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外貌平凡,卻將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綠金」。林務局昨(8)日舉辦「新興竹產業發展願景論壇」,顯示台灣豐富的竹林資源與發展潛力,並邀請參與「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以下簡稱「新興竹產業計畫」)的原民會、農委會、經濟部等部會,分享後續對竹產業的發展規劃與短期成果,宣示未來將用10年的時間,從產到銷重新整頓台灣竹產業。
各方專家也說明台灣竹材產業現況,需克服人力短缺與人才流失問題,並指出需開發竹子的高附加價值,乃至發展生態旅遊等三級產業,希望重振台灣竹的榮光,迎戰2024年的世界竹子博覽會和論壇。
.jpg)
重拾台灣竹子產業,10年計畫整頓竹材生產至銷售
台灣要朝向淨零碳排,竹子產業不可或缺。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竹子相對一般樹木能較快成材,約4年即可利用,因此透過林務局統籌新興竹產業計畫,集結內政部、經濟部、原民會等8個相關部會,共同串連台灣竹材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台灣需要把竹材產業拾回來」。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解釋,竹子兼具強大固碳與可再生利用的優勢,台灣有超過50種竹子,發展傢俱、建材或纖維利用都潛力無限。然而近年使用比例越來越少,除了山上竹林採伐常受《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限制,採伐成本升高、消費市場認為竹商品不夠現代,都影響台灣竹材產業發展。希望藉由2022年啟動新興竹產業計畫,跨部會充分運用台灣竹材。
.jpg)
台灣竹子資源豐富,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科長王芳說明,台灣竹林面積約18.3萬公頃,蘊藏約15.8億支竹子,氣候環境造就多元竹子種類,竹材品質也相對優良,「對竹林適時疏伐,才有利於竹材產業維持跟台灣水土保持」。她指出,台灣竹材生產在2016年後逐年遞減,國內市場只好以進口竹材替代,如今應振興台灣竹材產業,用高品質的台灣竹材來開創國內外市場。
新興竹產業計畫預計持續10年,王芳表示,前期四年以振興為目標,從生產端開始更新荒廢、老化的竹林,也擬定「原住民保留地更新獎勵作業規範」增加原保地經營竹林。同時逐步引進高效採伐機械,修繕運竹聯外道路,以降低竹材前端生產成本。後端則會設立竹材備料、分級場,創立竹產業創新技術服務中心輔導竹加工產業的升級,再藉由多方面行銷與人才培育,加強台灣竹材推廣與教育,才能讓竹子產業永續發展。
.jpg)
各部會提出竹產業願景,宣示增加竹材利用率
除了林務局,參與新興竹產業計畫的部會皆對台灣竹材產業提出不同的願景。原民會經發處副處長蔡妙凌表示,短期會與林務局共同制定竹林疏伐管理獎勵,也會制定「原住民族新興竹業發展計畫」,希望在原鄉建立竹產業竹林專區,讓原住民青年返鄉生產竹製品。農委會輔導處技正陳家著則說,預計前三年將輔導8處場域運用竹林、竹材進行環境與公共設施建立,增加國產竹材使用,目前已經協助花蓮富里鄉修繕竹編猩猩地景藝術品。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科長陳愷雯則從輔導竹加工產業切入,近期協助業者發展竹木複合地板等固碳性能高之竹製品,未來規劃形成竹材加工聚落以利降低運輸成本與碳排量。內政部營建署科長劉奇岳也提出,用竹木板材修繕玉山國家公園棧板步道,在風景區或原民部落設立竹建築,可以成為景觀亮點並推廣竹材使用。
至於竹材應用於建築的法規與技術精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博士李台光說明,會進行竹材防火防蟲等技術研究,以及研議竹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草案,以利竹材用於建築物,甚至能成為綠建築建材。
作為觀光與藝術資源,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李綠枝替交通部觀光局規劃雲林縣石壁休閒遊憩區孟宗竹林的疏伐,同時導入竹構地景藝術品,展現竹林景觀利用與竹構藝術的可能性;完工的長榮大學竹構集會堂,也映證竹子應用於建築上的可行性。文化部代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林宜鄉也說明,將鼓勵設計師、藝術家發展竹藝產業,並將工藝品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文創商品或日常用品,增加大眾接觸竹產品機會。

台灣竹產業潛力無限,盼提升產業迎戰2024國際論壇
新興竹產業論壇亦邀請學術研究專家,發表在各自領域協助台灣竹材產業的經驗與看法。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羅凱安指出,台灣竹材產業因為生產端經營成本太高、產值降低而人才流失,需要良好撫育管理、擴大經營規模與機械化並開發高價值竹材利用。
以台灣經濟竹種之一的莿竹為例,羅凱安表示,不僅可作為工藝品、傢俱建材使用,其竹筍也能食用,殘料則有發展栽培介質或動物飼料的潛力,同時可配合工藝體驗增加生產價值。要降低採收莿竹成本,他建議要盤點竹資源後建立產業園區,同時引進機械協助採收,並須培育竹產業人才,協助教育訓練與職安建立,才能避免竹材產業人力老化。
台灣竹材加工產業規模較小,目前難與中國、東南亞等鄰近國家競爭。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經理黃盈賓提出,2013年已建立竹材技術諮詢中心,業界可主動提出竹材產業營運問題,由中心提供相關資料或探討解方。
黃盈賓也分享竹材技術諮詢中心在2021年進行的竹產業創新微型輔導計畫,幫業者增進竹材產品附加價值。像是透過農科院導入生物發酵技術,讓廠商將竹子生產為竹鹽,再結合米麴開發成高經濟價值的洗髮乳、美妝品,「只要政府小幅度投入技術,就能讓竹材企業有很大的收益」。
中正大學製商整合研究中心教授黃士銘介紹,中正大學建立以竹業為主的大學產業合作聯盟 ,學生可以親近各種竹業場域,讓竹材產業更受新世代認同,同時可發掘出更多的竹子生產模式,「大學成為竹材產業智庫,學生跟產竹的居民學習,居民則可以對竹產業重拾自信心」。例如學生與達娜伊谷的原住民部落共同開發竹工藝品,還設計由當地耆老帶領竹林生態旅遊,配合享受竹料理,不僅結合竹子一至三級產業,同時讓當地孩童認知竹子的價值。
台灣將於2024年同時舉辦竹博覽會與世界竹會論壇,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許倍銜說明,於此之前,台灣需要把自身的竹材產業晉升,穩固生產與專業竹構人才,開發竹設計商品與竹建築,希望屆時能向國內大眾與國際展現台灣竹產業的特色與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