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特約記者/曾怡陵
從桃園中正路的幹道轉入一條小巷,景觀由水泥灰漸漸變成草木繁茂,氣溫從炎熱轉為涼爽。穿過生態池和大片綠意,小徑盡頭出現一棟小木屋,牆上掛著「江湖開放工作室」的木牌。目光穿過四周的綠圍籬,可以清楚看見市中心的大廈。
「這裡有很好的近便性,城市很需要這樣的療癒環境綠色照護、低碳飲食等,可以獲得很多關於自然資源的學習。」創辦人李佳倫說。
「江湖」除了隱喻武俠小說的隱士居所,也是對《江湖在哪裡》一書的致敬。「開放」則蘊含敞開大門,迎接國內外懷抱理想和創意的夥伴等意義,舉辦各種環境永續相關的共讀、講座、市集、工作坊,激盪多元創造力,也擴散永續生活的理念。
建一座基地,好好修復西部土地
李佳倫是重度使用電腦的攝影師,一直希望有一個舒服的工作環境。2010 年從國外旅行回台後,她向前同事林雅容表達想回歸自然生活的想法。林雅容當時在「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工作,介紹李佳倫認識樸門永續設計:一種滿足人類需求又保全生態的設計方法。
李佳倫開始參與樸門的活動,也到國外探訪家庭農園、大農場等不同規模的實踐案例。對她來說,樸門不只是單一的農法,而是一種富含倫理精神的設計,「要照顧地球、照顧人和公平分享(不獨佔資源)。裡面的設計原則都可以不斷地重新思考,我覺得很有趣。」
李佳倫有回與一位原住民朋友聊到西部人喜歡往東部移住的現象,對方說:「東部我們好好守護就好,西部你們回去好好修復。」讓她感到震撼。她想起桃園老家有一些休耕田,童年時踩踏土壤的柔軟觸感、與鄰居用泥土調製巫婆湯的美好回憶慢慢浮現。於是跟家族長輩租了地,開始實踐樸門永續設計,以此為基地,學著觀察並修復土地,也把觀念和經驗擴散出去,讓更多土地被修復。
李佳倫只受過 14 天的樸門設計專業基礎課程訓練,面對荒野般的一塊地感到茫然,於是向林雅容求援,這也讓林雅容有機會將過去在書本上的學習落地實驗。
建造與自然相連的韌性家園
基地的水源必須充足,才能在農耕和居住的層面自給自足。林雅容說:「桃園是埤塘之鄉,理所當然適合挖掘埤塘。只要挖了,水就會留住,連鋪防水布或做牛踏層都不用。」為了把水留下來,她們開挖生態池、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並設計可以接收雨水的地景。
水留下來了,但遇到暴雨,基地會淹水,她們又設計法式排水溝來承接木屋屋簷滴下的雨水,再引流至滯留池或生態池。「我們還異想天開想種尤加利樹」,林雅容解釋,有一年她到印度參加樸門大會時得知,尤加利樹的耗水量和蒸散量大,導致當地缺水、井水下降。基地後來種了一棵尤加利樹,搭配其他的截水和排水設計,建立出一套有韌性的水系統。她們笑著說,或許是工作室的名字取錯了,才引來那麼多水。
除了建置水系統,也種植先鋒植物作物。「構樹、血桐、台灣水柳是適合這裡的先鋒作物,它們進來以後,開始增加遮蔭、水氣,改變地表和地下的生態。等於是讓刻苦的植物先進來開墾,環境變舒適之後,嬌嫩的植物就可以在這裡生長。」林雅容解釋。她們模擬自然演替來設計食物森林,不需要太多人為干預,自然就可以產出需要的食物。
基地中有金桔、芒果、秋葵、茄子等蔬果,為了阻隔鄰田可能帶來的農藥汙染,外圍種植月桃、七葉埔姜等非食用植物作為緩衝區。他們種植的植物通常肩負多重功能,例如七葉埔姜除了是蜜源植物,也可以用來驅蚊、造紙。
透過創作與自然對話
江湖開放工作室除了作為修復土地、散播理念的基地,擁有許多創作者朋友的李佳倫也歡迎創作者提案,她再用空間、市集等資源支持,以期碰撞出更多火花。
工作室的活動多元,有市集、野菜採集和現地料理、用垃圾和回收物進行的藝術共創、稻稈牆工作坊等、樸門永續設計的讀書會、土地轉型正義論壇、西方轉型城市案例分享等活動。其中,市集裡聚合各種自然素材創作或永續生活的提案,例如自然纖維工藝、自然塗料、泥材建築,參與者也可以學習閱讀樹木,透過藝術家的畫作與自然進行對話。
