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是西瓜主要產地,天氣越熱,市場需求量越高,在西瓜園忙採收的工人就越多。一顆顆動輒25斤甚至是35斤的大西瓜,需要靠密集的勞動力才能完成採收,平安順利地送到消費者手上。
別看西瓜那麼大一顆,它其實需要細膩的呵護。師傅挑瓜要細心、工人採收要小心,還有搬運當下更要注意,而疊瓜也是一門功夫,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的絕招,才能讓圓圓胖胖的西瓜不會在貨車上滾來滾去。不過,有時候從花蓮搭夜車趕到西部或北部,少數西瓜還是會「暈車」。
採收大隊跟著西瓜全台跑,只要有成熟西瓜就有他們,逐西瓜而居、四處為家是他們的人生寫照。

選瓜七字訣「大、綠、紋、聲,臍要小」
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水氣沉重。清早6點,秀姑巒溪的寬廣河床上,飄散著一陣陣的晨霧。瞇著眼睛仔細對焦,看到遠處有幾個細小人影,一會兒彎腰、一會兒蹲下,難道是「偷瓜賊」?走近一瞧,這些人頭戴斗笠,左手拿計數器和印泥,右手拿一顆長印章。原來,他們正是西瓜界中的頭號人物——蓋章師傅。
蓋章師傅是採收工作的火車頭,每顆西瓜得經過他嚴密審查,才能被蓋上大紅印章。王進議是屏東大盤商「西瓜大王」王家正的堂弟,也是首席蓋章師傅。他解釋,西瓜必須飽滿均勻,要夠大,25斤是低標,不到25斤者,再等幾天才有機會在第二輪被師傅看上;第二,外皮顏色要青綠、翠綠,瓜色過淺入不了師傅的眼;第三,紋路要清楚;第四,拍起來鼓聲響亮有震動感;第五,瓜臍小而完整,不能有破裂。
說完七字訣「大、綠、紋、聲,臍要小」,王進議口氣一轉,「用講的很容易,現場操作不簡單,至少要學兩、三年才能學到皮毛。你看我走來走去很輕鬆,可是我做了快30年,每天至少走10萬步。」

收西瓜老闆會在前一晚或當天一早,通知蓋章師傅當天的採瓜數量。採收量以貨車為計算單位,少則5車、多則12車,王家正也曾出過20車以上的,1車平均可放600顆到800顆。西瓜越大顆數越少,西瓜越小顆數越多,師傅心裡要有底,最好是晚上西瓜都上車後,恰恰好把每一台貨車都裝滿。這種有如「神預言」的工作能力,靠的就是師傅的經驗和直覺。
蓋章師傅是老大 調車請工樣樣包
王進議表示,5月是花蓮的採收旺季,王家正目前在花蓮有他和另外一位師傅,「光一個月,王老闆要付我們兩個共30萬的薪水。這筆薪水不是白給的,我們要負責挑瓜、蓋章,也要隨時調貨車和工人,沒有我們,採瓜的工作動不了。」
王進議說他很喜歡這個工作,可以全台灣到處走,從雲林到台南再到高雄,還有花蓮和宜蘭,一年有一半時間都在西瓜園。「我覺得我像一個修行人,天天在修練忍耐力。有時候太陽大,天氣熱到快把人曬乾,有時候河邊颳大風,或像這陣子一直下雨,我們的工作都不能停,因為西瓜每天在長大。」
蓋章師傅每天下午3、4點收工,接著就換採收工人登場。每個採收單位共有5個工人,沿著一畦一畦的長條型瓜壟,一邊移動一邊採收蓋章的西瓜,一個工人負責開小型採收車,車兩邊各有兩位工人,一人摘瓜、拋瓜,另一人接瓜後把瓜穩穩放上車。
一顆顆又重又大的西瓜,在大家通力合作下,陸續完成摘、拋、接、放等一連串工作,動作順暢有如一場瓜園中的團體舞蹈。

