅子產品也都有享受到,如果因為太會算而放棄不做,到頭來可能誰都享受不到。

社區裡的梅農、餐飲業者慢慢感受到,花海確實有帶來人海的效果,有些人也願意在自家周邊開始種花,或是找許鴻文來幫忙種。賴榮信說,過去那些唱衰、看笑話的人,現在反而開始認同他的作法,有些也跟著種花。

步道與兩側的紫牡丹等花草,是許鴻文十多年來的心血結晶(攝影/馬振瀚)

太太默默支持 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做傻事」

與許鴻文已結婚十多年的羅家琪,回想起先生當時每天在山上忙進忙出,幾乎沒時間照顧家庭,卻又都不是在忙自家果園或餐廳的事,而她自己在山下要上班,假日又要回來幫忙,她笑著說,「要不是我信上帝不能離婚,不然當時真的辛苦」。

「當時他都不敢告訴我他在忙什麼」,但羅家琪總會因為看到報紙或透過同事得知,自己的先生又在山上做出了新的名堂,從復育螢火蟲到種花、開發步道,她不理解,為何先生有時間做這些賺不了錢的事情,卻沒空幫忙顧小孩。

後來陸續有客人向她回饋,覺得許鴻文堅持做的事情很棒,希望他能繼續堅持下去,甚至從外縣市帶著禮品上梅嶺跟他們買梅子,羅家琪這才慢慢能諒解過去那段辛苦的時光,與先生也越來越相知相惜。

改變帶來成就感 也支撐他走下去

「現在梅嶺的旺季從一個月變成半年,遊客一年四季來也都能看到花」,越來越多人知道梅嶺,也有更多遊客來賞花、吃飯、買梅子,這樣的成就感,是支撐著許鴻文走過那段鬱悶時光的重要力量。

想到過去經歷的打擊或嘲笑,許鴻文不時還是會微微哽咽或泛淚。從他開始種有機梅子以來,過程中飽經冷嘲熱諷,但他強調,可能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理念可行的那口氣,才能讓他一路走到今天。而他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行動,在過去的30年間,不僅在有機農業立下標竿,也替山村找回美麗與活力,為整個梅嶺開啟了新頁。

身後的山與宅院是許鴻文與羅家琪共同守護的家園(攝影/馬振瀚)

延伸閱讀:

【梅子秘密】脆梅、Q 梅、話梅有何不同?解析梅子百變風情,釀一甕梅酒封藏春天

年產值581億的手搖飲,是台灣農業下個發動機?大苑子與迷客夏掀起鮮果茶風潮

在都市的中心呼喊螢光:螢火蟲護衛隊復育有成,重現兒時記憶,長輩熱淚盈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