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高砂咖啡館」座落在以乾貨和中藥批發聞名的台北迪化街。

一杯要價 5 千元的咖啡!? 追求「小確幸」下孕育出的台灣咖啡文化

文.圖/一青妙

「提到台灣,就想到烏龍茶」已經過時了。現在的台灣儼然成為「Coffee Island(咖啡島)」,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街上時髦咖啡店林立,甚至還出現了一杯要價 2 萬日圓以上的高級咖啡店,也陸續有台灣人在世界咖啡師大賽中脫穎而出。

本文嘗試探討台灣人之所以對咖啡著迷的原因,以及台灣咖啡與日本的歷史淵源。

人聲鼎沸的台灣國際咖啡展

2023 年 11 月,筆者到訪在台北南港展覧館舉辦的「台灣國際咖啡展」,雖是平日,搭乘捷運、公車或計程車接踵而至的人潮湧入會場。這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咖啡展覽會,期間也將舉辦 WCE 三大世界賽,由來自全球的咖啡師及烘豆師一同角逐冠軍。會場內,瀰漫著濃郁的咖啡香和參加者的熱情。

「這是阿里山咖啡,歡迎試喝。」「只剩下 3 盒喔。」「要不要來個咖啡冰淇淋?」

充滿活力的聲音此起彼落,幾乎是水泄不通的狀態,覺得像是不小心闖入了夜市或菜市場。

在「台灣國際咖啡展」上,阿里山咖啡的攤位非常熱鬧。

2021 年,台灣人的咖啡消費量達 28.5 億杯

一手拿著試喝的小紙杯,在角落找個位子,品嚐不同的咖啡風味,是一種享受。也看到有不少參加者與來自海外的參展業者大聊咖啡的深奧學問,有的人則是買了兩手滿滿的咖啡豆。

這幅景象讓我看得目瞪口呆,腦中不禁浮出疑問──台灣人有那麼喜歡咖啡嗎?

咖啡展在 2023 年邁入第 23 屆。根據主辦的展昭國際企業表示,不管是參展業者或者是參加人數,歷年來呈現成長趨勢。會場裡,有一區集結了台灣產的咖啡,人氣產地分布在雲林古坑、嘉義阿里山、台東、屏東等地,以遠離台北的中南部居多。

在屏東攤位遇到的台灣人夫婦說:「雖然都是台灣產的,但是產地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台灣咖啡的實力越來越堅強。」試喝了幾種咖啡,有酸味重的,也有醇厚的,苦味強烈的,各有其特色。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調査,2021 年台灣人的咖啡消費量達 28.5 億杯,平均每人一年喝下約 122 杯咖啡。自 2018 年以來,台灣人的咖啡消費量毎年成長 1.6%,有四成國人每天喝一杯以上的咖啡。

提供台灣精品咖啡的攤位。

幾乎每條巷子都有了咖啡店

對於曾經在台灣度過少女時代的我而言,當時只在飯店大廳看過虹吸式咖啡。長大後再度到訪的台灣,則是大街小巷都是飲料店,茶飲可以依據個人喜好,加上水果、珍珠、愛玉、仙草等配料,因此每到台灣,都會固定來一杯客製化的飲料。有時也會到茶藝館,可自己挑選茶葉,放入小茶壺沖泡,用茶杯細細品嚐的「工夫茶」,茶的文化滲透整個社會。

然而,近年來的台灣,專賣咖啡的「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出現。

除了各大超商提供的現磨現煮咖啡,以在日本也為人熟悉的星巴克為首,路易沙咖啡(Louisa Coffee)、黑沃咖啡(HWC Roasters)、Cama café(Cama 現烘咖啡專門店)、85 度 C 等的咖啡連鎖店林立,個人經營的咖啡店也不在少數,可以說每條巷子裡幾乎都有一間小小的咖啡店。

