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產如何再起?養殖研討會共商大計 日本積極擬成長戰略,台灣獨創漁電共生爭議多

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以下簡稱種苗協會)是我國水產界歷史最悠久的產業協會,協會上週(9/30)於高雄舉辦「台灣養殖產業的再起與永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和業界人士共商產業大計。

本次會議最受關注的主講人,莫過於有「草蝦之父」稱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廖一久,廖院士回顧其研究生涯,也展望草蝦的未來。他山之石則邀請到日本弓浜水産株式会社社長竹下朗分享日本當前水產戰略思維,而本土養殖議題當中,最受關注的是政府推動的漁電共生政策,由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前主任葉信利,闡述對漁電對台灣養殖業的挑戰與機會。

種苗協會理事長于乃衡與草蝦之父廖一久博士(攝影/林吉洋)

草蝦之父廖一久回顧生涯演說,展望養殖事業的未來

廖一久是國內養殖界元老,早年留學日本研究水產養殖技術,回台後將人工繁殖蝦苗技術引回台灣,草蝦產量最高峰時佔世界總產量五分之一,為台灣贏得「草蝦王國」的封號。但也因為養殖場擴張太快,導致養殖環境惡化,最終爆發病變、草蝦大量死亡,一手建立的草蝦王國崩壞走下坡,也讓他唏噓不已。

廖一久認為,當時檢疫不夠嚴謹,任意走私種蝦導致病毒蔓延,造成草蝦產業垮台。現在成功大學講座教授羅竹芳投入蝦養殖的生物安全運作,已經有很好成績,振興草蝦事業正是時候。他指出,未來養草蝦不應再去衝產量,反而應該要適量養殖,做好國內市場。

廖一久強調,草蝦養殖必須嚴格做好防疫,更重要的是人才培育。但國內養殖業缺乏認同感,也不願培養下一代接手,這些觀念都對產業發展非常不健康。

廖一久從日本帶回蝦類繁殖技術(照片提供/廖一久)

日本水產成長戰略:擴大出口並提振國內需求

日本是水產大國,也和台灣一樣是島國,如何面對水產業界的挑戰?弓濱水產公司社長竹下朗分享日本的水產戰略思維。他表示,從2000年到2020年,日本養殖水產也曾經歷一段與低價進口水產的價格苦戰,尤其現今日本與世界的捕撈漁業同樣面對捕獲量急遽減少的趨勢,越來越仰賴進口的養殖水產。於是日本水產廳在2020年提出「水產業成長產業化綜合戰略」,從「輸入依賴型」轉為「出口擴大+國內需要喚起」。

日本原有的鮭魚養殖基地在311大地震遭受嚴重破壞,「日本水產株式會社」選擇鳥取縣境港市弓濱地區平靜的海灣,重建養殖基地,即後來的弓濱水產。目前弓濱的養殖事業已拓展到新瀉縣及岩手縣,種類也增加本土特色的櫻鱒魚,以供應國內不同季節需求,並希望藉由這些本土魚種建立市場區隔,重建日本水產對外的競爭力。

現在遭逢戰爭、疫情還有日幣貶值,水產業界的社會安全議題也受到關注,包括本國的糧食安全、食品的生產安全及從業人員的勞動安全。竹下朗表示,水產事業追求擴大規模同時,也必須回應社會安全感需要,才能建立國民信心。

竹下朗舉例,岩手縣地方居民曾質疑大型養殖引發的海洋污染疑慮,在311過後,為了地方振興,居民態度轉為支持,現在該公司也改用環保材質浮筒,取得國際上「可持續的養殖認證」,回應環保價值。此外,持續投資在培育水產人才,跟地方社會合作,還有面向利害關係人的溝通,都是要務。

弓浜水產海上箱網養殖(圖片來源/弓浜水產株式會社網站)

在捕撈量減少、糧食短缺的世界趨勢下,日本政府採取積極態度,將水產養殖視為出口貿易的重要產業,對比之下,台灣則是以漁電共生之名大舉開發魚塭。深度參與漁電共生試驗的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前主任葉信利指出:漁電共生勢在必行,業界應該從這一波劇烈的改變中,找到振興台灣養殖業的機會。

農業專家:台灣獨創漁電共生,對水產養殖業是挑戰也是機會

曾榮獲第33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頭銜的葉信利表示,漁電共生是政府推動,大規模養殖結合發電模式,政策推出以來遭受許多質疑。漁民疑慮「地主不願出租魚塭給租金較低的養殖戶」、「減少養殖面積」並「影響原有養殖效益」等問題,另一方面,「全世界現進行漁電共生案例極少」,光電廠商也擔憂如果「養殖成績不如預期」,違反當初申請開發「必須維持七成原有產量」前提,可能被政府取消售電許可而使投資泡湯。

