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檳榔種山竹、牛奶果、雙色紅龍果 斜槓農夫陳坤信滑手機幫果樹澆水,微生物「減肥」成效高

晚上 7 點,有人剛下班,陳坤信卻正準備要下田。他原本是牙體設計師,為了陪伴母親,十年前返鄉開始了斜槓務農的人生,白天上班、晚上務農,並把家裡的檳榔慢慢砍除、改種紅龍果。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他開始接觸微生物資材,自行培養光合菌、木黴菌、芽胞桿菌等,甚至購買無菌操作台!整個農場更是高度機械化,只要坐在車上就能完成割草工作,也可以滑手機設定時間,果園裡的澆灌設備就會自動運作。

他認為務農如同創業開公司,農民要具備十八般武藝,不間斷地學習新知,「只要願意做,農業一定有未來」。

50歲的陳坤信十年前開始返鄉斜槓務農,以草生栽培、微生物資材種出美味的紅龍果(攝影/林怡均)

農二代返鄉斜槓務農,檳榔廢園轉作紅龍果

走進陳坤信的「彩虹玉生態農場」,八分地大的果園如同鋪了一張綠色的地毯,這片果園曾經也像周圍農地一樣種滿檳榔。父母靠種植檳榔養大陳坤信,他後來成為牙體設計師,十年前為照顧母親才返鄉務農。

由於牙體設計師要配合牙醫診所上班,工時和工作型態都頗固定,陳坤信可以兼顧原來的工作和農作。陳坤信直言,檳榔曾是養活農村的綠金作物,但現在已是夕陽產業,政府不鼓勵種植,檳榔收入也越來越差,「但我認為務農是可以賺錢的,只是不能再種檳榔了」。

查詢了不同作物的資料後,陳坤信選擇種植當時非常流行的紅龍果,並與當地老農請益學習。但到了第三年,他就發現務農沒有想像得美好。

陳坤信分析,農民通常是選價格好的作物來栽種,但好景氣常常只是一時熱潮,以紅龍果來說,2012 年開始流行,當時市面上的紅龍果數量少、價格好,但當越來越多農民投入、紅龍果變多後,價格就會下滑,屆時收入就會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除了選擇作物要靠知識與經驗外,農業的各個面向都需要學習。陳坤信參加屏東縣舉辦的農業大學,學習土壤、病蟲害以及經營農企業的相關知識,學習過程也與其他農民交流。

陳坤信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農場做出特色、產品有區別性,他決定跳脫原本的生產模式,「市場會決定農產品價格,農民沒辦法對抗市場,但能控制成本」,而他降低成本的關鍵就是改變栽培模式。

後方的塑膠桶內裝的是光合菌等微生物資材,搭配草生栽培種出強壯的紅龍果(攝影/林怡均)

草生栽培、微生物、自動澆灌系統,減肥又省工

陳坤信原來採用慣行種植,2016 年接觸到友善環境栽培的各種觀念後,決定捨棄農藥,改以微生物資材對付病蟲害,「這才能降低務農的成本」。

講起微生物的用處,他一一細數,光合菌可以加快作物吸收肥分、木黴菌可以有效分解有機質、黑殭菌及白殭菌則可對付病蟲害,不同菌種搭配使用,才能讓栽培事半功倍。陳坤信甚至買了一台無菌操作台放在果園內,減少養菌時的污染風險。

不只使用微生物為輔助,陳坤信也調整了農場環境。首先是修枝,「枝條太密集,天牛、蝸牛和病菌會躲在裡面」。此外,開花率較低的老枝條也會消耗養分,因此他頻繁地替每株紅龍果修枝,讓果園變得更通風。

他還保留地上的草,因為草可以保濕、讓微生物生存,「沒有草的話,噴下去的微生物很快就會死掉」,而為避免草與作物競爭養分,他每天乘坐割草機來除草,割下來的草還能替作物補肥。

為了降低雜菌污染風險,陳坤信在農場裡安置無菌操作台來養菌(攝影/林怡均)

透過微生物、環境調整,陳坤信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本來一年至少要買 200 至 300 包肥料,現在一年頂多用 60 到 70 包肥料,因為微生物會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也能降低病蟲害。除了微生物的幫助,增添設備也讓陳坤信的務農成本降低。

陳坤信很早就意識到缺工的問題,烈日下工作非常辛勞,不易找工人,請了工人還需要培訓,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很高,因此他便在果園內裝設自動澆灌系統,透過手機設定何時要澆水、澆多久,設備就會運作,大幅減少人力需求。

