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青農林吉宏返鄉種茶,透過不間斷的調整土壤以及草生栽培,成功讓茶園在高溫乾旱之下仍保持豐收(攝影/林怡均)

留草抗旱》土壤戳洞洞+草生栽培,竟讓茶葉產量變五倍!茶農林吉宏現身說法

編按:極端氣候讓農民猝不及防,有時乾旱、有時淹水,到底要怎麼作田間管理?「留草」可以解決!留草可以改變土壤結構,讓土壤如同海綿一樣吸收多餘的水,又在作物需水時釋出。本文為「抗旱」篇,「抗澇」篇請入連結

今年高溫乾旱,許多茶園春茶乾枯、一摸就碎,這片茶園的產量居然不減反增!

六年前返家的林吉宏,從零開始學習種茶,因緣際會下認識土壤專家陳興宗,了解到照顧土壤為務農之本,因此拋棄過往父親的除草作法,改成草生栽培,將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並搭配葉面肥,以少量多餐的方式,為茶樹供應充足的營養。

茶樹出現病害、菌害,林吉宏也不急著用農藥防治,反而以工具穿刺土壤,檢查狀況再做改善,例如在患病的茶樹周邊土壤戳洞洞,讓茶樹根系能夠透氣、舒展。從土調整的治根方式,讓肥量用量直接減半,農藥用量也下降,也讓茶園順利度過近兩年的極端乾旱氣候,同一片茶園的產量竟然變原本的五倍!

近年來極端氣候愈發頻繁,連年乾旱下,林吉宏透過顧土使茶葉生長茁壯(攝影/林怡均)

返家接茶園,農藥行指導、種出來的茶不漂亮

沿著阿里山公路行駛,道路兩旁是一家又一家的茶莊以及茶園,此處便是阿里山茶區,林吉宏的茶園也在座落在此。今年是林吉宏回鄉第六年,40 歲的他,從小跟著父親種茶、製茶,他曾下定決心「絕對不要做茶」。他回憶,茶產業是勞力密集的工作,國高中的假日都要幫忙除草、施肥、採茶、熬夜製茶,一整夜的操勞後,常常連站都站不穩,「真的做到會怕」。

林吉宏長大後學習企業管理,並離鄉工作,但上班早出晚歸,回家只能看到孩子的睡臉,加上六年前發現父親身體欠佳,因此他決定返鄉分攤農務,「務農的時間比較彈性,可以有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林吉宏決定返鄉時,身邊的人並不看好、認為上班族絕對無法適應田間工作,甚至有人斷言他撐不過一年。

林吉宏的父親是斜槓農民,同時種有柑橘和茶。林吉宏先接管茶園,因為茶園位在海拔 1300 公尺的山坡地,且有一定坡度,種植較耗費體力。新手期的他,種茶是跟著「農藥行」指導,林吉宏直言,不少農民遇到問題就找農藥行,農藥行會不斷推薦資材,「A農藥沒用就換B,B 沒用再換C」,他花錢卻看不到效果,「那時候茶園實在不漂亮,我想要改變」。

林吉宏返鄉種茶,一開始在農藥行指導下,種出來的茶並不滿意(攝影/林怡均)

土壤課啟發,針對茶樹的土壤物理條件健檢

有心想改變栽培模式,林吉宏上網搜尋相關資訊,網頁跳出陳興宗的土壤課程資訊,他報名參加,每星期上土壤課之後,開始認識氮磷鉀鈣、土壤團粒結構等,對肥料、土壤以及農作物稍稍有了概念,也意識到「很多病蟲害、菌害不見得要使用資材防治,透過土壤改善就能解決」。

不少茶園有用肥過量的問題,陳興宗解釋,國內多數農作都氮肥過量,茶也不例外,喝茶時感受到的鮮活滋味來自茶胺酸,茶胺酸則是植物從土壤吸收氮素而來,但「並不是一直下氮肥就好」。

氮素從土壤進入植物體有幾個步驟,以常見的豆粕為例,施灑到土壤,會先被昆蟲等節肢動物切碎,接著被微生物分解,豆粕所含氮素會轉為銨態氮,植物吸收後將銨態氮再轉為氨基酸。陳興宗說明,整個運作流程流暢的關鍵在於土壤、水分和植物體,「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以近兩年的高溫乾旱來看,茶樹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植物體內的細胞溫度升高,也無法有效使用肥料,但如果土壤結構不佳,給水也不見得有用,給太多甚至會淹死作物。

保養土壤的關鍵並不是依賴特定資材,而是要針對土壤狀態適時調整。茶園適合偏酸性、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但許多茶園都無法符合這些標準,農民仍能把茶樹種得非常好,陳興宗認為,這意味著只要植物根系沒有受傷,能夠讓植物好好生長的土壤就是好的土壤。

