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拍照前一秒都會被問:「西瓜甜不甜?」甜蜜多汁的西瓜是大家的消暑聖品,你愛紅肉還是黃肉?超有存在感又經典的華寶大西瓜,極有可能只在台灣受歡迎,但世界各國買了很多台灣的西瓜種子。黃皮和白皮西瓜看過嗎?田裡的西瓜其實在地表下的根竟然不是西瓜?!關於台灣西瓜的秘密,就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黃圓滿、農友種苗公司營業部經理梁國聖以及西瓜大王王家正來解答。
Q1:台灣何時有西瓜?
西瓜原產於非洲,在植物分類上屬於葫蘆科,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台灣省農林廳誌記載1717年時台灣開始有西瓜栽培紀錄,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的《臺灣西瓜發展之回顧》推測可能是明末時,鄭成功鼓勵中國沿海居民移民來台時引入。
1950年之前,台灣西瓜種植面積維持在1500公頃左右,主要栽培品種為中國引進的黑皮種、白皮種、汕頭種與瓜子西瓜,以及日本引進的 Ice Cream、Mountain Sweet、凱旋及大和等。但長久以來,農戶沒有採種技術,未自行留種,使得品種大多退化,果實品質低、栽培極不穩定。
1955年台灣自美國引進「蜜寶」西瓜,陸續進行品種改良,1959年時,鳳山園藝試驗分所育出第一個大西瓜品種「富寶」,但因成熟期晚且種子粒大,切賣時易損傷果肉而不受水果商青睞。1970年後,西瓜學者陳文郁成立農友種苗公司,不斷育出不同大小、形狀及果肉顏色的西瓜品種。
現在市售西瓜品種幾乎都是出自陳文郁之手,國內最主流的經典大西瓜品種「華寶」,便是以富寶西瓜為本,由農友種苗公司在1989年育成。
Q2:華寶西瓜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因為產量高又品質穩定!梁國聖說明,試驗田每年都會進行西瓜選拔,選拔過程猶如選美,既要挑外觀也要挑剔內在的果肉及滋味。據說,陳文郁隨身攜帶一本「西瓜筆記本」,除了寫下各式西瓜的特色及評語,書寫過程也滴下不少西瓜汁,讓紙頁斑斑透紅。
與陳文郁合作過的屏東大農兼大盤商王家正,是親眼見證華寶成為經典的人。王家正說明,農友種苗公司的試驗不僅只侷限在公司內,還有「區域試驗」,他便曾在全台各地西瓜田內種植過數十種西瓜,「農民們會直接回饋意見」,例如是否耐高溫或是抗病蟲害、產量高低及品質。華寶西瓜是在眾多品種中脫穎而出,「對農民來說,收成狀況很穩定、收入又好。」
Q3:種西瓜的農民為什麼一直換地?
答案是在找河床地。黃圓滿說明,對農民來說,同樣田地面積種植大西瓜的收入較高,但大西瓜種植區域受限,通常在河床地的生長狀況最好,「因為河床地夏天遇到汛期時,大量雨水沖刷土壤,等於是把土壤中的病蟲害洗乾淨」。此外,西瓜生長季節短,種下後幾個月便能採收,因此收成完的瓜農就會去其他縣市找地種植。
西瓜農宛如遊牧民族,王家正每年開車數萬公里,沿著溪流找適合種植西瓜的地。他直言,以前種西瓜換地是因為連續種植狀況不好,隨著嫁接技術的演進、華寶大西瓜的出現造就了現在的西瓜產業。西瓜不只體積大,連田區也比其他作物來得更大,一次都是數甲、數十甲起跳。
Q4:田裡的西瓜其實有代理孕母?
台灣的大西瓜幾乎都是嫁接在南瓜上。黃圓滿表示,西瓜的嫁接技術是在日治時期發展出來的,西瓜從種下到採收約需2至3個月左右,但台灣從五、六月份起,市面上「百瓜爭鳴」,七、八月份又容易遇到颱風,對於西瓜種植及銷售價格均不利,反之,產季越早,西瓜價格越好,因此西瓜農為了將產期提早、將瓜賣個好價,才發展出此技術。
黃圓滿說明,國內西瓜產季目前最早從三、四月開始,產區為高屏一帶,以此回推,西瓜苗必須在農曆年前後種下,但那時溫度對西瓜根部來說太冷,因此需要透過嫁接,早期多是嫁接扁蒲的根部,現在則是嫁接南瓜的根部,「大西瓜嫁接南瓜頭的比例幾乎是100%,因為南瓜根部非常耐寒。」
Q5:聽說台灣西瓜種子有出口?
