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細條紋相間的斑節蝦,在鐵板上滋滋作響,多少人因這 Q 彈鮮甜的蝦肉而垂涎。斑節蝦作為高級海鮮食材,深受市場歡迎,但其養殖門檻甚高,尤其在 1990 年代初遭疾病打擊後,台灣的斑節蝦養殖便一蹶不振,僅宜蘭有部分養殖戶放養,國內仍多仰賴進口或野生捕撈,量少而價高。
位在台南學甲的一夫水產,歷時一年嘗試,成功在室內養殖斑節蝦成功,且通過產銷履歷申請,目前是國內唯一紀錄。學者指出,「室內養殖技術的出現,確實有機會成為台灣養殖斑節蝦的新契機」。一夫水產雖然還未大面積放養,卻為國產斑節蝦重回國人餐桌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全台唯一室內循環水系統 養出產銷履歷斑節蝦
「每天看著養殖池,一直在想牠怎麼都沒長大」,一夫水產負責人徐嘉隆一邊看著正在收成中的養殖池,一面述說養殖斑節蝦的心路歷程。他於去(2022)年 8 月及 11 月放蝦苗,過了整整半年卻仍未見蝦子體型有明顯成長。相較於白蝦幾乎一季就能達到販售尺寸並收成,斑節蝦會不會血本無歸?這種焦慮直到開始收成時刻才真正能放下。
「其實就是想自我挑戰」,徐嘉隆講起當初投入養殖斑節蝦的壯志,同時,有同業飼養較少見的沙蝦並成功申請產銷履歷,也激起他的雄心。其實早年還是「養殖小白」時,他就直接挑戰石斑、草蝦等具一定技術門檻的物種飼養,養殖斑節蝦頗符合他大膽、自我要求的個性。
雖說日本的斑節蝦養殖技術已十分成熟,但斑節蝦對養殖環境的要求較高,且生長期又幾乎是白蝦、草蝦的三到四倍,投入成本與時間皆相當高。因此即便售價漂亮,願意進場養殖的業者仍非常少,養殖技術的傳承也面臨世代斷層,徐嘉隆只能靠四處打聽與自行摸索。
廖一久以「斑節蝦」養殖技術,締造台灣草蝦王國之名
斑節蝦是「日本對蝦」的俗名,屬溫帶性蝦類。台灣多靠野生捕撈,僅宜蘭有少量養殖,徐嘉隆更是台灣罕見位於西半部、同時又以室內設施養蝦的養殖戶,更別提還申請產銷履歷。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前主任葉信利說明,台灣的斑節蝦人工養殖技術源自 1960 年代日本水產養殖巨擘藤永元作,並由其學生、台灣草蝦之父廖一久引進,在當時台灣水產試驗所台南支所(即今日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試養成功。
廖一久雖被稱為台灣草蝦之父,但他在東京大學研究的卻是斑節蝦。 1968 年,他帶著斑節蝦養殖技術回國,最後卻選擇草蝦作為養殖技術研發的標的,「當時覺得直接將日本養殖斑節蝦的技術複製過來,沒什麼意思,應該要選適合台灣的種類」。
廖一久善用所學,將斑節蝦養殖技術延伸至草蝦,成功締造全球首例草蝦人工繁殖紀錄,更於 1980 年代末期替台灣建立起草蝦王國的美名。與此同時,斑節蝦養殖技術也持續為民間所傳承。
斑節蝦養殖條件高 室內養殖可能更有未來性
葉信利曾於 1980 年代參與水試所試養斑節蝦實驗,他笑稱斑節蝦之所以另有「雷公蝦」的俗稱,正是因為雷雨季節,大雨驟降會稀釋養殖池鹽度,就會導致斑節蝦大量死亡。
「斑節蝦不是不能養,只是環境條件與各項成本都相對白蝦、草蝦更高,自然比較少人投入。」台灣氣候炎熱又易有間歇性強降雨,室外土堤養殖池必須先解決水溫偏高與池水鹽度劇烈變化的氣候因素,才能降低斑節蝦生長趨緩與死亡的風險。葉信利強調,「室內養殖技術的出現,確實有機會成為台灣養殖斑節蝦的新契機」。
為了改善傳統土池會遇到的問題,也推進養殖業朝科技化管理的方向前進,一夫水產原本就採用室內養殖池養蝦,斑節蝦自然也養在室內池。只是室內雖能避開傳統室外土池需直接面對氣候的問題,但徐嘉隆表示,斑節蝦具有底棲與潛沙的生物習性,經常貼著池底移動,不若白蝦會隨著水流在池內水體上下移動,因此斑節蝦需要的生活空間遠比白蝦更多,放養密度也比白蝦來得低。此外,斑節蝦在室內養殖池會因為潛沙習性而不斷撞擊池底,造成折損,需另外鋪上厚厚的泥沙以符合牠們的習性。
「斑節蝦真的非常兇殘,每週多少都會發現十多尾屍首異位或殘肢不全的蝦屍」,徐嘉隆補充道,斑節蝦相互殘食的狀況遠比白蝦或草蝦嚴重,因為養殖量還難以支撐專用飼料或養殖技術的開發,台灣目前也沒人開發斑節蝦專用的人工配合飼料,對於需要高蛋白質含量的斑節蝦來說,他還在尋找適合的方法。
