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大地的清道夫,它能快速分解廚餘,化垃圾為黃金,其排出的糞土是有機肥,能改良土壤環境,不過最近有台大學者發現,市面上蚯蚓養殖場養的多是外來種,而且大多混養2到3種,尤其近5年業界大量引進「非洲夜蚯蚓」,身軀又肥又大的非洲夜蚯蚓具有入侵風險,無論被拿來放生,或其糞土應用在農業,都有可能衝擊現有的生態環境。
《上下游》記者跟著研究員賴亦德直擊全台第二大蚯蚓養殖場「地能生態發展公司」,發現確實混養蚯蚓,業者坦言,曾將非洲夜蚯蚓賣給放生團體,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非洲夜蚯蚓目前雖然不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物種,未來若審核通過,任意放生將可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
-780x520.jpg)
台蚯蚓「混」著養 學者:專業度不足
全世界蚯蚓約有3000多種,而根據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陳俊宏的粗估,台灣蚯蚓約200到250種,不過在養殖場裡大量繁殖的多為外來種,而非本土種,現於陳俊宏研究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賴亦德說,多數業者的養殖觀念很「初階」,連飼養的種類有幾種、是哪些都認不得,飼養專業度和國外差很多。
賴亦德調查發現,國內蚯蚓養殖場對外販售蚯蚓活體時大多統稱「紅蚯蚓」,但這些外表為紅色的蚯蚓其實分有三種:
(1)是至少在台灣存在百年、可能是原生種或已歸化為本土種的印度藍蚯蚓,它的環帶較前面,顏色較淺不膨大,(2)是比較大隻的非洲夜蚯蚓,它的環帶同樣偏前面,不過環帶會膨大、較肥厚(3)在台灣養殖歷史最悠久的歐洲紅蚯蚓,和前面兩者相比,它的環帶位置偏後,大概在身體中間的位置。
-780x520.jpg)
非洲夜蚯蚓有入侵疑慮 農業應用需處理
《上下游》記者跟著賴亦德直擊全台第二大蚯蚓養殖場「地能生態發展公司」,發現業者的確以混養方式飼養蚯蚓,主要是混非洲夜蚯蚓和歐洲紅蚯蚓兩種。
非洲夜蚯蚓是近五年開始被業者引進的新種,賴亦德說,雖然確切的入侵性有待評估,但根據非洲夜蚯蚓目前展現的生物特質來看,極有入侵的風險。
賴亦德解釋,非洲夜蚯蚓原產自西非地區,可在水邊、河邊或灘地發現,耐熱又耐濕,很符合台灣的環境,身形也較肥大,對環境的忍受力可能較強,因此一旦進入野外,很可能會排擠到原生種蚯蚓的分佈範圍,成為泛濫各地的主流品種。
事實上,台灣蚯蚓受外來種衝擊已久,台大教授陳俊宏研究發現,40、50年前隨外來植物進口的「黃頸蜷蚓」,正因為繁殖力強、對環境要求又不高,如今已遍佈整個台灣島,讓本土種的生存範圍趕至邊緣。
此外,陳俊宏觀察發現,由於黃頸蜷蚓的碳排放量高,其產生的糞土細緻性很高,狀態有如水泥,遇水容易凝集後透氣性降低,和一般本土種蚯蚓翻土會增加土壤透氣性的狀況很不同。
有了黃頸蜷蚓的前車之鑑,賴亦德認為,面對恐有入侵風險的非洲夜蚯蚓更要小心提防,加強源頭管理,也就是養殖場端需盡量避免非洲夜蚯蚓流入野外和農田間。
-780x520.jpg)
建立分類飼養 提升蚯蚓產業
致力農業循環發展工作、並創立沃畝股份有限公司的許又仁說,正因為不同蚯蚓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有的入侵性強、有的入侵性弱,有的耐水適合賣給漁業養殖者當飼料,業者若能建立專業分養制度,整體競爭力才會起來,未來甚至有可能朝廢棄物處理的方向發展,解決台灣垃圾爆棚的問題。
地能生態發展公司老闆楊德仁坦言,之前飼養不太會做分類,最近他們已開始將較大隻的非洲夜蚯蚓挑出,逐步建立分類飼養的方式;至於放生問題,他表示,過去的確曾賣給放生團體過,如今知道放生非洲夜蚯蚓恐有生態衝擊後,未來絕不再賣。
賴亦德建議,若非洲夜蚯蚓產出的糞土要作有機肥使用,業者裝袋前需做好篩分和曬乾,將卵繭和小蚯蚓挑出,盡量避免隨著糞土夾帶活體出去。
至於部分放生團體喜愛和蚯蚓場收購蚯蚓放生,賴亦德也建議,放生團體若真想放生蚯蚓,又想兼顧環境生態,可選擇放生已歸化為本土種的印度藍蚯蚓,不要放恐有入侵疑慮的非洲夜蚯蚓。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強調,任何未經審慎評估與規劃的放生,林務局都不贊成。他指出,非洲夜蚯蚓目前雖然不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物種,但未來若審核通過,任意放生將可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
-780x507.jpg)
這篇報導內容錯誤太多,記者素質需要再加強
可惜這位“優秀”的研究員即將要成為法庭被告了
請問這位偉大的博士為何要寄自拍的自慰影音檔案給別人的老婆呢
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