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玉蘿蔔都受災!暖冬搗亂病蟲害齊發,大湖草莓損六億,美濃蘿蔔減七成

歹年冬,草莓和蘿蔔都遭殃。苗栗縣大湖鄉是國內草莓之都,今年卻因暖冬影響了花期和生長,加上萎凋病及葉枯病齊發,大湖地區農會估計,鄉內約有四成草莓面積受損,農民的收入損失上看六億。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則認為,草莓的病害是因為種苗染病而發生,接下來會陸續輔導不同受災農戶,也提醒草莓農要確實做好清園,防治病原擴散。

另外,高雄美濃經歷番茄瘋欉後,冬季的白玉蘿蔔則因暖冬造成黃條葉蚤好發,減產近七成,僅剩的三成也品質欠佳,產季更提早一個月結束。農民表示,今年番茄和蘿蔔都欠收,現在田裡的紅豆結莢狀況也不好,整年收入大減、相當無奈,只求能保本。美濃區農會則認為,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蔬果種植挑戰越來越多,希望研究單位能育出更多抗旱耐病的品種。

苗栗大湖的草莓今年被暖冬影響花期,萎凋病、葉枯病齊發,受損慘重,圖為草莓葉枯病(照片提供/青翠園有機農場)

天熱、病害導致四成草莓植株死亡,大湖農民損失六億

草莓季來臨,農民卻笑不出來。「很多果園今年提早放寒假了」,苗栗縣大湖鄉草莓農袁婧清表示,今年氣候異常,導致花期錯亂,該熟不該熟的都一起變紅,使得果實比以往小顆。接著又碰到萎凋病及葉枯病,大湖所有草莓園都遭殃,園內草莓植株部分死亡,有幾十家草莓園甚至是全軍覆沒,「現在草莓數量少很多,大家都被訂單追著跑,但損失太嚴重,有草莓的人只求保本,很多人一年的收入都泡湯了」。

苗栗縣大湖鄉約有400公頃的草莓,佔全國草莓產量七成。大湖地區農會推廣部主任胡智郎表示,暖冬對草莓生長不利,尤其是 11 月份還出現 30°C 以上高溫,對喜好冷涼溫度的草莓來說太熱了。再加上農民習慣在種草莓時於田畦使用塑膠布,「天氣冷時可以保暖,可是今年來說就太熱」,不只影響草莓生長,還讓草莓染病。

胡智郎透露,目前農會勘查下來,估計約四成面積受害,大部分農民的果園是局部染病,有的果園是全滅,以每分地平均收入 35 至 40 萬元來計算,全大湖的草莓農戶損失金額已上看六億元。

大湖鄉農會粗估,全大湖約有四成草莓面積受損,農民損失上看六億元(照片提供/袁婧清)

種苗染病、土壤遭病原污染,農改場將逐場輔導

苗栗區農改場生物防治場分場長鍾珮哲表示,所有農民都面臨異常高溫,但受害卻是局部性,而非全面性,推測真正造成草莓受損的原因是病害。萎凋病及葉枯病都是透過種苗傳播,其中葉枯病正是香水草莓容易感染的疾病,因此苗改場接下來會對不同受災果園進行個案輔導。另外她也提醒農民,育苗、種植過程就要隨時清除染病株,移除後要將土穴內的殘根挖乾淨,接著再對土穴用資材防治,防治後靜待兩、三天再補植。

種苗帶來的病原恐怕不是一次性,袁婧清表示,今年她買了組織培養的草莓苗,確定是健康且未帶病原,但定植後仍有植株染上萎凋病。她觀察發現,染病植株所在區域過去也發生過萎凋病,「顯然病原已經污染了土壤」。近幾年大湖鄉草莓品種已從豐香全面改為香水,她懷疑種苗繁衍過程出現品種弱化。無論是土壤的病原污染或是品種問題,對大湖的草莓產業來說都是大危機。

面對病害,農民該怎麼辦?胡智郎表示,草莓傳統栽培都是種在土地上,病原累積不易清乾淨,目前查訪發現採離土高架栽培的草莓園病害較少,因此接下來會鼓勵農民轉型為高架栽培。不過相較於傳統土植每分地成本 15 萬元,高架離土栽培每分地的建置成本約需 70 至 80 萬元,對農民來說門檻較高,農會將向農委會爭取經費、協助轉型。

高架離土栽培不見得是唯一解方,農民吳聲寶以微生物資材種草莓,今年種植兩萬株草莓,只有兩千株染疫。他表示,高架栽培的草莓一樣會染病,只要植株不夠強壯就會死亡,他以枯草桿菌來控制病原的傳染,就能有效減少病株,「離土栽培真的太貴了,微生物資材對農民的負擔會小一點」。

美濃白玉蘿蔔減產七成 紅豆結莢量偏低

另一項遭殃的作物是高雄美濃的白玉蘿蔔,今年的蘿蔔季已經結束,比往年整整少了一個月。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表示,今年美濃地區的農民非常慘,所有作物都欠收,暖冬先是造成銀葉粉蝨大爆發,讓小番茄瘋欉嚴重,接下來是蘿蔔田裡的黃條葉蚤大量增加,所有白玉蘿蔔田區都深受其害,往年還可以採收到 1 月份,現在才 12 月中旬,產季已經宣告結束。

美濃的白玉蘿蔔面積約有 250 公頃,農會農事指導員朱秀文推估,整體而言至少減產七成,剩下勉強能收成的蘿蔔也品質欠佳。白玉蘿蔔每分地能為農民帶來 2 至 3 萬元的收入,整個美濃區的蘿蔔災損加起來上看五千萬,「前面番茄瘋欉,現在蘿蔔欠收,接下來紅豆狀況也不好,農民今年賠慘了」。

今年美濃蘿蔔遭黃條葉蚤危害,少數能收成的蘿蔔品質欠佳(攝影/林怡均)

番茄、白玉蘿蔔及紅豆的慘況,美濃區雜糧(紅豆)產銷班第三班班長蕭成龍都遇到了,他粗估今年收入頂多只有去年的一半。黃條葉蚤在蘿蔔園中不斷繁殖,採收後又轉移陣地,越晚種植、採收的蘿蔔田會遇到越多黃條葉蚤,有的班員辦理拔蘿蔔體驗活動,還被消費者要求退款。已有很多農民直接耕鋤,重新整地種植別的作物,例如紅豆。

今年紅豆種子是美濃農會提供,蕭成龍表示,這次紅豆發芽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也很少染病,但不知為何結莢量很少,植株一直向上長,太高的植株還出現倒伏,少量結莢的紅豆則遇到豆莢螟來吃豆子。他1 月 5 日要開始採收,「只能祈禱順利採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