用活動撞擊地方的火花
對想要回歸自然生活的人來說,還可以透過基地的活動培力,自力建造因地制宜的永續基地。例如,在「韌性家園共學坊|半農半 X 設計課」中學習樸門永續設計的原理,認識微氣候、水和作物等設計,以及野草和病蟲害管理等知識。透過生態系角色扮演,扮演螞蟻的學生觀察自己在植物的什麼部位獲得喜歡的食物,扮演蚜蟲的學生找到可以一起合作的螞蟻夥伴,當生態越穩定,食物森林也就越不需要人為管理。
活動也在地方引發改變。李佳倫說,因為都市計畫的緣故,上游的水圳和埤塘慢慢消失,下游的田苦無水源澆灌。「有位耆老想回歸田園,可是不知道怎麼在沒有水源的地方耕作,我們就邀請他來上樸門的課。」
那位耆老開始運用讓作物保水的方法,實驗了可以活化土壤、有效堆肥的香蕉圈設計,還運了好幾車的土,覆蓋在已經水泥化的農田上,希望能種出東西。「雖然還是有一些不夠完善的作法,但他想回到土地的決心是令人感動的,會想要再給他更多力量。」
大自然蘊藏多種資源,不怕活不下來
隨著江湖開放工作室活動的開展,有相同理念的夥伴開始在此匯流,也會依據個人專長和興趣,一起從事市集、議題倡議、自然建築等不同類型的活動。想返鄉或回歸自然生活但不知該如何踏出第一步的人,也會來心靈相談。
「我會告訴他們不用怕,至少先跨出第一步。其實我也是先從陽台開始種,我們的基地則是從一片荒草開始,要慢慢人工除草,思考怎麼用省力的方式去跟自然互動。」李佳倫說。
此外,很多人會好奇,工作室到底如何營生。「大家想到農業,就只想到要銷售東西,但如果你營造出一個永續的環境,你是天生地養的。你有的不只是吃的,還有很多人可以來交流,有知識經濟的可能。」她自己是半農半X,除了耕作、承接影像製作的案子,也舉辦市集、講座、工作坊,再由此衍生出許多可能性,例如企業 ESG 環境教育課程等。
林雅容舉她們在澳洲參訪過的一家樸門農場為例,農場主人是育種家,除了賣苗,透過市集或餐飲通路銷售果菜、雞蛋、起司等農產品,也開課教養蜂、果園管理等。「他的經濟有多元面向的支持,所以就算課程的收入減少,還有其他收入來源。這也是樸門其中一個原則--系統中重要功能(收入、食物等)由許多元素來提供。」
不是只有都市設計,鄉村也有自己的設計
近年,江湖開放工作室多了許多土地倡議的活動,例如:帶大家騎單車,順著正在施工的捷運綠線瞭解每一站背後的歷史文化;透過記錄片的播放和行動藝術展思考現代建設與美好生活的關係;與藝術家一起共創作品,瞭解藝術家對環境的關懷與社會正義的追求等。
為什麼要做這些倡議?原因是桃園捷運綠線正在施工,計畫徵收包含江湖開放工作室在內共 546 公頃的土地,是全台第二大區段徵收案。但細看公共建設規劃內容,徵收區域包含候鳥棲息地、良田和老聚落等豐富的地景。
「綠色捷運也才 3 公頃多,但政府想用區段徵收的方式取得更多土地,土地標售後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捷運自償率。」李佳倫苦笑道,計畫把農地、工廠變成中央公園,把農田變成廠房、住宅及商業區,「明明南崁工業區裡面已經有閒置的廠房,如果能好好整頓,其實會更有效能,而不是去開發原有的自然資源。」
為了守護良田和豐富的自然人文地景,他們透過活動提出人跟土地重新連結的路徑,讓大家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值得珍惜的。此外,工作室也開始貯備對應徵收的能量,包括取得環境教育人員資格,將這些自然場域轉成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希望徵收的怪手難以施展。
江湖開放工作室在做的事,也正如同地方的先鋒作物,先打造好具有韌性的永續基地,讓各種永續生活的面貌都能被自然所滋養,都有容身的棲地,再交織成支撐彼此的網絡,那是再多華廈、公園、廠房都無法給予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