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更要高飛!中國棄單打不倒,年輕小夫妻創「好時果子」,走出鳳梨釋迦新路

謝謹鴻與林沛縈這對認真務農的小夫妻,每天迎接太平洋升起的第一道曙光,在看得到大海的果園揮汗耕耘。他們用無毒栽種的鳳梨和鳳梨釋迦興家立業,創建「好時果子」品牌,也成立合作社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打拚。

兩人都來自農家,也都有園藝專業背景,因為相互扶持、彼此壯膽,夫妻倆共拿過五次鳳梨釋迦評鑑冠軍,中國禁運鳳梨釋迦後,他們反而逆風建立大型集貨場,在沒有中國訂單的前提下擴大事業版圖,讓自己在農業中安身立命,讓人生有如釋迦一樣甜。

(左)謝謹鴻與(右)林沛縈成立「好時果子」,要用台灣優質水果打出一片天。(攝影/楊語芸)

各自生在農家,研究所相遇,求學業卻求得了姻緣

林沛縈出生在台南蘭花農家,其他人的童年都在玩樂,她的假期卻要陪父親逛「別人家的花園」,導致她對務農沒有太「美好」的印象。

大學時本來想唸化學系,她卻被分發到嘉義大學園藝系。其他同學多懷抱對農業、植物的熱情而入學,相對來說,她覺得園藝系頗為無趣。直到大三、大四,她找到比較有興趣的科目,學涯才如倒吃甘蔗一樣漸入佳境。

「我專攻組織培養,這種研究工作不必曬太陽」,林沛縈笑著說,她後來唸書唸出興趣與成就,研究所還是台大園藝所備取,後來留在嘉義大學唸碩士,也才有機會與謝謹鴻相識。

謝謹鴻是台東果農第三代,爺爺種高接梨時,他就經常跟著下田去。氣候因素導致高接梨產量下降,後來爸爸改種鳳梨釋迦與金鑽鳳梨,謝謹鴻也必須幫忙,農事幾乎占據童年的寒暑假,「作農作到怕」。

不過人生就是這樣,「你愈是不想做的,就愈是會來找」,謝謹鴻考上宜蘭大學園藝系,後來又到嘉義大學園藝所唸碩士,與林沛縈成為同班同學。

然而兩人同班卻不同組,林沛縈主攻花卉組織培養,謝謹鴻則研究果樹採後處理,修課沒有太多交集,但因為兩人都是用功型的學生,謝謹鴻的畢業論文遇到瓶頸時,找林沛縈討論。她建議「去拜拜」,兩人從嘉義蘭潭騎車到北港拜拜,原本是求學業順利,卻意外求得了美好姻緣。

眾多選擇中決定回台東務農,「在自己的土地上打拚最實在」

「問神」之路讓林沛縈和謝謹鴻愈走愈近,他的論文也順利完成、準時畢業。就在謝謹鴻即將前往史瓦濟蘭(現更名為「史瓦帝尼」)服外交替代役時,他非常勇敢地向她告白。「我覺得她不是那種(會兵變的)人;我也認為自己值得她等待」,既然是註定好的姻緣,就不怕一時雁影分飛。

林沛縈提到,她跟謝謹鴻的個性完全不同,卻互補得很完美,她很衝、他很穩;她外向、他安靜,最重要的是,他對她極為體貼,兩人又都對農業有一定的熱忱,「覺得這個人是可以一起走下去的」。

謝謹鴻退伍後,林沛縈有機會到美國從事蘭花相關工作,當時兩人有好幾個選擇:一起去美國、一起回台東或是一起在台灣西部找工作,最後他們決定回台東種鳳梨釋迦,在自己的土地上打拚最實在。

務農有苦有樂,台南女兒樂當台東媳婦

雖然有園藝碩士的背景,不過一個作物就是一個世界,年輕夫妻下田去,遇到不少挑戰。林沛縈提到,剪枝、授粉看似簡單,其實都是學問,如何讓水果的質、量都提升,還要降低成本,她幾乎是從頭跟著公公學習。

台東的日頭極毒,「是會曬傷的那種」,除了手腳都要包覆外,還得戴三層面罩、兩個帽子再加太陽眼鏡,才能在果園工作。密不透風的裝扮雖然可以防曬,卻害她長了濕疹。

不過務農讓她接近大自然,各種生命也給林沛縈溫暖的慰藉。因為果園採草生無毒栽培,自然成為許多動物的棲地,她曾在剪枝時發現樹上的鳥巢,嗷嗷待哺的雛鳥讓她心都融化了;也曾在果園裡與貓頭鷹四眼相對,感受到生命悸動的美好。

然而林沛縈也坦言,她隻身一人嫁到台東,過得又是早起早睡的生活,一度覺得孤單、沒有朋友,但隨著紮根漸深,她有了喜歡的店家、熟悉的同事,加上雙胞胎女兒長大,孩子朋友的家長變成她的新朋友,如今她可以肯定地說「台東就是我的家」。

林沛縈於務農中感受到生命悸動的美好(攝影/楊語芸)

延續父親的友善栽培之路 顧好土壤就是降低成本

謝謹鴻則覺得自己很幸運,許多二代、三代返鄉都會在耕種方式上與父執輩產生衝突,但謝爸爸本來就採友善栽培,除了不施除草劑外,對於病蟲害的用藥處理也非常謹慎,他種的鳳梨釋迦又大又漂亮,一向都是其他農友學習的對象,對謹鴻更是全力支持。

