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2022)年至今降雨少,南部農業區頻傳旱災災情,農損程度恐比百年大旱嚴峻。今(13)日立法院質詢南部大旱因應對策,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表示,經濟部已成立中央旱災應變中心。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也說明,農委會持續觀察南部地區旱災農損,討論是否啟動天然災害救助。
有立法委員指出,台灣科技業用水量驚人,應加強這些用水大戶的耗水費徵收,另外也要積極改善農田渠道、農田蓄水能力,才能避免農田缺水時只能停灌。王美花回應,將研擬科技園區強制性節水比例的規定;農委會則強調,農田停灌為「最後手段」,會持續改善農田渠道供水,輔導農民改善耕作方式與土壤保水力,加強農田抗旱性。
南部降雨量30年最低,經濟部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王美花說明,氣候變遷影響台灣降雨分佈與降雨量,南部地區降雨量為 30 年來最低,其中高雄去(2022)年降雨量僅有 971 毫米。她表示,台灣近三年沒有颱風登陸,且南部地區近 600 天未有超過 200 毫米的日降雨量,造成現今乾旱情況嚴重。
目前台灣進入枯水期中段,未來春雨跟梅雨水情將影響後續乾旱是否加劇。王美花表示,經濟部於 3 月 1 日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另外也強化嘉義至屏東的供水調度,並增鑿抗旱水井 54 口、提升淨水廠效率,預計 4 月底前增加每日 13.6 萬噸供水。
為了提升南部地區供水,經濟部已調派移動式淨水設備、緊急海水淡化機組協助造水。王美花也說明,後續將加速各地區開發伏流水、人工湖、再生水等多元水源、建置海水淡化廠,並推動「區域供水管網串接計畫」,協助台灣北中南區域互相調度供水,以免台灣枯水期,各地再陷缺水困境。
.jpeg)
水情嚴峻,各地農田停灌、輪灌,農損尚不明朗
今年以來台灣降雨情況與水庫蓄水率不佳,衝擊南部農業水情。陳駿季說明,嘉義、台南、高雄地區統計降雨量只有歷年同期的13%,主要農業灌溉水庫的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率僅剩22%,屬於「農業水情嚴峻地區」。另外新竹、苗栗、台中與南投則屬於「農業水情吃緊地區」。
針對農業水情嚴峻地區,陳駿季表示,考量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率低,嘉南地區已實施 2023 年一期稻作停灌措施。春季雜作供灌,農委會則規劃以烏山頭水庫加上埤塘、溪流等多元用水,提供 3300 萬噸水,至今已供灌農水 1600 萬噸至新化、佳里與麻豆分處的雜作,接續會供灌新營、嘉義與朴子分處雜作。他也說明,高雄地區因為無水庫蓄水,目前依照灌溉河川區分灌區,自 1 月底啟動輪灌。
陳駿季提及,農水署於農業水情吃緊地區實施輪灌,也運用抗旱水井、移動式抽水機補助供水,確保農民完成春耕作業。後續農委會將以分區灌溉、使用多元灌溉水源、輔導農民錯開用水尖峰,與增加抗旱水井等方式執行農業抗旱灌溉。
農委會亦會持續觀察作物乾旱受損的嚴重程度,討論是否啟動天然災害救助。不過陳駿季補充,農作因天災造成的產量損失不易馬上評估,因為會出現「延遲性災損」,例如芒果現今已出現酥花,但實際農損最快需於小果期評估落果量較為準確,目前較難確定有哪些作物需要救助。
.jpg)
立委要求對用水大戶漲水費,積極輔導農民抗旱技術
立法委員蘇治芬指出,旱季缺水將成為台灣用水常態,應該考慮調漲自來水水價。根據《耗水費徵收辦法》,經濟部僅對每月使用 9000 度水以上的用水大戶 加收每度水 3 元的耗水費,收費標準過低,「這個政策是否是在跟大家開玩笑?」為了配合台灣抗旱,經濟部應加強台灣用水大戶耗水費徵收。
相對經濟部對自來水費管理寬鬆,農委會卻嚴格要求農民節約用水、實施停灌。蘇治芬認為農委會更應該輔導農民改善耕作模式才是治本之道,包含提撥更多補助協助農民使用溫室節水、滴灌等智慧農業設施,或輔導農民增加土壤有機質,以利農田保水、保肥,育種改良作物耐旱性等。
除了南部,台灣其餘地區的水情也不樂觀。立法委員楊瓊瓔說明,德基水庫半個月前蓄水量仍有 80%,至今已降至 63%,且台中市逾 20 個農田水利工作站都無法充分供應水源,必須實施輪灌,她擔心中部農業用水逐漸吃緊。立法委員廖國棟也表示,花東地區供水也受乾旱影響,恐將降低農作產值,但農水署仍認定花東是「灌區外區域」,未積極改善東半部供灌系統。
立法委員呂玉玲強調,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才是用水大戶,一天動輒需要 50 萬噸用水。經濟部應考量針對科技業提高限水比例,並要有更詳盡的科技業節水規劃。另外她質疑,南北水庫的清淤工作效率不一,如石門水庫清淤量遠低於曾文水庫,經濟部須積極解決水庫淤沙,以免影響全台水庫蓄水量。
.jpg)
經濟部未正面回應加徵水費,農委會持續改善溝渠供水
至於是否要增加耗水費?王美花回應,經濟部今年才開始徵收耗水費,需要檢視政策成效,再討論收費標準。她也認為收費標準要考量氣候因素,不能單純審查科技業用水量。台灣所有科技園區皆自主節水 5% 以上,後續還可增加節水比例,經濟部會於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研擬對科技園區制定強制性節水比例。
王美花認為,台灣春天枯水期,正逢農民開始春耕,農業用水量大增,甚至高於民生用水,將與農委會討論如何更有效節約農業用水。至於各水庫的清淤量差異,她回應是因為台灣降雨量南北不平均,近日南部水庫水量較低,方便加強清淤量,後續會監督如石門水庫等北部水庫清淤成效。
陳駿季說明,農水署持續改善農田灌溉系統,投入超過 100 億經費用於擴大渠道、噴罐系統等供水設施改建,且不會區分適用地區,「沒有區分灌區內外」,確保不僅南部地區,全台農田皆可受益。此外農水署改善農田溝渠時,亦會加強溝渠兩側土壤的滯水量,以此增加田間蓄水量。
今年度台灣缺水情況加劇,南部農田實施停灌,陳駿季表示「這是不得已的手段」。但他強調,停灌是最後手段,在此之前會先以輪灌、增加水井等方式緩解農田缺水。農委會也將繼續輔導農民,藉由改進農耕、設施、土壤有機質等方式,加強台灣農田抗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