他現在白天繼續上班,下班後再和妻子一同到果園,「果園有七成的工作都已經靠機器代勞,我們夫妻倆只要把力氣花在採果、分級包裝和客服就好了,這樣就不會累」。

果園內安裝智慧化澆灌系統,陳坤信只需用手機排程,機器就會自動澆水(攝影/林怡均)

三色紅龍果給顧客更多選擇

除了降低成本,陳坤信另一個嘗試是「多樣化種植」。他在銷售過程中體悟到種植單一作物的風險很高,以紅龍果來說,國內最多的是紅肉品種,陳坤信曾嘗試種植粉紅色及雙色紅龍果,但早期的雙色紅龍果不穩定,切開如同開獎,有時會有雙色果肉,有時卻是單色果肉,「這讓我很困擾,尤其下單買雙色果的客人心裡會很不舒服」。

陳坤信雖然暫停雙色果種植,但仍認為雙色紅龍果是未來趨勢,因此著手改良,他學習育種,將雙色果的種子一一種下、育苗,等到發芽、結果後,一顆一顆剖開、留下雙色的品種,然後再種下、開花後交配,重複這些步驟八 、九年,才選育出穩定的雙色紅龍果品種。有了不同款的紅龍果,也讓陳坤信的產品更有鑑別度、更好賣。不過,他並未停下精進的腳步。

陳坤信和妻兒一同經營網路銷售,與消費者互動過程中,客戶經常會詢問:「你們除了紅龍果,還有種什麼?」這讓他有了動機,想嘗試不常見的新興作物。

七年前偶然吃到牛奶果,陳坤信認為非常好吃,但當時市面上幾乎看不到,查詢資料後才發現它是越南的水果。考量到台灣有非常多越南籍移工以及配偶,「他們看到熟悉的水果會想購買,這會是很大的市場」,他便撥出兩分地種植牛奶果。

陳坤信自行以雜交、播種、育苗,結果後篩選出雙色紅龍果(照片來源/彩虹玉生態農場)

嘗試新興果樹:牛奶果、山竹

牛奶果又名星蘋果,外皮是紫黑色,橫切會看到星芒狀的果肉,吃起來多汁、口感 Q 彈猶如蒟蒻。牛奶果讓陳坤信多了一份收入。他表示,台灣的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牛奶果,第二年就能收成,產季為 12 月至翌年 5 月,2 月至 4 月時產量最大,掛在樹上成熟後才能採收。

由於採收時間長,因此賣壓較小,而且採收時間正好是紅龍果產量最低的時候,「等於是果園一整年都有收成,工作還可以錯開」。

第一年採收的牛奶果幾乎都銷售給越南籍配偶,牛奶果的好價格也吸引了很多人來種植,但近年來牛奶果面積增加,價格從原本的一斤 100 元掉到 80 元,甚至出現了盤商開始收購。不過,陳坤信並不擔心,因爲他對自己的水果品質有自信,客戶也並未流失。

與牛奶果同時種下的還有山竹,不同於常見的進口泰國山竹,陳坤信種的是黃金山竹。他說明,泰國山竹外觀是黑色,種下到結果要等八至十年,但黃金山竹來自澳洲,種植六年就可以收成,台灣環境非常適合種植。

它的產量高、耐儲運,收成時間又是紅龍果價格最低的時候,「這對我的銷售非常有利」,考量到國產山竹還是一片藍海,他幾年前就種下果樹,今年 8 月將迎來第一次結果。

牛奶果橫切面可看到星芒狀的果肉,作物非常適應台灣氣候,產季還可和紅龍果錯開(攝影/林怡均)

務農拓展人生視野,成立產銷班為家鄉盡力

「農夫的世界更寬闊」,陳坤信直言,牙體設計師的工作單純又固定,他原本把務農規劃為退休後的生活,但提早返鄉從農,才發現農業的挑戰幾乎像是創業開公司,農夫要學習十八般武藝,要懂土壤營養、病蟲害及行銷,學習過程會認識各種人,交流過程更讓彼此精進。

「聽到別人說我的水果好吃、農場很舒服,心裡就很有成就感」。即便到現在,陳坤信仍未停下探索和學習的腳步,他還想嘗試更多新興作物。

務農讓陳坤信的人生變得多采多姿,他剛務農時才 40 歲,現在人生已經跨過半百,除了經營自家農場,他還成立潮州果樹產銷班第 36 班,並身兼班長,「這是為了替農民們爭取更多資源」。

他認為,導入智慧自動化系統以及農機是接下來務農的趨勢,他在起步時受過前輩的幫助,現在經營步入軌道,也想將經驗分享給更多人、協助農民一起經營農場,尤其是潮州青農,「因為我是潮州人,希望能透過農業來活絡我的家鄉。」

陳坤信希望透過農業來活絡屏東潮州(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