僅容納幾個人的小店、完全採預約制的、開在傳統菜市場裡面的、日式老屋改建的等等,擁有獨特風格的咖啡店陸續登場,直到最近還誕生一杯咖啡要價 5000 元的興波咖啡「Simple Kaffa The Coffee One」。

興波咖啡「Simple Kaffa The Coffee One」的菜單之首是一杯 5000 元的手沖咖啡。

世界冠軍的味道

這間店是由拿下 2016 年世界咖啡師大賽 (WBC)冠軍的吳則霖所開設,以追尋「你想要的那一杯」為概念,提供最頂級的咖啡,坐落在改建自日治時代刑務所官舍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一隅。店的外觀是紅磚瓦的外牆加上屋頂舖瓦的木造平房;內部是活用舊有的梁柱及補強材,沒有天花板,充滿開放感的空間,設有桌位區和吧檯區。

落地窗的設計,加上微風輕拂著木簾,很有日式氛圍,讓人感到平靜。店裡採完全預約制,沒有吵雜喧鬧,我點了瓜地馬拉茵赫特莊園產的水洗摩卡。每組客人有專屬的咖啡師,一面介紹咖啡豆的特性,現場磨豆,精準地掌握手沖咖啡的時間跟溫度,多麼奢侈的一杯啊。

當日在興波咖啡「Simple Kaffa The Coffee One」選的咖啡豆是瓜地馬拉茵赫特莊園產的水洗摩卡。

在享受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的同時,一旁的女咖啡師說,這五年左右,喜歡喝咖啡的年輕人增加了不少,而她也希望有一天能夠自己開店。

她說,對年輕人而言,擁有自己的店,賣一杯講究的咖啡,在咖啡中度過人生是一種夢想。

筆者正在品嚐超高級咖啡。

日治時期展開的台灣咖啡種植

打開台灣的咖啡歷史,可知與日本有很深的淵源。

根據《台灣咖啡誌》(文可璽著;麥田出版)一書,在 1870 年代的文獻裡已經出現有關「咖啡」的敘述,大概是在這個時期,咖啡首度被傳入台灣的吧。進入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積極推動熱帶植物的種植,也重視咖啡,於現在的花蓮、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等地開始正式種植咖啡。

賴比瑞亞、羅布斯塔、阿拉比卡為咖啡三原種,其中尤以阿拉比卡種的生長狀況最佳,於是在總督府的獎勵下,來自日本的移民和台灣人也積極投入種植,生產量迅速增加,外銷日本,也成為上呈給明治天皇和大正天皇的獻禮。

二次大戰後,日本人引揚歸國、咖啡產量急遽減少,後來在接受美援期間,1960 年代產量迎來第二個高峰期。之後,伴隨巴西咖啡的崛起,國際價格下滑。台灣咖啡進入了冰河期。

引燃現在咖啡風潮的契機,是源於 1999 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台灣政府與地方單位合作,在受災嚴重的台灣中部,鼓勵農民種植咖啡,因此誕生了咖啡農園。原本就是咖啡產地的雲林古坑居民最早搭上這波風潮, 2003 年舉辦第一屆「台灣咖啡節」,打響古坑咖啡的名號,至今屹立不搖。

目前的主要產地基本上在日治時代都曾經是咖啡農園,或者在很多人的推動下讓原本荒廢的咖啡農園再度復活。對台灣人而言,來一杯台灣自產的咖啡,不是單純享受進口高級咖啡豆的表面風潮,而是「重返台灣昔日榮光」。

台灣本島幾乎全區都是「咖啡帶」

適合種植咖啡的土地是介在北緯 25 度到南緯 25 之間的範圍──通稱為咖啡帶(Coffee Belt)。台灣本島最北端剛好就在北緯度上下,幾乎全域都涵蓋在咖啡帶上。理論上,如果海拔高度、雨量、日照等條件配合的話,都可以種植咖啡。