另外,用肥的前提是管理土壤和水分,他教導林吉宏檢查土壤物理性質的方法,用工具抽出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接著把 2mm 以上的大顆粒移除,然後以手試著把土壤揉成一顆球,再用手指捏土球,倘若手上沾了大量泥漿,這意味著水分含量過多,如果一捏就碎,則代表土壤可能略缺水。

陳興宗教導林吉宏如何簡易判斷土壤物理性質(攝影/林怡均)
林吉宏透過草生栽培調整茶園的土壤(攝影/林怡均)

茶樹生病可透過土壤改善,留草減少蟲害

參加土壤課後,林吉宏改變原本的茶園管理方式,第一步是搭配簡易的土壤檢測工具,減少用肥用藥。林吉宏巡田時,會仔細注意每株茶樹的狀態,不時針對土壤做穿刺,確認土壤的物理狀態。倘若出現零星幾株茶樹出現病害,他會以工具抽取根部附近的土壤,觀察土壤結構是否出現狀況。

他曾發現茶樹得了赤葉枯病,取出根部土壤後拍照和陳興宗討論,推測可能是土壤太緊實、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根部舒展,茶樹才會變得不健康、染病,他便用工具在患病的茶樹根部周圍土壤戳洞,讓土壤更透氣,後續茶樹竟自行康復了。

林吉宏聽從陳興宗的叮囑,下肥方式從一次大量施肥改為少量多餐,降低無效用肥的風險,並輔以有機質肥料,「正確使用有機質肥料可以讓茶變得好喝」。施肥方式也有調整,過去都是地面施肥,他開始嘗試施用葉面肥,讓茶樹的葉子也可以吸收到肥料、加快肥料利用的效率。

最後一步是留草。林吉宏表示,土壤班某位同學以草生栽培種植檸檬,讓土壤可以保濕,因此他也決定嘗試,而留草之後,土壤的保水性變好,且蟲害竟也降低了。林吉宏分析,人們所喝的茶,是取自茶樹枝條末梢長出的幼嫩芽葉,芽葉本身味道是苦澀的,「蟲沒有食物才會來吃茶葉」,過去除草除得很乾淨,反而助長了蟲害,留草提供了其他食物來源,蟲也會減少危害茶葉。

土壤改良後,林吉宏的茶葉節間也拉長,整體產量提升、茶工更好採(照片提供/林吉宏)
鄰近的慣行茶園,茶葉節間較短(照片提供/林吉宏)
透過留草、改良土壤,可以減少病蟲危害茶園(攝影/林怡均)

茶葉品質提升,採茶製茶都容易,客人也愛

雖然留草,但林吉宏仍會在雜草長到一定高度時割除,這是考量到採茶時方便工人行走,割下來的草留在田間為茶樹補肥, 茶樹根部附近的雜草也會手動拔除。剛開始留草時,父親非常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他的做法,不過林吉宏估算,改變栽培模式後,茶園的用肥量已經減少一半,用藥也降低,「今年的產量居然增加了」。

相較於許多茶園因乾旱歉收,嚴重者甚至乾枯碎裂,林吉宏的茶園一片翠綠、土壤濕潤,葉面帶有光澤。他目前承租的茶園約七分地,六年前春茶的產量只有 300 斤,去年採收的春茶有 1400 斤,今年則有 1500 斤。不僅產量增加,茶葉的品質也提升,林吉宏的茶葉枝條長得繁茂、對採茶工來說好採,因為不必特別費心找茶葉,也不用彎腰。

不只採茶工稱讚林吉宏的茶園,與他配合的製茶廠也認可他的茶葉品質。源利製茶廠廠長王廷瑋表示,茶葉最終成品的好壞,六成由天氣決定,其他四成則在於茶葉品質,林吉宏的茶葉對製茶師傅來說好做,因為葉片大、枝條強壯,翻堆、揉捻過程鮮少看到碎葉,每一批茶葉的品質不僅好且非常平均,製作上不會發生意外。

林吉宏的茶溫潤順口又有多層次風味,入喉之後會回甘,深獲得顧客青睞。林吉宏選擇自產自銷,除了承接父親的老客人,同時也開發新客戶,他透過前一份工作建立的人脈,一一詢問、找客戶,客人試喝後也不斷回頭購買。

林吉宏的經營成果也獲得父親的認可,問及未來有什麼計畫或目標,他笑著說:「要繼續把土壤照顧好,如果可以的話,也希望把顧土的策略複製到爸爸的橘子園。」

林吉宏的茶葉品質也獲得製茶廠的肯定(攝影/林怡均)
林吉宏的茶溫潤、風味具有層次,喝了會回甘。(攝影/林怡均)

延伸閱讀:

留草抗澇》放草自由,紅棗更香甜 juicy,不怕裂果!果農陳淑慧現身說法

野草除不盡,來試試「壓草」!農民實測:省水減肥、護土顧荷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