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型漁電共生恐失控!衝擊候鳥棲地、海岸線,影響難回復,環團籲嚴管納入環社檢核

室內漁電共生案場已成為光電再生能源的熱門選項,在中南部魚塭海岸地帶如雨後春筍冒出。然而環團指出,這些室內型漁電案場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候鳥棲地、海岸防災都會受到衝擊,弔詭的是,現行規範對於室內案場的規定,竟然比室外型漁電案場還要寬鬆。

今(30)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環團,針對當前室內漁電案場申請案大增的亂象召開聯合記者會,指出這些案場無須經過環境社會議題處理機制(以下簡稱環社檢核)的檢視,又能肆無忌憚地在「關注減緩區」內設置,呼籲政府應暫緩核發籌設許可、並將室內漁電案場納入環社檢核機制,漁業署也應儘速提出全國室內養殖設施白皮書,供地方政府作為未來在審核上的重要依據。

傳統露天養殖場與室內型漁電共生對照(攝影/林吉洋)

室內漁電案場如火如荼興建,卻缺乏審核管理機制

隨著2050年淨零碳排的時限日漸逼近,室內、室外型漁電共生案場也一間間在全台各地長出來。室內型漁電共生屬屋頂型光電,光電板覆蓋率可達土地面積的80%,較戶外漁電共生的40%覆蓋率高出一半,且同時能降低環境氣候帶來的不確定風險,因此成為許多光電業者積極投入的選項,目前為止申請案數量遠超過戶外漁電,銀行團也更願意予以融資,光嘉義縣預計申請的面積就超過兩百公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指出,雖說室內漁電長期被農委會視為能隔絕疫病、降低氣候影響的現代化養殖設施,但室內漁電需要在既有魚塭上填土蓋建築物,大幅增加土地使用強度,造成周遍地景巨變,候鳥棲地銳減、破碎化,卻至今仍缺乏具體的審核與管理機制。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指出,當前已有多個漁電共生案場預計設置在比較有生態議題(黃色區域)的區位上(圖片提供/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候鳥棲地、海岸防災都遭衝擊,若變爛尾,影響不可回復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秘書長呂翊維表示,室內、外漁電案場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導致西南沿海地區地景劇烈變化,過去經濟部為降低光電開發影響魚塭原有生態功能,依生態敏感度劃設先行區、關注減緩區與迴避區,使光電有機會與生態環境共存共榮,但荒謬的是,室內漁電案場卻不像戶外漁電案場需受環社檢核的規範,當魚塭、鹽田逐漸變成一間間的室內漁電案場,將嚴重影響候鳥棲地,造成棲地大幅度破碎化,候鳥也將自行迴避這些區域,最終會導致棲地喪失。

「室內漁電現在是肆無忌憚的想蓋哪裡就蓋哪裡」,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李翰林強調,室內漁電案場多以兩、三公頃的大小,非常零碎地分布在台灣西南沿海,然而戶外漁電目前都有法規嚴格檢視其設置地點,而對土地利用強度更大、土地回復性低的室內漁電案場,卻不需經過環社檢核,實在令人擔憂。

目前室內漁電案場的申請規模日漸擴大,業者一窩蜂的投入,數百公頃陸續開發施作,「台灣在室內養殖的人才與技術量能,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室內養殖場嗎?」許博任直言,光電業者當前多採引進全新養殖團隊的方式經營,未來能否在產銷鏈上站穩腳步尚不確定,是否低估了投入的技術門檻與風險、會不會成功更需兩、三年後才能得知,若最後損益難以兩平,不僅將會出現大量爛尾的室內漁電案場,對原有土地的破壞也已無法回頭。

立法委員洪申翰也指出,將被室內漁電案場取代的既有魚塭、鹽田,長期擔任海岸防護、防災防洪的功能,但目前室內漁電不斷冒出,政府卻缺乏足夠的管理與配套措施應對。他強調,「政府不該讓農漁業為再生能源犧牲」。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李翰林強調,政府應儘速將室內型案場納入環社檢核規範(攝影/馬振瀚)

環團:漁業署應提出全國室內養殖設施白皮書

許博任說明,目前室內漁電案場的申請程序,要先得到農委會的室內型水產養殖設施容許後,再向經濟部申請光電籌設許可,在這兩階段申請的過程中,農委會與經濟部作為主管機關都應負起責任、嚴加管理。

他也強調,漁業署必須盡快提出全國室內養殖設施白皮書,以經營量能、產銷管理、生態環境影響等面向切入,綜合盤點適合興建室內漁電案場的區位、適養物種,並提供具體總量管制,作為地方政府評估與核發室內漁電案場的依據。

「我們不是反對光電,而是希望它能有秩序在適合的地方做」,李翰林認為,設置室內漁電案場,將完全犧牲原有養殖環境的生態服務功能,會造成不可回復的永久性改變。因此室內漁電案場完全不該進入關注緩衝區,農委會與經濟部也應即刻成立聯席審查機制,要求申請業者進行環境社會檢核,並以此作為取得申請許可的審查衡量要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