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農場夜間螢火蟲

在都市的中心呼喊螢光:螢火蟲護衛隊復育有成,重現兒時記憶,長輩熱淚盈眶

賞螢一定要去山上嗎?免!台北市中心就看得到!光是大安森林公園內就有三處螢火蟲復育生態區,讓都市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都可以就近欣賞螢光點點的美景。螢火蟲重新回到都市,猶如一場奇蹟,背後其實有著一群復育志工們,默默守護著心目中的寶貴螢光。

其實在百年前,螢火蟲就曾生活於此。如今要在原地復育,必須克服重重難關:先蓋一個螢火蟲喜歡的家,準備牠們最愛的食物,還要防止光害、設計「螢火蟲路燈」,最辛苦的是抵禦外侮:螯蝦和福壽螺等外來種掠食者。從2014年至今,這些不屈不撓的螢火蟲護衛隊,關關難過關關過,讓《上下游》帶您認識這段精彩的歷程。

螢火蟲回歸,出現在台北市近郊(圖片提供/文山農場)

螢火蟲的都市復育契機

4、5月螢火蟲的季節一到,夜間實際走訪大安森林公園,發現許多「逐光而來」的遊客。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也有年輕朋友帶著相機,穿梭在生態區內追蹤螢火蟲的身影。根據台北市政府公園處統計,公園裡每晚幾乎都有數十隻或上百隻的螢火蟲飛舞發光。

台大昆蟲系博士、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螢火蟲復育計畫」顧問吳加雄表示,這是他與基金會從八年前開始合作的成果,除了大安森林公園外,還有榮星花園、木柵公園2個螢火蟲復育生態區。他希望人們不用大老遠跑去山林,只要走進公園,就能在黑夜中感受螢火蟲的溫暖。

台灣的61種螢火蟲中,只有3種可進行人工復育,分別是黃緣螢、黑翅螢和大陸窗螢(又名台灣窗螢)。吳加雄表示, 2014年以前,「人工復育螢火蟲」猶如天方夜譚,多數只能圈一塊地封閉起來,以隔絕人為干擾的方式進行螢火蟲保育。

吳加雄在2014年因為木柵永建國小的搬遷計畫,被邀請對新校地進行物種調查,發現新校地剛好是一片難得的螢火蟲棲地,但開發在即,於是他首次嘗試以人工仿造螢火蟲棲地的方式,將這批螢火蟲重新安置在木柵公園,隔年成蟲順利出現,印證確實可行。因此他與基金會便將這套復育模式,帶到大安森林公園進行,讓螢火蟲重新回到都市之中。

台灣窗螢(攝影/方華德)

公園原本是水田 也是黃緣螢曾經的家

「這裡曾是一片開闊的水田!」吳加雄說,他先針對大安森林公園進行一系列的歷史調查,發現這邊本來都是稻田,當地居民也提到該處以前有過螢火蟲,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收藏在台大的「大安庄黃緣螢」標本。「找到復育正當性之後,剩下的就只需要找回過往的地景」,接下來2、3年,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復育工作。

百年前黃緣螢就生活在水田、埤塘周邊的水陸交界處,吳加雄指出,適合螢火蟲居住的環境,其實是有人為適度干擾的地方,農民種田的過程,對螢火蟲來說,就是在為牠們進行「必要的棲地維護管理」,營造出螢火蟲能安穩生存的環境。

由於黃緣螢喜歡住在潮濕且腐植爛泥豐厚的地方,吳加雄與現任基金會執行長——人稱「台灣生態教父」的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結合志工們重新設計公園內一處既有的小生態池,擴大改造成有小型水塘和溝渠,適合黃緣螢居住的環境。

楊平世(右)與吳加雄(左)師生倆帶領基金會志工,在大安森林公園重現螢光點點的美景(攝影/馬振瀚)

蓋好棲地,準備大餐,邀請螢火蟲入住

「大安森林公園的第一隻螢火蟲成蟲是在2016年4月1日出現,這個日期我至今還是印象深刻!」楊平世說,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生態區在2014年底建成後,基金會先在園區內放入100-200隻黃緣螢幼蟲,等待螢火蟲成長茁壯。當時他每晚守在公園裡,四處搜尋,為的就是親眼見證第一隻螢火蟲發光的瞬間。

「阿公你看,那一隻是我放的!」楊平世說,孫女參加完螢火蟲幼蟲的置放活動後,隔年開心地拉著他去看螢火蟲。原來公園內的螢火蟲是邀請周邊學校和居民一同野放的,他認為,民眾唯有親自體驗與螢火蟲的互動後,才會留下深刻的記憶和情感。

基金會前後共放了800至1000隻幼蟲,在生態系尚無法自行運作時,也要放入螢火蟲的食物,如川蜷和田螺等小型螺類,以免他們餓肚子。吳加雄解說,螢火蟲主要是吃屍體維生,水生的黃緣螢會在水邊爛泥中,翻找節肢動物和其他水生動物的屍體來吃,等到稍微長大一點,才會捕食水中的小型螺類。