然而,台灣雖然有 700 處以上的咖啡農園,但是面臨品質管理以及人手不足等問題,導致產量少,自給率不及 3 %。因為成本昂貴,所以僅有少數的店家經手販售,在台灣唯一專賣台灣產的獨特咖啡店「森高砂咖啡館」,就座落在以乾貨和中藥批發聞名的迪化街。

充滿古典氛圍的店內,整齊排列著來自台灣各地產區的咖啡豆,依產地區分的菜單上,不管是哪一種一杯大約 400 元,接近 2000 日幣,價格上並不便宜。但是,來客絡繹不絕,店員在吧檯忙著磨豆,然後用手沖壺倒入熱水,萃取出一杯又一杯的咖啡。

經女店員說明,才知道販售台灣產咖啡豆的最大優勢在於使用契約農園剛採收下來的生豆,可以提供新鮮的咖啡。

「沒有什麼東西可勝過新鮮咖啡豆的香氣和味道。」她眼神閃閃發亮地說。

我點的嘉義產地咖啡呈淡茶色,有股像花般的甜香氣撲鼻而來,口感清爽又滑順,感覺比進口咖啡豆還要好喝。期待有一天到哪裡都可以更平易地喝到台灣咖啡。

「森高砂咖啡館」使用台灣產的咖啡豆。

咖啡文化在台灣扎根

2007 年,台灣的咖啡風潮還沒像現在這般興盛,「RUFOUS COFFEE」就早一步在台北開店。從入口一旁的大片採光玻璃看去,有個空間擺設了一台氣派的烘培機。燈光昏暗的照明,簡單質樸的感覺,給人一種懷舊喫茶店的氛圍。

店長小楊,也就是楊博智,也是烘豆職人。無法自家烘豆的店都搶著要買小楊的咖啡豆,他的烘培功夫是大家公認的,在台北咖啡店更是開拓者的存在。

在「RUFOUS COFFEE」煮咖啡的店長楊博智。

「跟以前相比,最近的台灣人開始懂得享受咖啡的味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扎根下來。」

看著今日的咖啡風潮,小楊開心地說道。

店裡的客人似乎熟客居多,看到很多人是一手端著咖啡杯,和小楊輕聲交談,度過悠閒時光。不只是喝杯咖啡,不管是為了追求放鬆自在的生活或者是忙裡偷閒等,已經與生活風格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台灣人擅長於把原作加上個人創意而形成「台式」風格,把放入試管內的咖啡浸泡在冰水中,抑或是使用像喝中國茶的小茶杯來提供熱咖啡等,在日本不曾看過的獨特方式來品味咖啡,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發展出連日本人也想像不到的台灣流的咖啡文化。

台灣經濟受惠於半導體的景氣好轉,呈持續成長趨勢,平均每人 GDP 已超越了日本及韓國。另一方面,就像村上春樹小說裡的「小確幸」成為年輕人的關鍵字般,比起以賺錢為目標的人生,透過一杯咖啡感受微小而確實的幸福,這樣的感性正在不斷地發酵,我認為現在的咖啡風潮就是最好的證明。

「森高砂咖啡館」的冰咖啡是把放入試管內的咖啡浸泡在冰水中。

一青妙 HITOTO Tae
隨筆作家、女演員、牙醫。生於東京。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幼年時期在臺灣度過,11歲起在日本生活。著書有《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2013年)、《我的箱子》(2012年)、《我的臺南》(2015年,三書均由聯經出版)。《我的臺南・東海岸》(2016年,新潮社)、《臺南》(2016年,新潮社)、《環島》(2017年,東洋經濟新報社)。擔任台南市親善大使、石川縣中能登町観光大使。以『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為原作改編成同名台日合作電影上映,在2019年3月時、以『我的箱子』為原作改編的舞台劇在台灣上演、本人也參與演出。還隨時通過部落格和X(舊稱推特)發布訊息。

感謝公益財団法人ニッポンドットコム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1 杯要價 5 千元的咖啡!? 追求「小確幸」下孕育出的台灣咖啡文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