漁電共生規劃釋出上萬公頃魚塭,佔我國養殖總面積四分之一,其成敗對國內糧食安全影響巨大。對此葉信利認為,政府政策勢在必行,因此他認為必須堅守「漁電共生須以漁為主,沒有養殖就沒有發電」規則,以避免光電業者逃避養殖責任。他也指出,漁電共生雖會帶來挑戰,但對長久停滯的養殖產業環境而言,引入綠能資本也會帶來技術與設備提升的機會。

挑戰在於,部分光電業者的案場設計偏重於發電,確有「有改善空間」,「以養殖角度去做漁電共生案場,設計的思考是不一樣的,許多廠商從光電角度出發,就沒有注意到(養殖)細節」。葉信利建議,業者應在初期規劃階段就納入養殖考量,並且確保「適地適養」,基於保持未來養殖物種選擇彈性,葉信利主張,「室外養殖(地面型案場)或室內養殖,都需優先考量做多樣化或生態混合養殖模式規劃發展,而非單集中於室內養殖場專攻養蝦。」

葉信利認為,漁電共生透過綠能獲益輔助,可導入案場智慧養殖技術,解決養殖戶高齡化與技術斷層問題,「讓老化的漁村有新血投入」。他也指出,除了資本投入外,人才也是關鍵,為因應漁電共生,民間成立許多專業養殖公司,其工作並非取代養殖戶,而是幫助在地人才形成。

葉信利從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退休轉任民間養殖科技公司(攝影/林吉洋)

重量級學者:漁電共生具高度爭議,地方政府難查核

海洋大學前校長、水產養殖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張清風在休息時間受訪表示,他個人對於漁電共生採取「保守態度」,並指出:漁電共生的可行性,在養殖水產學界仍存在高度爭議。

「現在講的時候很好聽,但是從管控面來說,後面會有問題出來。現在不是養殖業者,而是由光電業者來主導,所以長期會影響到水產養殖發展,怎麼去管控這個發展,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張清風指出關鍵:未來很可能演變為發電優先於養殖。

張清風也批評,養殖業還未受到幫助,卻已經產生地主坐收魚塭租金、而養殖名存實亡的現象,「現在養殖業還沒得到助益,就已經失去勤勞的傳統,很多魚塭已經先租出去,漁民改為包租公。這些魚塭未來的產量怎麼補回來,會變成一個長期性的問題。」

即便政府一再強調「養殖為本,綠能為輔」,漁政單位也發出解釋函,強調漁電共生設施發放容許許可的前提,是保持過往魚塭七成的產量標準。不過張清風仍質疑,「實際上面對中南部這麼大的養殖面積,地方政府並沒有這個(查核的)能力。」

整建中的漁電共生養殖池。(圖片提供/張建成)

防疫優先,「無抗飼養」潮流讓動保產品抬頭

研討會中,也有許多水產獸醫及水產學者對水產的防疫提出建言。中興大學獸醫系副教授謝嘉裕指出,國內的水產養殖曾領先國際,因為不重防疫觀念,隨國際種苗輸入導致病變增多,造成台灣養殖業萎縮、國際市占率如今被中國及東南亞取代。他建議國內養殖業應以預防取代事後投藥,也可避免造成抗生素濫用問題。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特聘教授周信佑指出,國際食安意識抬頭,歐盟2006年起禁止食品動物使用抗生素促生長飼料添加劑,美國也於2012年公布「使用抗生素飼料應有獸醫處方」,取而代之是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等飼料添加物。她強調,益生菌除了用於控制傳染源和治療疾病,也具有刺激生長、改善消化、增強免疫反應和恢復水質等功效,國內水產養殖業應盡快跟上世界腳步。

台灣養殖業需急起直追,日本重視人才培育值得參考

種苗協會理事長于乃衡總結回應,從大型日本水產商社的案例來看,他們對人才培育、環保潮流的重視,這些都是讓產業持續成長的關鍵,雖然並非一蹴可幾,仍是值得台灣水產養殖界借鏡的重要經驗。

他也發出感慨,「台灣養殖業曾經有一段榮光,現在東南亞、中國跟歐美持續進步,促使台灣必須急起直追。」在這次新冠疫情爆發後,改變很多生活方式和運銷結構,該如何審時度勢,重振台灣的水產養殖業,必須各界共同集思廣益。

延伸閱讀:

逃過白色恐怖創建草蝦王國,水產養殖拓荒者廖一久,為台灣漁業一生懸命

台南七股千頃土地將成超載光電,漁電共生變地主和漁民相殺,模範養殖區何去何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