都市光害怎解決?「螢火蟲路燈」問世

家園和食物都準備好了,但是都市之於螢火蟲,最大的威脅就是夜間光害。螢火蟲非常怕光,光害會影響牠們求偶,嚴重甚至會導致個體死亡。這一點,復育志工們早就想到了,設計生態區時就特別在附近密植各種植物灌木遮光,以降低都市夜間光害對螢火蟲影響。

那公園裡的路燈怎麼辦?對於夜晚造訪或路過螢火蟲生態區的民眾來說,移除路燈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安全疑慮。這個兩難的問題,最後在基金會與台灣LED大廠一同研發出「螢火蟲保護路燈」之後,被迎刃而解。

「這是全世界第一支螢火蟲路燈」,楊平世驕傲地解說,這種路燈是使用人類眼睛可以接收、但螢火蟲無法接收的590mm波長琥珀色光源,研發出來後,不僅能兼顧民眾夜間照明與螢火蟲生態保育的需求,更讓各國螢火蟲專家十分驚艷。

外來種殺手入侵,棲地被迫打掉重練

2019年,公園內的螢火蟲成蟲數相較前幾年減少許多,引起了楊平世的注意,他發現生態區內有多個外來種生物,如大理石紋螯蝦、福壽螺,正嚴重危害著螢火蟲的生存。

大理石紋螯蝦是全世界已知唯一可以「孤雌生殖」的甲殼綱生物,只要有一隻,就可以自我複製出一整個族群。楊平世與基金會志工多次以人工移除螯蝦,在2020年更抓出了1.5萬隻之多。儘管如此,仍未能減緩螯蝦的危害,生態區內的螢火蟲幾乎「全軍覆沒」。

楊平世解釋,大理石紋螯蝦的群體龐大,環境適應力也非常強,牠們會捕食螢火蟲幼蟲,同時還把幼蟲可以攀附、躲藏的水生植物剪得一塌糊塗。幼蟲就算倖存於螯蝦巨鉗之下,仍會因為少了水生植物作為屏障,在過快的水流衝擊下,難以生存。

外來種大理石紋螯蝦會嚴重破壞螢火蟲棲地(攝影/馬振瀚)

為了替螢火蟲找回舒適的家園,楊平世與基金會陸續以苦茶粕徹底清洗生態區三次,大部分的螯蝦看似被移除了,但不料隨即又捲土重來,迫使他又以清理埤塘用的熟石灰重新處理,生態區等於打掉重練,整個生態系都要重建。

除了恐怖的螯蝦,還有福壽螺。吳加雄指出,福壽螺會驅趕川蜷、田螺等小型螺類,造成螢火蟲面臨飢荒。雖然螢火蟲也能吃福壽螺,但因福壽螺的體型較大,螢火蟲在獵捕時容易遭反擊,如同「幼獅吃水牛一般」,殺敵一千也會自損八百。

吳加雄強調,這些外來種會經由各種方式來到螢火蟲的家,其中大理石紋螯蝦很可能是因為民眾「棄養」或「人為放生」而出現,他呼籲民眾不要隨意棄養、放生,以免造成生態浩劫。

兒時回憶中的螢火蟲重現,老人家感動落淚

大安森林公園從百年前的水田變成水泥建築群,之後又再變成公園。楊平世說,螢火蟲剛回來的那年,許多原先居住在此的居民都熱淚盈眶,不敢相信此生還有機會能在舊地一睹兒時記憶中的螢火蟲。

楊平世也強調,許多老人或輪椅族過去根本無法到山區觀賞螢火蟲,現在在都市公園內做棲地保護、重新復育,讓他們就近觀賞螢火蟲,自然是美事一椿。

復育螢火蟲不僅需要地、需要錢,更需要人,吳加雄認為,復育螢火蟲能重現周邊居民記憶中的場景,也能化作收入,如此一來,居民會非常願意長時間投入螢火蟲棲地的管理、巡守,並負責生態導覽。這些寶貴的人力,才能長久維持螢火蟲的復育,更是重現過往「人螢共存」地景的關鍵。

行動不便的長者難以到山區賞螢,現在來到公園就能體驗拜訪螢火蟲的樂趣(圖片提供/吳加雄)

Box:螢火蟲謠言大破解

Q: 手電筒包了紅色玻璃紙就不會影響螢火蟲?
A: 以前用「白熾燈泡」發光的手電筒,以紅色玻璃紙包覆確實可以降低對螢火蟲的影響,但現在的手電筒都是以藍光LED為光源,即便經過處理看似是白色光,仍舊是螢火蟲最害怕的藍光,用紅色玻璃紙包覆也無效。

Q: 「囊螢」真的可以「映雪」?
A: 根據研究指出,要抓到1500隻的螢火蟲才能達到一根蠟燭的亮度,所以要用螢火蟲看書絕對是不可能。

Q: 人類的手碰過螢火蟲之後,其他螢火蟲會因為牠沾染了人類的氣味,拒絕與牠繁殖下一代?
A: 並不會,要擔心的是反而是螢火蟲被人類觸摸或捕捉後,可能造成外殼破裂受傷,甚至死亡。所以還是觀賞螢火蟲即可,不要捕抓。

Box:賞螢守則

  • 不用燈光照射螢火蟲及其棲地
  • 不踐踏生態池岸
  • 不抓捕螢火蟲
  • 不留垃圾
  • 保持安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