30 年前蝦病蔓延重創斑節蝦產業 今日仍是危機四伏
然而斑節蝦再凶猛也還是會被疾病打倒,葉信利指出,草蝦產值在 1987 年達到高峰,佔當時全球養殖蝦的五分之一,隔年卻也迎來生產寒冬,因疾病導致大量死亡而產量驟降;而斑節蝦當時因為價格很好,也「尚未」受蝦病影響,一股作氣超越草蝦,一躍成為台灣蝦類養殖數量之冠。但好景不常,斑節蝦也隨即遭遇疾病打擊,養殖產量從 1991 年達 11,460 公噸,在 30 年之後卻只剩下年產 30 公噸。
葉信利強調,面對蝦類疾病,養殖戶如何建立嚴謹的生物安全防治與管理,防堵白點症等病毒性疾病與其他細菌性、黴菌性等蝦病,仍是台灣蝦類養殖的關鍵影響,也是未來欲投入斑節蝦養殖者必須思考的重要要件之一。
台灣蝦產業要再起,台灣草蝦之父:養殖管理是關鍵
台灣養蝦產業就猶如廖一久親手帶大的孩子,蝦產業的盛與衰,更牽動著他對水產養殖的深厚情感。他聽聞有青年漁民投入養殖斑節蝦,在開心之餘,更關心養殖方式與現場狀況,「養蝦,管理非常重要」,廖一久指出,以養殖作為蝦類生產與供應已是全球趨勢,而台灣的氣候與環境條件也非常適合發展養蝦,但他強調,「今後養蝦必須做出很大的改變」。
1968 年他從日本返國,當時水產養殖幾乎是處於「有水就有魚,有魚就有蝦」的美好景況,但時隔 20 年卻遭遇白斑病等各類蝦病的侵襲,整體蝦產業每況愈下,甚至瀕臨崩潰邊緣,這正是養殖密度過高、生物防治和相關養殖管理未嚴格落實的結果。因此優化養殖管理與降低飼養密度,正是台灣蝦產業要重新振作的關鍵。
對於台灣蝦產業的未來發展,廖一久有著期待也略帶擔憂。他表示,台灣蝦產業歷經過去 20 年的重挫,不論是斑節蝦或草蝦,許多後起投入養蝦的新秀都朝向科技化的設施養殖,強化蝦產業在飼料、水質與生物防治上的方向,政府單位也積極建立養殖管理制度配合產業需求。在諸多人的共同努力下,蝦產業正在逐漸復興,但漁民一定要牢記過去的慘痛經驗,千萬不能再一窩蜂的投入生產。他期待自己的諄諄之言能讓台灣蝦產業的復興之路更為順遂。
越級打怪只是起點,呼朋引伴共同投入斑節蝦養殖
對於這次嘗試的結果,徐嘉隆坦言,「自己有點像是在越級打怪」。因為斑節蝦對水質、水溫的要求都比白蝦、草蝦高,而且放養密度極低,池底還得舖沙以符合牠們底棲潛沙的特性,再加上沒有專門的飼料,可以說沒有一個環節是容易的,他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
徐嘉隆兩次共放苗約 18000 尾,收成一百多公斤。相較一夫水產在白蝦與草蝦育成率達九成以上的水準而言,落差甚大;他也發現斑節蝦的生產成本和飼養時間比白蝦高出八倍。然而作為全台唯一具產銷履歷的斑節蝦,收成消息公布後不久,多數斑節蝦已有人預訂,並以高出同規格白蝦約六倍的價格售出。
徐嘉隆強調,他雖然申請到產銷履歷,且幸運地未遭病害,但這只是養殖斑節蝦的起點,他知道距離量產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他期望可以在養殖斑節蝦的路上呼朋引伴,未來也會再擴大與精進自家養殖設施與技術,希望重振台灣斑節蝦產業。
同場加映:如何區別斑節蝦、白蝦、草蝦?
消費市場常見的「大明蝦」是否就是「斑節蝦」?一般來說要長到 10 尾斤(10 尾蝦 1 台斤)左右的斑節蝦才能稱為明蝦,徐嘉隆說明,目前市面上的國產明蝦多來自澎湖野生捕撈,養殖斑節蝦幾乎無法達到明蝦的標準。
葉信利補充,對學界而言,明蝦其實專指「中國對蝦」,與俗稱斑節蝦的日本囊對蝦是同科不同種生物。然而對民眾來說,體型夠大、身上有條紋,不論白蝦、草蝦或斑節蝦都常被誤稱為「明蝦」,但真正在餐飲業中,明蝦主要還是指斑節蝦。
然而葉信利指出,消費者將不同的蝦通稱為明蝦,問題並不大,反而是不同蝦種的價格落差甚大。若有業者以白蝦或草蝦混充為斑節蝦,消費者又無從分辨,可能會有買貴且名不符實的狀況出現。
蝦類的市場售價變因很多,徐嘉隆表示,就白蝦、草蝦與斑節蝦三者的養殖成本所反映出的售價,以白蝦為基準,草蝦售價約略是白蝦的一倍,而斑節蝦售價則是白蝦的六到八倍。
葉信利則進一步說明,「斑節蝦跟草蝦都有條紋,但白蝦沒有;斑節蝦體色為透明色,與白蝦較為接近,草蝦體色較深」,依照體色與條紋,消費者即可辨別出自己吃到的究竟是不是明蝦,也能以此為自己的權益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