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堆肥箱養蚯蚓,不必追垃圾車倒廚餘!飼養密技大公開,賴亦德盼解決農廢問題

不想每天追著垃圾車丟棄果皮、菜渣,卻又擔心廚房發臭嗎?蚯蚓或許可以幫得上忙。「堆肥蚯蚓」可以快速處理生廚餘,還能幫忙消化畜牧場的動物糞便,過程中不會散發異味。產出的蚯蚓堆肥還能讓農民使用,穩固土壤結構與有機質含量,維持作物生長良好。

不過什麼是堆肥蚯蚓?自製蚯蚓堆肥箱要注意什麼?賴亦德博士曾出版《台灣蚯蚓蛭類圖鑑》,是國內蚯蚓養殖與應用專家,近日發表新書《超詳解蚯蚓堆肥製作與利用》,進一步分享利用堆肥蚯蚓的秘訣,讓大家都可成為飼養蚯蚓的能手。

堆肥蚯蚓可以快速消化有機廢棄物。(圖片提供/賴亦德)

快速、無臭味,蚯蚓堆肥成為養土良方

「蚯蚓堆肥」,不是把蚯蚓當成堆肥,而是指蚯蚓參與並且扮演重要角色的堆肥過程。賴亦德解釋,傳統以微生物分解的堆肥方式,廚餘等有機廢棄物最快需 1.5 至 2 個月才能完成醱酵、腐熟,且分解產生的代謝物時常發散出異味,讓人敬而遠之。

不過蚯蚓在有機廢棄物間翻攪、進食的堆肥製造法,約 25 天就可產出,過程不須頻繁翻動,也不會發熱、發臭,不必擔心堆肥箱出現臭味,自製蚯蚓堆肥箱,就可以省去清除廚餘的麻煩。畜牧場業者利用蚯蚓消化動物糞便,可以減少糞便產生惡臭。

農民在耕作期間經常加入肥料或改良土壤資材,維持土壤的肥力和結構,以提升作物產量,蚯蚓堆肥正好也有這樣的功能。賴亦德說明,蚯蚓堆肥富含多種有機質,多孔隙結構透氣並保水,可以穩定土壤性質與有機質比例、改善土壤微生物相,應用在家庭園藝與農地種植都很合適。

家中的植物性生廚餘,多數可成為堆肥蚯蚓的佳餚。(攝影/孫維揚)

蚯蚓習性大不同,選對蚯蚓才能製作堆肥

台灣已知約有 120 種蚯蚓,但並非所有蚯蚓都可以快速解決有機廢棄物。賴亦德解釋,只有主食是植物殘體或有機廢棄物、棲息於土壤表層的有機質廢棄物中、容易高密度飼養與照顧,才會應用在蚯蚓堆肥生產中,而被稱為「堆肥蚯蚓」。

全球目前僅約 10 種堆肥蚯蚓,台灣則有歐洲紅蚯蚓、非洲夜蚯蚓與印度藍蚯蚓三種,牠們的外觀與習性皆不相同。賴亦德說明,歐洲紅蚯蚓較耐低溫,溫吞而不易躁動;體型較大的非洲夜蚯蚓夜間移動性強,常常「棄工逃逸」;至於印度藍蚯蚓行動最敏捷,是「好動寶寶」,常出沒在畜牧場的動物糞便中。

賴亦德表示,台灣蚯蚓種類甚多,但過去台灣蚯蚓研究者並未特別關注台灣蚯蚓是否具備堆肥蚯蚓的特質。不過,隨著研究資料不斷累積,台灣研究人員也可望發掘更多種、甚至是台灣本土種的堆肥蚯蚓。他同時提醒,台灣常見的三種堆肥蚯蚓習性略有不同,民眾盡量避免混養,也不得任意棄置堆肥蚯蚓,讓蚯蚓變成入侵種,衝擊台灣野外環境。

台灣三種堆肥蚯蚓,由上至下分別為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非洲夜蚯蚓。(圖片提供/賴亦德)

自製蚯蚓堆肥箱不難:正確蚯蚓、充足基質

想購買堆肥蚯蚓?賴亦德表示,釣具店、水族館的「紅蚯蚓」即為堆肥蚯蚓,大家也可從交流、販售堆肥蚯蚓的網路賣場選購。

自製蚯蚓堆肥箱時,須提供基質讓蚯蚓棲息、躲藏,並防止有機廢棄物腐敗。相對無機土壤或培養土,賴亦德推薦大家購買成分較單純的椰纖土或泥炭土,充分潤洗後擠乾基質多餘水分使用。民眾亦可撕碎瓦楞紙,沾溼之後作為基質,不過須確實清除殘留的油墨與黏膠。

