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極端氣候讓農民猝不及防,有時乾旱、有時淹水,到底要怎麼作田間管理?「留草」可以解決!留草可以改變土壤結構,讓土壤如同海綿一樣吸收多餘的水,又在作物需水時釋出。本文為「抗澇」篇,「抗旱」篇請點入連結。
苗栗公館素有「紅棗之鄉」的稱號,全國超過九成的紅棗來自這個客家庄。每年 7 至 8 月是紅棗的產季,不過現在走訪公館鄉台 6 線的主要產區,卻發現許多紅棗掛在樹上生蟲、曝曬,棄收比例甚高。這是因為採收前連續兩個颱風帶來大量雨水,紅棗落果、裂果嚴重,再加上病蟲害大發,格外品太多,連採收作棗乾都不划算,農民只好忍痛放棄。
不過 Me 棗居的紅棗卻逆勢迎來豐收,果農陳淑慧的紅棗至今還未採收完,而且品質更勝以往。她的紅棗又甜又有香氣,而且含水量高,讓人一口一個、意猶未盡;其他果園的紅棗甜雖甜矣,卻少了紅棗味,而且果肉吃起來沙沙的,不如陳淑慧的紅棗那般脆口又 juicy。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祕密就藏在野草裡。

留草本來為景觀,大雨才知道草生栽培的重要
陳淑慧原本在台大工作,為了讓愛犬有個可以放肆奔跑的地方,從台北公館移居到苗栗公館。農業小白接手 60 多株棗樹後,想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她心想在沒有農藥、化肥之前,農業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看著冬日光禿禿的枝幹到了春天就冒出新蕊,陳淑慧心中大為感動,她想採用無毒的農法來照顧這些有生命力的果樹,第一步就是不用除草劑,用人工割草來管理野草。
「留著野草只是覺得果樹下一片綠意很漂亮,我只留我喜歡的草,像蔓花生」,陳淑慧坦言,她原先不覺得草生栽培有什麼了不起,她的紅棗會落果、裂果,也沒有比其他果農多產,而且紅棗品質和其他人的也差不了太多。
大約四年前,她認識土壤專家陳興宗,跟著他的指導,留養多樣的草種,適時補充果園水分,她慢慢感受到,草生栽培讓她的果園溫度較低,土壤的保水性也比較好。不過真正讓她對草生栽培拜服的關鍵,是今夏如注的大雨讓果園的韌性展現無遺。

裂果少、產季長、蟲害少,氣候異常見真章
今年杜蘇芮和卡努兩個颱風來襲,為公館鄉帶來驚人的雨量,許多果園的紅棗裂果嚴重,即便果實沒有裂開,但捏起來軟軟的,顯然是吃水過多,會影響甜度與口感。
反觀陳淑慧的果園,裂果情況不多,而且紅棗水分適當,既脆口又多汁。陳淑慧提到,以往只要下一點雨,當天採收的紅棗就會有七、八成裂果,而且是「開口笑」的裂法,完全沒有商品價值。但今年驚人的雨量,裂果量不僅大幅下降,而且只裂出一、兩條縫隙,雖不能當鮮果賣,但曬成棗乾完全沒有問題。
記者到訪時,她的果樹上還有許多待採的紅棗,不像其他果農早已偃兵息鼓。更神奇的是,草生栽培讓果樹更為健康,害蟲都不見了。當天艷陽高照,陳興宗要記者觸摸樹上的紅棗,果實摸起來涼涼的。「紅棗因日曬升溫就會提早成熟,變成不良品」,但因為草生栽培,高溫被蒸散,就沒有這個問題。
「草生栽培不是要讓農夫賺大錢,而是穩穩地作、輕鬆地作」,陳興宗不無得意地指出,當別人沒有收成時,有紅棗的農家就是贏家。他強調自己不是幸災樂禍,「風調雨順時看不出差異,只有氣候異常的考驗才能看出草生栽培的績效」。

土壤結構出問題,會影響根系、進而影響植株健康
記者跟著陳興宗前往另一處舖了抑草蓆的果園,農民的紅棗已經收成完畢,且暫停灌溉,只剩少數還掛在樹上的果實,果實甜味有餘、香氣已減,水分已回流果樹他處,口感較鬆軟。 部分棗樹的葉片亦開始落下,且乾煸捲曲。
陳興宗掀開一株較弱果樹下的抑草蓆挖出土壤,土壤多灰斑,代表其中二價鐵、三價鐵有區隔地共存,是滯水缺氧的徵兆。仔細看土壤結構也會發現,土壤紮實、孔隙少,他直言土壤若無法透氣,果樹就不能流汗,高溫下樹枝乾裂、樹皮受損,就容易染病。一旦來一陣急降雨,果園必定淹水,就如同果園下方有個盛水的大盤子,根系泡在裡面就會受損。之後若再出太陽,作物需水,但受傷的根系無法將盤子裡的水往上送,就會造成葉片捲曲、果實缺水。

