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旗回鄉從農 25年,是推動花蓮有機稻米、雜糧、文旦的重要功臣之一。(攝影/孫維揚)

人生最精華 25 年給了農業,曾國旗從「被看衰」到成為「小農靠山」,打下花東有機農業根基

烈陽照在曾國旗黝黑的皮膚上,是從農 25 年累積的歲月刻痕,也換來務農的收穫與榮耀。25 年前,他是一個對務農毫無興趣的年輕建築人,因為父親一場意外只好返鄉接下農事。歷經外界質疑、資金困窘的考驗,曾國旗不但榮獲十大神農獎,還包辦三大產銷班、合作社運作,契作面積更由 2 公頃擴展到 133 公頃,包括稻米、雜糧到柚子等,成為許多小農的靠山。

曾國旗說,早期他是不想被人「看衰」所以才咬牙硬拚,現在則是背負東部有機小農的期待,持續向前奮戰,他如實履行返鄉時的自我承諾:不再離開、也不能再離開農業。

曾國旗回鄉從農 25年,是推動花蓮有機稻米、雜糧、文旦的重要功臣之一。(攝影/孫維揚)

排斥務農而離鄉 因父親意外承接農事

曾國旗從農超過 25 年,他卻說不出口「我喜歡農業」。出生在玉里東豐的農家,他從小要幫家裡種稻或雜糧、採收文旦,還要收割牧草餵牛、去山上撿木材。別人的假日能好好睡覺或出門玩耍,他則是一整天都被農事佔滿,他坦言「當時是排斥農業的」,想盡快逃脫務農的枷鎖。

考取花蓮高工建築科後,曾國旗如願離開家鄉,出社會也留在北部從事建築業。他回憶,父親依序成立文旦產銷班與有機米產銷班,家中在他退伍時就詢問他返鄉從農的意願,但當時他在建築業薪水穩定,認為「務農沒什麼錢」而拒絕,不想農業干擾自己的人生藍圖。

然而曾國旗父親受農糧署(當時為「農林廳」)請託,成立有機肥料合作社,卻在 1998 年建置廠房時不慎被土石流活埋,雖然幸運救回性命,卻因全身骨折,需要長期休養,家中農事急須有人接班。曾國旗接獲消息後,陷入兩週的內心交戰:繼續拒絕務農,還是返鄉承接農事?

未能從旁協助父親的愧疚感,加上家族將被有機肥料場建置花費壓垮的現實面,曾國旗最終決定放棄原本生涯規劃,返鄉接下父親的產銷班事業。那時,他告訴自己:不再離開、也不能再離開農業。

無務農經驗 被農民看衰 還貸後又建立品牌

有機農業在 1990 年代的台灣才剛起步,前途一片茫然,曾父發生意外時,有機米產銷班才營運兩年,有機肥料場房尚未建成,「連根都還沒札穩」。曾國旗接手時,不知生產模式,更找不到銷售通路,只能邊做邊學,請教家族前輩、產銷班成員,學習農耕方式,並與妻子不停拜訪農產品與肥料通路,設法開拓銷售管道。

然而由一位沒有務農經驗的年輕人帶領產銷班,班員深怕產銷班倒閉,紛紛退出、要求取回資本,產銷班營運更為艱難。留下的農友也質疑曾國旗的能耐,私下打賭他「兩個月就做不下去」。面對資金壓力,銀行不肯借貸,曾國旗只能四處向親戚週轉,借款總額曾多達千萬,一步步努力、穩定產銷班銷售,紓解家中債務。

經營四、五年以後,曾國旗好不容易解決家中債務,又於 2004 年申請貸款,逐步擴建有機米、有機肥料與文旦產銷班的廠房。他表示,若產銷班的設備仰賴其它代工廠,產品可能被污染,不利長久經營。他寧可跳入新的「貸款坑洞」,也要產銷班能自產自銷。

後來曾國旗成立「東豐拾穗」,讓產銷班能透過品牌行銷農產品。他解釋,他過往排斥農業,就是看到農民無力行銷,收入常受盤商打壓,「我要破除不喜歡的產銷模式」,努力讓產銷班企業化經營。至於品牌名有「拾穗」二字,則是他想呈現農業的價值:珍惜耕耘的土地、珍惜田間的一切。讓大家透過品牌名稱,記得辛勤的務農者。

曾國旗接下有機米產銷班,契作面積不斷擴大,並成為花蓮有機稻米的指標。(攝影/孫維揚)

親自測試水旱輪作 橫跨中橫學習製肥

品牌建立後,曾國旗除了設法擴大契作面積,也思索提升農民收益的方式。他曾因為某塊契作田區水源不穩,不適合全年種植水稻,而嘗試水旱輪作,「那時都是自己試驗」。他先嘗試在冬季種植小麥,後來測試大豆輪作,現在還有蕎麥與黑豆讓農民選擇。