當初種植高接梨時架設的棚架,如今成為支撐鳳梨釋迦的力量,同時利用較寬的株距讓園區通風、果樹不易生病、日照也比較充足。延續父親的習慣,謝謹鴻每年都會將土壤樣本送至台東農改場檢驗,掌握土壤狀況,他深知有好土才有好果的道理,而且土壤顧好了就不必下太多肥料,其實也是節省成本的方法。

2016 年,年僅 28 歲的謝謹鴻獲得百大青農的殊榮。從小就在果園長大,謝謹鴻明顯感受到「務農愈來愈困難」,除了氣候詭譎以及暖化帶來的病蟲害外,消費市場也需要用心經營,「不像以前交給行口就好」。

還好有林沛縈的扶持,夫妻倆成立「好時果子」品牌超前布署,後來鳳梨釋迦被中國禁運,他們受到的衝擊雖然很大,但至少比禁運後才重新找出路的果農幸運很多。

榮獲百大青農殊榮的謝謹鴻是鳳梨釋迦的種植高手(攝影/楊語芸)

成立「好時果子」品牌、合作社進軍電商通路

林沛縈提到,她在認識謝謹鴻之前完全沒聽過鳳梨釋迦這種水果,「是被中國禁運後,台灣人才比較認識它」,早年謝爸爸的果園也是全力拚外銷中國的訂單。不過她成為果農婦後卻深深不能理解,「這麼好的水果為什麼國人都不知道?」這激發她想成立品牌、自己販售的動機。

不過當時中國訂單穩定又好賺,何必要作品牌呢?「宅配很麻煩」、「客訴電話怎麼應付」……關愛他們的長輩有許多擔憂。但林沛縈一步一腳印,她勤耕臉書、樂與讀者互動,將務農的種種苦樂都寫在臉書粉絲頁,換來許多認同的訂單。幾年下來,宅配直售從每個月一百箱慢慢成長到破千箱,粉絲數也近萬人。

林沛縈以生動方式介紹釋迦如何授粉(攝影/楊語芸)

合作社員工戴耳罩,體貼避免耳朵受損

「好時果子」品牌站穩腳步後,夫妻倆又成立「陽光職農生產合作社」,幫助周遭老、中、青三代果農種植無毒鳳梨釋迦與金鑽鳳梨,然後一起進軍電商通路。事實上,合作社已經連續兩年出貨到加拿大和杜拜。近年更與網紅配合,開發團購市場,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帶來亮眼的成績。

農民通常懂得種植、卻不懂得行銷,因此林沛縈特意到台大修習推廣課程,拓展自己的視野。曾經有半年時間,她天未亮就要趕第一班火車北上,台大的課程約下午四點結束,她又立刻搭飛機回台東,跟女兒們 kiss good night。

披星戴月雖然辛苦,但她因此遇到許多提攜的貴人,也擁有更先進的管理知能。例如,鳳梨釋迦採收後需要使用噪音極大的空氣噴槍清理,合作社員工都佩戴了耳罩,避免耳朵受損。記者看過不下廿、三十個類似的集貨場,這是唯一如此體貼員工的公司。

貼心讓員工戴耳罩,避免工作影響聽力(攝影/楊語芸)

產業危機中貸款擴建,要成功必須接受挑戰

貼心的集貸場在前年興建、去年完工,正是鳳梨釋迦遭中國禁運、前途不明朗的時候,謝謹鴻卻把返鄉後賺到的錢都投入,又貸款上千萬元,興建鋼骨結構的集貨場,不覺得太冒險了嗎?

「其實我們已經計畫很久了」,謝謹鴻提到,原本的集貨場在住家旁,空間小、工作與生活也沒能分開,再加上「好時果子」想要從事食農教育,種種因素疊加,讓他們不得不「撩下去」。

種植技術已經上軌道,通路才是務農成功與否的關鍵,「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謝謹鴻認為具規模的集貨場能說服通路合作,也能號召更多果農一起上路,未來雖然困難重重,但也充滿可能性。

夫婦合力,期待人生如釋迦一樣甜

台東農改場斑鳩分場分場長江淑雯表示,許多二代、三代返鄉務農,都會與長輩在栽培方式、行銷路線上起爭執,青農有很多想做的事,但沒有成本考量;老農想要守成,難免跟不上時代。

謝鴻謹夫妻最厲害的地方,是他們一邊吸收新知,同時也跟長輩溝通,還把志同道合的人集合起來,「當大家的橋樑」,然後築一條共同前進的道路,讓農業可以永續經營。

林沛縈補充,中國禁運時,她因為心慌曾經大哭一場;去 (2023) 年的海葵颱風吹走六成的鳳梨釋迦,她因為心疼又大哭了一場。她說出事了當然要先哭一下,但擦乾眼淚還是要勇敢走下去。

採訪結束前,記者把話題拉回他們對自己的期待,「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原以為她會說農企業大戶、果樹達人,但她僅低調表示,希望大家記得,台東有一對年輕夫妻在農業裡認真打拚,期待人生有如釋迦一樣甜。

夫妻倆共同打拚是一種幸福(攝影/楊語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