傳瓜像投籃 疊瓜如疊積木 小心會暈車的西瓜
小型採收車會將西瓜載到路邊,堆成一座座西瓜山,等大貨車出現後,再展開另一場為時3到5小時的「搬瓜大賽」。
首先,司機把貨車開到西瓜山旁,由三個工人合作進行搬瓜、傳瓜和疊瓜的工作。第一名是搬瓜工人,他小心翼翼把西瓜送到第二位傳瓜的工人手上,傳瓜人立刻以投籃姿勢將西瓜拋給貨車上疊瓜的人。
現場工人的雙手都沒有停過,嘴巴也是。有時候是說笑話,有時候會唱歌,有時候是一陣你虧我我虧你的遊戲。在密集勞動中,笑聲可以讓辛苦變甜美。
搬瓜的阿宏比傳瓜的阿弟仔大32歲,疊瓜的阿駿30歲,是他們三人的領導者。阿駿是西瓜離開瓜園前最後一個把關的人,他來回摸瓜、拍瓜,檢查外皮有無凹陷、鼓聲是否正常。阿駿表示,少數西瓜在蓋章時看起來好好的,但內部可能有些微水傷或肥傷,如果不小心讓這種瓜上車,一旦經過長時間運送搖晃,到了市場,西瓜就會冒泡或果肉腐爛。阿駿說:「我們會說這種是暈車的西瓜。」







除此之外,疊瓜也是阿駿的專業。他會依照瓜的大小、長短進行簡單分類,先將強壯的瓜疊在下方兩層,再讓上方西瓜密切貼合、彼此卡緊,這才能避免運送過程出現鬆動或滾動。「這車西瓜動輒20幾萬,絕對不能開玩笑。」
疊瓜切忌分心,手眼要協調、腦袋要清楚,不能自亂陣腳。阿駿手拿一顆西瓜,眼睛看下一顆西瓜,心裡同時還要記得剛剛傳上來的西瓜中,有哪些還放在腳邊隨時等待適當空位出現。他忍不住稱讚自己,「還好我平常有陪小孩玩積木,才能疊得這麼好!」
全台走透透四處為家 逐瓜而居的採瓜人
三人合作搬瓜、傳瓜、疊瓜,約莫4、50分鐘就能完成一車。當天採瓜量如果只有5、6車,做到太陽下山,工人就能收工,有時候採瓜量大,也可能做到晚上11、12點。這一段時間,司機會留在車上休息 ,因為他要開夜車載西瓜,不能精神不濟。
工人阿宏不只在瓜園搬瓜上車,也要跟車到市場跟司機合作搬瓜下車。阿宏說:「不管把瓜送到北部、中部還是南部,我們的工作就是繞台灣一圈。」他現在送瓜出去,下午2、3點又要回來。北中南跑透透,吃飯就找最近的便利商店,睡覺都是睡車上,一星期可以休息一天,只有那天可以好好洗個澡。
司機阿龍是嘉義新港人,疊瓜阿駿是花蓮市人,阿弟仔是玉里鎮人,阿宏是雲林古坑人。無論他們來自何處,到了採收季節總是會在瓜園相遇。
台灣西瓜產地集中在大河邊或溪流交匯處,西部的濁水溪、曾文溪,南部的高屏溪和花蓮的秀姑巒溪、花蓮溪,以及東北部的蘭陽溪。西瓜沿著河流在河床上延展瓜藤、長出大瓜,採收工人則是全台走透透逐瓜而居。
西瓜園座落在河堤外的河床上,跟世俗人間很不同。混濁的溪水滾滾而流、朦朧的霧氣虛渺空幻,還有淺色鵝卵石無盡延伸到遠方,這裡是自成一格的灰階世界。很難想像,一顆又甜又多汁的紅色大西瓜,曾經在那裡開花、結果而後來到人們的眼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