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魚竹筴魚恢復輸中!中國反覆無常,學者業界籲:開拓新興市場不能停

中國今起放行台灣白帶魚和竹筴魚!去 (2022) 年 8月3日,中國以食品外包裝驗出Covid-19病毒為由,暫停台灣冰鮮白帶魚和冷凍竹筴魚輸入,中國國台辦今 (15) 日宣布,為促進兩岸貿易健康發展,海關總署決定即日起恢復兩件產品的輸入。

對此,基隆市漁會表示,白帶魚季節已到尾聲,竹筴魚季則剛開始,「多一個市場總是好的」,但面對中國反覆無常,希望農委會能繼續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盤商看法則較保守,因為去年白帶魚價低、捕撈減少,漁船缺工,產量要恢復沒這麼快。學者認為,中國此次雖對台灣釋出善意,但台灣不能大意,要持續尋找新興市場,同時與中國建立穩定的溝通管道。農委會發布新聞稿表示,樂見中國願意符合國際規範,會繼續開拓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讓水產品外銷更暢通。

白帶魚(照片來源/漁業推廣月刊436期)

中國禁令重創台灣白帶魚,漁民樂見重新開放

2022 年 8 月 3 日,中國海關稱台灣冰鮮白帶魚外包裝及冰凍竹筴魚包裝樣本檢出 Covid-19 病毒核酸陽性,因此暫停輸入。我國農委會表示,目前未有 Covid-19 病毒可透過外包裝傳染到人類的科學證據,且台灣後續對產品包裝隨機抽驗,結果均為陰性,已強化水產品及外包裝清潔消毒確保品質衛生。

據農委會統計,白帶魚歷年產量約在一萬多公噸,產值高達 2 億 7824 萬元,外銷部分全數銷往中國,佔總產量六至七成左右。竹筴魚的年產量,近三年平均在一萬多公噸,其中約有兩、三千噸銷往中國,出口值約六千多萬。中國禁令宣布對白帶魚衝擊最大,產地感受最深的是基隆。

基隆的八斗子漁港是國內白帶魚最大集運地,基隆市漁會總幹事陳文欽表示,白帶魚產季為每年 7 月至翌年 3 月,這段時間內全台超過一半的白帶魚都會送來八斗子,產季最高紀錄曾有 300 艘船的漁獲量。去年天氣不佳,漁獲量掉了將近一半,但因為失去中國市場,白帶魚整體價格下滑兩成,加上人事、油費等成本攀升,整體白帶魚市況只能用「淒涼」來形容,「真的歹年冬」。

對於中國重新開放台灣白帶魚和竹筴魚輸入,陳文欽認為是「好消息」,他分析,現在白帶魚產季已到尾聲,雖然漁獲量很少,但多一個市場可以讓價格穩定一點,「如果沒有外銷,價格一定會影響」,漁民聽到此消息都相當開心。

竹筴魚部分,基隆漁獲也有一定佔比,去年抓得不多,因此影響不大,今年產季才剛開始,中國開放可以提振漁民士氣,但「希望不要像去年一樣說停就停」。

竹筴魚(照片來源/漁業推廣月刊414期)

業界:價格低迷捕撈減少,漁船缺工,產量要恢復沒這麼快

相較於漁民,盤商態度較保守。中部盤商陳建鈺認為,重新開放的消息對市況的影響還要觀察。他表示,往年白帶魚很搶手,一公斤可到 120 至 130 元,自從中國禁運之後,價格掉到 8、90 元,價格不好,抓的人也變少,否則價格會更差。

陳建鈺說明,北部的一支釣產季走到尾期,中部拖網船幾乎都停下來,產季快結束,產量要再啟動沒有這麼快。接下來抓白帶魚的是延繩釣漁船,在東北角、宜蘭居多,如果對岸的通路開始恢復運轉,或許可以看到價格回升。

陳建鈺更指出,從去年 8 月停止輸中到現在將近一年,許多作業船也把漁工遣散,各漁港普遍都缺漁工,現在疫情解除警戒,希望政府協助加速開放漁工補充,才能恢復產量。

基隆北都水產公司去年 6 月被中國驗出 Covid-19 病毒,面對中國市場重新開放,公司人員低調表示「還未收到對岸叫貨消息」,而且針對該公司的檢疫禁令「不確定是否解除」,需要進一步確認。不過該公司仍持續買入白帶魚,一部分內銷,一部分先行冷凍存放,等待市場重新回暖。

學者:其他農漁產品遲早也會恢復,要把中國當一般市場

中國此舉的政治意味濃厚。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直言,「這就是政治操作」,從 2021 年以來,中國暫停輸入台灣多項農漁產品,但在與台灣的溝通上,所有資訊都不透明,顯然檢疫都只是理由,現在再度開放並不令人意外。上週習近平連任總書記,新總理李強上台發表演說,提到「早日實現兩岸正常往來,恢復常態化合作」,顯然是新官上任想要拉攏台灣民心,可預見的是,鳳梨、鳳梨釋迦、蓮霧、柑橘水果及石斑魚遲早都會陸續恢復開放。

「我們要有自覺」,楊明憲認為,中國反覆無常,今天開放,說不準明年又禁止,農委會對其他國家的行銷政策不能停,但也不要放棄中國市場,畢竟中國市場非常廣大,接下來就把中國當做一般國家市場看待,而且要建立可以正常交流資訊的溝通管道才是上上策。

陳文欽則表示,中國無論是距離、語言、消費習性都和台灣最接近,是最理想的市場,但因政治因素被封殺,也顯示出中國市場的不穩定性。他肯定農委會將白帶魚拓銷到日本、韓國、美國和馬來西亞,希望能夠持續拓展,否則若中國再封殺一次,又會讓產地措手不及。

漁業署:不會放棄中國市場,持續拓銷新興市場

農委會表示,未來會持續協助漁民和所有通路業者,往高端市場邁進。漁業署漁政組組長劉福昇說明,所謂高端市場指的就是去年到今年開拓的新興市場,例如日本、韓國、美國及馬來西亞,3月份還會陸續依照訂單出貨,新市場中較有成長潛力的是日本和馬來西亞,尤其馬來西亞每年購買台灣白帶魚的數量是穩定成長的。

中國常因政治操作而影響農漁產品貿易,屬於不穩定的市場。劉福昇認為,中國市場雖然不穩定,但從實務面或是短時間來看,「不可能完全放棄中國市場」,漁業署接下來會持續鼓勵業者開發或是維持新興市場,來稀釋外銷漁產品裡中國市場的佔比。至於要降到多少比例才屬於低風險?劉僅表示:「評估中」。

既然白帶魚和竹筴魚恢復銷中,石斑魚是否近期就會恢復?劉福昇回應,中國暫停石斑魚輸入的原因是藥殘不合格,漁業署後續已經加強檢驗頻率,且對於石斑魚檢驗結果是非常有信心的,現在也仍持續和中國溝通,但是否恢復、何時恢復都很難預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