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菜市場,你馬上被一家鮮明亮麗的菜攤吸引。芋頭上還沾有未乾的泥土,相連的芋梗直挺飽滿。渾圓的高麗菜,帶有光澤的葉片層層包疊,看起來扎實可口。再瞄向旁邊的豬肉攤,大塊的五花肉油花均勻,鮮紅肋排也引人垂涎。
拿起一塊豬肉要詢問價格,才發覺不太對勁——眼前的豬肉是畫出來的!再細看剛剛的菜攤,芋頭、高麗菜皆是畫出來的。而站在攤位後面、笑臉歡迎群眾「採買」的攤販,正是創作這些作品的藝術家唐唐發。

從擺攤出發的藝術家,創作回歸台灣菜市場
言談溫和親切的唐唐發,拿起自己的「農產品」,笑容滿面地誇耀手上青菜「很新鮮」,儼然是一位菜市場老將。他出生於新北金山濱海地區,原本家中批賣塑膠生活用品維生,後來父母成為魚販,少年唐唐發就協助在攤位上吆喝、拉攏顧客,也曾騎著腳踏車,沿著村落叫賣青菜。回憶過去為家裡賣菜賣魚,內向的他還會露出苦笑。
在走入藝術的世界後,唐唐發卻跟菜市場越走越近,轉折點源自2000年前往紐約成為駐村藝術家時的反思。當初他眼見別的國家藝術創作大鳴大放,忖度著如何讓台灣站上國際藝術圈的舞台,「想來想去,我覺得台灣藝術的養分,還是要回歸到台灣尋找」。
於是唐唐發回台灣後,花費三年時間四處遊走,觀察路邊鮮紅的檳榔汁、拖吊違停後的粉筆跡,最終目光停留在台灣的菜市場,「就覺得看來最『順眼』,也貼近自己」。他被菜市場的生命和韌性打動了,看到攤販們為了賣東西而互相競爭、與顧客直球往來,那種拚勁,與自己的人生經歷不謀而合。
把創作聚焦在菜市場,唐唐發的作品離不開習以為常的食物,菜攤、肉攤、魚攤,他做了滿滿的蔬果魚肉陳列出來,從竹筍、鳳梨到五花肉、白帶魚都幾可亂真。他笑著說,自己鍾愛「庶民」的東西,「我想專注在群眾熟悉的物件」,透過平凡的食物創作,讓群眾跟他一樣感受到菜市場的生命力。

拿掉「藝術保護傘」,把市場攤位當展場
創作夠「庶民」還不夠,唐唐發還想要展出場域「接地氣」。平常藝術展覽大抵離不開潔淨的藝文中心與美術館,或是經過完善規劃的藝術祭。但這些空間是中下階層的市民鮮少進入的空間,無形中限縮他們接觸藝術的機會。
而且當大眾心存「欣賞藝術」的想法,不懂作品意義時可能也不會質疑。「但我不想要這種『藝術保護傘』」,唐唐發想挑戰各種疑問,想要看藝術走入庶民空間後,群眾最真實的反應。他想著,既然作品源自菜市場,何不就以菜市場為展覽場域?
「而且進入菜市場,藝術家也展現空間自主權。」藝術家其實通常受限於展覽場地或策展單位,呈現作品時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但若選擇在菜市場,他花費攤位租金後就能自由呈現自己的藝術創作,跳脫藝術展覽的框架。
2014年,唐唐發的「市場擺攤計畫」誕生,以他遷居社子島後,離家最近的社子市場作為計畫起點。他認為,社子市場除了有地利之便,中下階層群眾也比較多,相信會有不同於藝文展場中的交流與碰撞。
.jpeg)
創作得跟新鮮蔬果魚肉競爭,重新學習菜市場美學
然而唐唐發進入菜市場擺攤,馬上出現大挑戰。原本他是把菜畫在畫布上,在藝文展場看是亮眼的,但是到了菜市場,「攤販上的實體物卻比我的創作更搶眼」。為了不讓自己的攤位黯然失色,他轉向立體創作,也把握機會仔細觀察其他攤位、與攤商交流,找出他們身後的「擺攤美學」。
唐唐發分享,攤商擺放食物,會考慮配色美感。像水果會盡量留下葉片,並用顏色亮度較高的物品盛裝。而海鮮要呈現鮮度,除了用冰塊營造氛圍,也會用芋頭葉等綠色大葉片相稱。而豬肉又完全不一樣,肉販會避免用綠色、紫色的物品,以免讓顧客認為豬肉不新鮮。唐唐發笑說,因為繪畫習慣,原本常用紫色強調豬肉較暗的部分,結果被豬販笑,「這樣畫豬肉,感覺要壞掉了」。
唐唐發也努力揣摩各種食物的細節,作品看似逼真,但又並非一味擬真。他會買芋頭來觀察地下莖紋理,或五花肉的油花怎麼分佈,如果是鬼頭刀等大型魚類,他就設法取得不同角度的照片,盡力模擬,但筆觸或手法又帶有藝術家的率性,彰顯出鮮明的生命力。以他近期的豬肉作品為例,以畫布形塑的肉塊,邊緣刻意被撕裂過,形成一種粗獷感,更能帶出生命被折磨後的堅韌意象。