據農委會統計,2021年西瓜種籽出口值高達一億元,多銷往荷蘭、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黃圓滿表示,西瓜是世界重要作物,面積是蔬果作物中前幾名,外國有商業栽培及家庭園藝的需求,台灣西瓜品種多,西瓜種子自然發展出了貿易,「西瓜類型要像台灣這麼多,全世界可能找不到第二個。」
「台灣人吃的西瓜跟國外不太一樣。」梁國聖說明,如華寶、富寶這類大西瓜只在台灣流行,台灣人喜歡吃肉質脆又甜的西瓜,對於果肉顏色不拘。國外熱銷的品種多為中小型紅肉西瓜,且國外對於西瓜更看重外觀,花紋及色澤都是重要參考指標。黃圓滿則補充,以日本來說,墨綠到發亮的西瓜在拍賣時可能會以數百萬日圓成交。
Q6:有專門做瓜子的西瓜?小玉西瓜是哪一種西瓜?
梁國聖說明,傳統零嘴「瓜子」確實是西瓜的種子,但與現在市售鮮食西瓜品種不同,瓜子西瓜的品種多來自中國,特性為「種子大」,不過果肉不好吃,製作瓜子零嘴的廠商會以機器將種子與果肉分離後進行加工。過去台灣有種植瓜子西瓜,現在全台面積僅剩3公頃,零嘴用瓜子多為進口。
至於小玉西瓜,其實是俗稱。梁國聖說明,小玉西瓜並非指特定品種的西瓜,指的是所有黃肉西瓜。被叫小玉的真實原因不詳,有人推測是黃肉西瓜品種剛推出,台灣還未流行,日本農人先開始種植販售,而相較於華人以「顆」為水果單位,日本人則是用「玉」,小顆的黃肉西瓜商被標為「小玉西瓜」,意思是一人份的小西瓜,後來台灣開始生產黃肉西瓜便也使用了「小玉西瓜」來販售。
Q7:西瓜皮都是綠色?
不一定。黃圓滿表示,果肉的顏色是基因決定,但果皮顏色不見得只有基因決定,有的品種如農友種苗公司育出的「黛安娜」西瓜,外皮便是金黃色。有些綠皮的西瓜如果被太陽曬太久,會出現「日燒」情形,也就是表皮出現白白的、果實品質也會下降,為了防止西瓜曬傷,農民會在栽培過程中用葉子替西瓜遮陽,或是乾脆用報紙將西瓜包起來。
關於黛安娜西瓜,梁國勝補充,太陽越大,金黃色的果皮色澤會越鮮明,但若沒太陽,果皮就會出現綠斑。此品種育成那一年恰逢英國黛安娜王妃過世,因此創辦人陳文郁將此西瓜命名為黛安娜紀念黛妃。
Q8:不只曬傷,西瓜還會怕撞傷?
沒錯,撞傷的西瓜特別危險,堪稱「血肉砲彈」。黃圓滿說明,西瓜農採收前後最怕遇到下雨及撞傷,豪雨會造成西瓜水傷,若水傷輕微,西瓜切開時果肉會爛爛的,「這種瓜,農民通常不收」,但倘若西瓜已有水傷,搬運過程又碰撞,果肉會進行生物化學反應,發酵過程產生氣體,氣體累計到一定量要減壓,整個西瓜便會爆開。
「這種狀況很少啦!」黃圓滿表示,現在的西瓜採收都有蓋章核實品質,以及專門的採瓜、疊瓜工人,上市的西瓜踩雷機率很低。
Q9:好吃的西瓜怎麼挑?
農委會曾列出五大挑瓜重點:表面光滑完整、顏色明亮、花紋清晰明顯、果梗呈現微微捲曲、蒂頭處有微微凹陷。坊間常聽到的則是「聽音識別」,王家正說明,以手指拍打或是輕彈西瓜表面,聲音判斷原則則與鳳梨相反,「如果是鼓聲,代表這顆還不夠熟,但如果是沉沉的肉聲,則代表這顆西瓜水嫩多汁。」
Q10:為何農業統計把西瓜歸類在蔬菜?西瓜只能當水果吃?
純粹是學術和消費分類的差異。黃圓滿說明,農業的學術分類中,會將作物分為農園藝,園藝作物主要有蔬菜、花卉及果樹三類,果樹作物的定義為「生長期長、一年一穫」,蔬菜作物則生長期短,以此定義來看,西瓜便被歸納到蔬菜,但對消費者來說,西瓜是水果。乍聽之下很衝突,但以木瓜類比,台灣人將木瓜視為水果,東南亞人則會將木瓜當作蔬菜使用。
西瓜的食用也不局限於水果,王家正表示,西瓜栽培過程中疏果摘除的小瓜,有的農民會用鹽巴醃漬做成西瓜綿,可與虱目魚一同煮湯。美國有餐廳將整顆西瓜炭烤,切開食用口感如同牛排,韓國則有西瓜冷麵料理,現在國內也有人將西瓜皮涼拌或是清炒。
炭烤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