曾國旗認為,水旱輪作讓農民增加不同作物收入,減少有機耕作的風險。他也發現,病蟲害因水旱輪作而減少,田間養分則可積累,幫助農民節省資材花費。但他坦言,初期許多農民害怕失敗,不敢嘗試輪作,他自己耕作後呈現收成成果,才消弭農民的疑慮,讓他們跟進。

花蓮、台東有許多禽畜糞便、米糠等農業廢棄物,可作為有機肥的原料。但品質穩定的肥料,醱酵製程都要依每批農業廢棄物的濕度、養分比例來調整。為此曾國旗曾凌晨 4 點起床,開車橫跨中橫公路,或前一天搭深夜火車到中興大學土壤調查中心上課。他不畏長途奔波,學習精準化製作肥料,是想「物盡其用」,讓台灣東半部的農業廢棄物妥善回歸農田再利用。

曾國旗用有機稻米的稻殼製成有機肥,減少農業廢棄物,並增加有機稻作的利潤。(攝影/孫維揚)

研發加工品 消除格外品 保障農民收益

曾國旗也很積極研究農產品加工,讓東豐拾穗有豐富的農產加工品。像文旦就開發柚皮糖、文旦牛軋糖與文旦啤酒;穀物則有玄米茶、黑豆茶等。尤其文旦因「中秋魔咒」,經常面臨滯銷命運,價格也被盤商壓抑。曾國旗改變策略,採取明確分級,優質果走鮮食、格外品走加工,鮮食內銷市場供不應求,也因此不受中國禁運打擊。

不過開發加工品也不是一帆風順,其中不乏有加工品推出後,市場卻不買單,像他最早開發文旦果醬,就無法與進口柚子醬競爭。所幸後來他與宏捷食品合作,成功推出柚皮糖,並擴展烘焙業的銷售通路,讓文旦加工品銷量逐漸穩定。

曾國旗認為,農產加工品幫助文旦農減少格外品流入鮮果市場,收益就隨之提升,他現在仍不斷思考各種農產品加工。他並強調,台灣有機產品自給率並不高,市場還在等待開拓,有機農民可多嘗試發展加工食品,「大家一起做,讓消費者願意使用台灣有機農產品」。

東豐拾穗開發出各種文旦加工食品,讓格外品也被充分利用。(攝影/孫維揚)

擴展契作面積 陪伴小農自創品牌自銷

從曾國旗接手產銷班後,契作面積從原本的 2 公頃成長至 133 公頃,不僅在花蓮玉里,也包含台東長濱、關山等地區。他表示,許多花東有機小農難以自行銷售,所以他與這些小農契作,指導他們耕作技術,讓小農們有機耕作產量提高,也不必擔心收益。

不少與曾國旗契作的農民也會自創品牌販售農產品。但他表示,農民「自產自銷」,穩固收益,正是他的初衷,他都盡量支持農民發展自有品牌。他也協助代工有機米的真空包裝,因此在他的有機包裝廠,可以看到員工包裝不同規格、樣式的有機米跟雜糧。

契作農民與東豐拾穗的行政人員中都有年輕面孔。曾國旗說明,青農較願意嘗試有機、友善農業,但也經常在初期務農時碰壁,他想擔任「陪伴」的角色,減少返鄉青農受挫。他並補充,新血加入也常常讓他在營運上有新穎的想法,「才能不斷進步」。

有機的志業未止 用行動流露對農業的愛

曾國旗為花東地區有機農作產銷付出,獲得不少殊榮,像是在 2017 年榮獲「十大神農」獎。然而他認為自己仍有未竟之路,「有機農業不能停下」。台灣有機農業不論在政策、技術、市場擴展等方面,都有進步空間。他想落實有機產品地產地銷,並增加附加價值,才能吸引更多後輩投入。

話鋒一轉,曾國旗感謝返鄉務農後,家人、產銷班與東豐拾穗成員、還有推廣有機農業的同好,支撐他奮鬥至今。早期他是不想被人「看衰」,現在則回饋支持東豐拾穗的成員,他如實履行返鄉時的自我承諾:不再離開、也不能再離開農業。

東豐拾穗副總經理、曾國旗的妻子王𤦌蕾說,「他有『硬頸』的精神」,縱使過程艱辛,但他認定務農、推廣有機農業是「對的事情」,付出畢生心力,也曾不妥協,讓王𤦌蕾全然信任他,與他共同打拼。她也笑說,曾國旗嘴上不講「喜歡農業」,但認真下田、為農業留下汗水的模樣,就是他對農業的真情流露。

曾國旗(前左一)帶領在地青年經營東豐拾穗,繼續為花蓮有機農業付出。(攝影/孫維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