.jpeg)
.jpeg)
唐唐發很堅持每一件作品都要用畫的,比方說一把菠菜,他一株一株地畫,集合成一大把。為什麼不用印的複製就好了呢?「因為每一個生命不一樣,」這是唐唐發對生命的致敬。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講師林甫珊認識唐唐發十幾年,一直佩服他菜市場擺攤的創作,「雖然常逛菜市場,但我看到他在社子市場的展覽,還是很感動」。對大眾來說,菜市場作品與既定印象中高雅的藝文創作大相徑庭,吵鬧的菜市場跟安靜的美術館更是天壤之別,但這也就是她最欣賞唐唐發的地方:讓藝術文化真正進入庶民生活之中。
接受群眾直球交流,極力貼近庶民
跟攤商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是唐唐發擺攤的初衷。起初不善交談的他,想到要坐在攤位前,為自己的創作吆喝就倍感壓迫。但他自嘲,社子市場擺攤計畫受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只能硬著頭皮上」。
平常美術館的展覽,藝術家大都不在現場,作品任憑觀者解讀。但是在菜市場擺攤卻大不相同,唐唐發要挑戰的,正是藝術家能不能跟觀者直球對決這件事,他認為,「一位藝術家也是要一直跟群眾溝通,而且是精準的溝通,讓他們聽懂你創作與擺攤的意義」。
民眾來到唐唐發的攤位前,反應五花八門,最多人好奇的就是:「在菜市場展覽的效益在哪?」因為進入菜市場的人們,對買賣行為習以為常,難以理解這種藝文活動的意義。他也遇過質疑和反彈的聲音,例如有攤販始終不認同他在力拚賣物維生的場所,悠閒擺放藝術品而不進行買賣行為的做法。
.jpeg)
面對菜市場中最直接的回饋,唐唐發把它們視為精進創作的養分,並提醒自己不能只談藝術理念,而是要更平白的表達擺攤的意義。「我確實讓一些群眾產生共鳴」,有些民眾因為他的介紹,用不同的眼光開始細細端詳攤位上的這些仿製蔬果魚肉,再重新觀察菜市場真實的物件,這就達到了唐唐發想要的目的。
「他很尊重庶民的選擇」,林甫珊認為,唐唐發藝術創作的特質,即是在平凡的人事物中,提出不同且美好的觀看角度。而擺攤計畫翻轉菜市場低階、等待淘汰的印象,勇於接受現場的各種聲音,但不被世俗動搖,堅持自己的創作,也是她覺得唐唐發異於多數藝術家的地方,「能堅持這種理想的藝術家真的不多,他一定是其中一位」。
跳出框架,菜市場就是藝術殿堂
唐唐發的擺攤藝術計畫在2014年從台北出發,至今擺攤30次。他也到過新北、新竹、台南、高雄、屏東,還遠渡海外到日本、韓國、印尼等地展現台灣菜市場風景。他擺攤除了在市場與街道,也囊括美術館、藝文空間,甚至是百貨公司、辦公大廳等場域。
唐唐發對自己的菜市場創作仍不滿足,「就算有實體能參考,還是需要轉化」。他想要讓群眾看見他的青菜魚肉,哪怕是沒有讀過書的人,都能感受到菜市場中為了生計,奮力拚搏的旺盛活力和生命韌性。不斷思考如何透過創作,精準傳達這些感受給群眾,他承認是很痛苦的過程。
「但我堅持這麼久,不可能放手」。透過擺攤計畫,唐唐發不斷嚴格審視自己,跳出既有藝術框架,「或許這能讓未來的藝文創作者知道,創作的視野與空間是不受侷限的」。
「藝術就是我的宗教」,對唐唐發而言,創作豐富了生命的意義,脫離物質思維,用更細膩的心看待周邊的世界與環境。菜市場之於唐唐發,是他的舞台,也是他的戰場,更是他藝術信仰的教堂。
.jpeg)
唐唐發展覽資訊:
新竹清華大學:
- 時間:2022.09.19-2022.11.01,週一至週五下午1點至6點
- 展覽地點: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館一樓113藝術創意空間
高雄內惟市場:
- 時間:2022.10.11-2022.11.05,週二至週五下午2點至5點,櫥窗內作品全天可觀賞
- 展覽地點:高雄市鼓山區九如四路1460巷45號
- 高雄鼓三第三市場(內惟市場)室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