不是「有草就好」,還要顧及「草怎麼留」
換到另一個果園,野草長得茂密又高大,這應該是陳興宗眼中的模範生了吧?但紅棗依然被棄收。
陳興宗指出問題所在:草長得太高大且草相太過單一。他進一步分析,「不是有草就好」,留草只是讓土壤構造有機會趨於穩定,但仍舊有其他面向需要顧及。最理想的狀況是用多元的草相布置合宜的生態環境,同時讓草的根有機會深化。
「唯有物理、化學與生物的交互作用,才能讓土壤生態系統穩固」,陳興宗分析,草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來源,根圈分泌物會吸引蚯蚓、節肢動物與各種微生物在土壤中鑽出孔隙。雖然主要作物也有這樣的功能,但農作物經常是嬌貴的外來客,不若野草是天生地養的,而且作物常被修剪,它們要背負生產、承受自然與人為的逆境,義務與責任太多,「草的生命比較單純」。
陳興宗還將不同紅棗園挖來的土壤放在他自製的「土壤構造穩定觀察器」中,Me 棗居的土壤放在水裡,大半天也不會解體,但上述抑草蓆果園的土壤,放在水裡沒多久就散化開來,不難想像它在大雨來襲時自然沒有「涵養水分」的功能。

優良的土壤結構可「存/放」水與肥
綜觀三個紅棗果園,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當其他果農被氣候打趴的時候,Me 棗居的紅棗得以豐收,祕密固然藏在野草裡,但最根源的答案是養草讓土壤的結構得以改善。
將不同的野草間植在果園內,透過野草向下扎根的力量,破壞土壤因人為耕犁擾動、機械壓實、施用過量肥料而形成的壓實層,提高排水、透氣性,這樣就能夠得到好的土壤結構。
陳興宗表示,好的土壤結構有神奇的「存/放」功能,水太多時可以透過土壤的孔隙、在物理空間儲存起來,紅棗就不會因為雨水過多而裂果;等到乾旱缺水、作物開不了花、結不了果時,土壤又可以釋放水分給作物。另外,好的土壤結構也提供肥分緩衝的機制,肥分多的時候可以暫存在微生物或雜草身上,待作物缺肥的時候再釋放出來。
要讓土壤具有這樣的結構,需要把生態系建立好,葉片是植物的工廠與倉庫,工廠一直被拆(割草太頻繁)、後援不足,就沒有力氣去餵養生態系;野草若在短時間內異常抽高,需注意是否存在土壤排水問題。若排水不良,根系一定扎不深,無法有效改善土壤構造。
陳興宗強調,土壤需要「經營」,農田是物質轉換與能量流動的場所,農夫是經營管理者,當物質與能量流向主作物、而不是導向病蟲害的方向,經營就算成功。面對極端氣候,農民的任務是要借力使力,讓田間條件有助於培養果園、茶園、菜園的韌性。「韌性不是突然產生的,就像北極熊要吃得肥肥的才能準備過冬。」

草生栽培更輕鬆,果園有韌性
採訪結束前,跟著陳淑慧來到 Me 棗居三樓的「陽光玻璃屋」,這裡是她曝曬棗乾的地方。在日光下沐浴的紅棗表皮變得皺皺的,空間中充斥著紅棗的香氣,有一種被太陽曬過的暖暖的味道。記者隨手拿起曝曬不同天數的棗乾來品嚐,真切感受到時間的作工,曬一天與曬十天的風味完全不同。「用機器烘很快,但那不是我要的」,她說,充滿生命力的紅棗要用自然的方式來對待。
陳淑慧也提到,種植紅棗已經十幾年,年歲愈大、體力愈差,草生栽培也是一種「偷懶」的作法。(陳興宗在旁「糾正」,是讓農友比較輕鬆的作法。)放草自由,反而養出果園的韌性,她以紅棗實績證明一切。

被這篇一提,才突然覺得,比較沒人類選育過的水果,通常也比改良過的較小顆,是不是也可能比較不會裂果之類的,可能是人類的改良,反而變成更不適應氣候年變化的性狀。 (雖然說如果只裂果,應該也不見得會影響種子發育,對植物來說,可能也不太影響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