不過要如何估算堆肥箱的體積與內容物比例?賴亦德說明,大家可從家中每天的平均生廚餘體積推算,選擇容量為生廚餘 20 倍以上的箱子,並裝填生廚餘體積 7 至 10 倍的基質。他也建議盡量製作較大的堆肥箱,以容納較多基質與蚯蚓,消化有機廢棄物的效率也較快。

YouTube video

防止蚯蚓「逃家」,防蟲防曬控溫都要顧

堆肥箱環境不佳,堆肥蚯蚓可能「離家出走」,環境濕度相當重要。堆肥蚯蚓習慣環境相對濕度超過 80%,但堆肥箱內水分不易排除,基質逐漸壓實、缺氧,蚯蚓仍會嘗試脫逃。賴亦德表示,用手緊握基質時不易擠出水,且避免頻繁澆水、不須封蓋堆肥箱,較能維持蚯蚓安定。

大家若擔心堆肥箱滋生蚊蟲,賴亦德建議用透氣紗巾綁在箱子開口,就能兼顧防蟲、透氣,並防止蚯蚓逃脫。他也補充,堆肥蚯蚓喜歡的溫度約 20℃ 至 25℃,須避免陽光直射,通風的室內或半戶外環境為宜。

果皮菜渣 Yes,動物性生廚餘 No

多數植物性生廚餘都可被堆肥蚯蚓消化,包含果菜外皮與蒂頭、果實囊肉、茶葉渣或香草渣,都是蚯蚓的「佳餚」。若家中剩下白飯、白麵條,因為原料單純,亦可適量給予堆肥蚯蚓消化。

賴亦德提醒,過量投放粗纖維含量高(如芒果籽)的生廚餘,蚯蚓消化速度較慢;含水、含糖量高的生廚餘(如西瓜皮、鳳梨皮),則經常造成生廚餘發酸、發臭。另外,蚯蚓不喜環境中的氮含量過高,黃豆渣等植物渣粕須謹慎投入。蚯蚓也幾乎不取食蛋殼、魚刺等動物性生廚餘,應儘量避免。

從堆肥看見蚯蚓價值,期許大眾與蚯蚓做朋友

賴亦德自幼喜歡兩生、爬蟲動物與昆蟲,在臺灣大學就讀動物學系(後來與植物學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時接觸水蛭,一腳踏入環節動物的世界裡,2015 年於生命科學系陳俊宏教授的研究室接下同為環節動物的「蚯蚓保種計畫」,蒐羅與保種台灣的各種蚯蚓。要研究蚯蚓,就要養好蚯蚓,賴亦德也走出實驗室,與台灣數位蚯蚓養殖業者交流,更加認識堆肥蚯蚓。

賴亦德認為蚯蚓堆肥箱,能拉近大眾與蚯蚓的距離,進而對蚯蚓產生興趣。(攝影/孫維揚)

賴亦德發現,1970 年代台灣曾有過蚯蚓養殖熱潮,但在民眾生產大量蚯蚓卻無人收購後迅速衰退。不過蚯蚓養殖的難度與成本皆低,不僅可生產蚓糞作為肥料,蟲體也能當作魚餌與活飼料,需求穩定。賴亦德分享,南投、台南等地區,數十年來仍有業者養殖堆肥蚯蚓,近年也有新血投入堆肥蚯蚓產業。

不過賴亦德與蚯蚓業者交流時,深感產學間對蚯蚓的認知斷層,他舉例,光是蚯蚓名稱,歐洲紅蚯蚓就有「紅蚯蚓」、「太平 2 號」、「埃及紅」等令人混淆的稱呼,「蚯蚓的基礎學識與研究,沒有深入民間」。他開始發表養殖蚯蚓的文章、自辦養殖蚯蚓鑑定工作坊,並撰寫《臺灣常見蚯蚓蛭類圖鑑》,拉近大家與蚯蚓的距離。

在最新出版的《超詳解蚯蚓堆肥製作與利用》中,賴亦德用更輕鬆、實用的內容為讀者「釋疑」,希望引發大家自製蚯蚓堆肥的興趣,把蚯蚓帶入日常生活。他同時認為,民眾在飼養堆肥蚯蚓時,有可能更關注廚餘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議題,將促進台灣應用堆肥蚯蚓在農業廢棄物處理中,減輕農民處理負擔,也擴大蚯蚓產業市場,「希望堆肥蚯蚓產業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延伸閱讀:

【蚯蚓解密】蚯蚓切兩段變兩隻?交配最愛69式?大量出沒是地震前兆?專家來解答

蚯蚓讓土壤肥沃鬆軟,但牠最怕四件事:農藥、過量施肥、犁田、鋪抑草蓆

並非蚯蚓就是好 外來蚯蚓大量混養 引發生態衝擊

【書摘】蚯蚓起底大驚奇 ──《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蚯蚓活得好,人類才會活得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