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中國市場牽絆,漁二代姊妹返鄉接棒,歐盟認證好品質,零售加食魚教育,讓石斑更迷人

山腳下,海岸邊,一池池魚塭被太陽曬得波光粼粼,俯瞰像一顆顆寶石。屏東縣是石斑魚產區,近年來因 Covid-19 疫情、中國封殺,石斑魚市況波動不斷,但也有漁青返鄉,林邊鄉的女兒洪佳琪便是其一,她以父為師學習養魚,並成立品牌「漁仕海鮮」,與妹妹洪佳鈺一同經營網站及臉書,為石斑魚打開新的通路。

年輕一輩消費者買魚、吃魚方式已和過往不同,洪佳琪順應消費趨勢,開發出小包裝的分切魚排、涮片等,更將本是廢棄物的魚頭、魚尾作成高湯包,魚鱗則加入陶土製成杯子,還與店家合作開發石斑魚鹹派。

她的父親洪文統是當地著名石斑達人,漁場取得歐盟認證,數十年在各評鑑中獲獎無數,洪佳琪對自家石斑魚品質有自信,現在石斑魚不只內銷,也外銷到以色列及馬來西亞,她希望能再拓展更多通路,並與漁青組織合作社,再次讓石斑魚產業閃閃發光。

洪佳琪(左)返鄉,延續父親洪文統(右)的石斑魚事業,創立品牌「漁仕海鮮」(攝影/林怡均)

大武山凝視的漁村,洪家三兄弟自學成石斑魚達人

屏東縣佳冬鄉、林邊鄉及枋寮鄉是國內石斑魚重鎮。早年高價的石斑魚常引來偷釣客,為應付瞬息萬變的天候以及覬覦者,漁民們不得不住在魚塭旁邊,在大武山的凝視下照顧石斑魚。石斑魚養活漁村無數家庭,再興養殖場便是其中之一。

再興養殖場有三場,魚塭面積共計 10 公頃,分別由洪文章、洪文溪及洪文統兄弟三人管理。排行老三的洪文統最早踏入養殖業,為了把魚養好,他過著「出門養魚,回家看書」的生活,一本本厚實的水產養殖學、營養學等書籍翻了又翻,他將理論及實務反覆對照、試驗,並用紙筆詳細記錄每天氣溫、水溫、魚況。

洪文章、洪文溪相繼跟著弟弟一起來養魚,三人請自來水廠調配水質試劑,定期監測池水,並拉高魚塭高度、避免淹水,再根據魚的成長階段給水、精算飼料投餵量,每一次收完魚後將池底土壤翻新,加入石灰維持 pH 值,池底土壤下方更設有排水口,可完全排出廢水與池底沉澱物。

三兄弟現在是林邊鄉有名的石斑魚達人,再興養殖場在 2005 年通過優良養殖場驗證,2007 年還取得全台第一張團體產銷履歷驗證。

佳冬、林邊、枋寮是養殖重鎮,魚塭是漁民的身家財產,老一輩漁民多在魚塭旁建起住家,以利工作、看守魚塭(攝影/林怡均)

洪佳琪因疫情返鄉接班,延伸觸角至加工、產地直售

洪佳琪和洪佳鈺姐妹倆從小幫忙餵魚、整池,長大後各自單飛。洪佳琪在上海從事烘焙業,因 Covid-19 疫情休假回家,休假期間,她發現不少返鄉養殖青年,讓她覺得留在家鄉不孤單。同時,父親即將退休,洪佳琪認為,父親已打下厚實的基礎,「我應該可以接下來做」,於是她也加入返鄉漁青的行列。

家人都大力支持洪佳琪的決定,她則認為,承接家業不只要養魚,銷售方面也要主動出擊,石斑魚過去是活魚出售,盤商開魚車來池邊,再由網工進入池內抓捕上岸,漁民大多習慣「活魚出去,錢進來」,但產業面臨新的課題,漁民也必須思考轉型。

洪佳琪直言,父親的魚品質優且穩定,逢年過節把魚分送給親友,親友品嚐後誇讚好吃、想回頭向父親購買,但礙於過往的活魚銷售模式,「我們根本無法賣自己的魚」,加工、直售是新一代漁民未來必走的路。

傳統石斑魚運銷仰賴盤商,漁民無法賣自己的魚(攝影/林怡均)

姐妹一同經營網站、粉專,從年輕族群需求回推開發產品

洪佳琪返鄉後一邊跟著父親學習養魚,一邊經營品牌,她以「漁仕海鮮」為名,成立網頁及臉書粉絲專頁銷售水產,並向客戶分享漁民及養殖現場的日常。考慮到自己不是養殖背景,洪佳琪便請妹妹洪佳鈺協助,洪佳鈺畢業於海洋大學,對於養殖現場、魚的習性、生理狀況都相當熟悉,也能用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文字,讓一般人理解漁業。

洪佳鈺不只是姊姊的幫手,也是消費者的代表。她有兩個跟她一樣愛吃魚的孩子,洪佳鈺表示,每次回娘家,母親總讓她帶幾條魚回家,「我都說不要」,因為她白天要上班,回家煮飯時間有限,整尾活魚處理較麻煩,且份量往往一餐吃不完。她更傾向在超市採買已分切好、份量明確的魚肉,料理才方便,也省去收拾廚餘的麻煩。

妹妹的反饋,讓洪佳琪意識到消費模式改變,生產也要應對。她認為,過往石斑魚多銷往餐廳,除了肉質美味外,還要兼顧擺盤。一尾石斑魚重量多落在一至兩斤,但年輕一代消費者對石斑魚陌生,且多在超市採購分切肉,若要分切得把整隻魚去骨、去頭、去尾,石斑魚必須養得更大,一尾體重得要達到四至五斤,分切才有效益,體重差異也讓養殖時間不同。

洪佳琪返鄉接班、自創品牌,開發加工品,延續家中石斑魚養殖事業(攝影/林怡均)

魚排、涮片、湯包降低吃魚的門檻,異業結盟拓展客群

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洪佳琪向加工廠洽談開發小包裝的石斑魚排、涮片等,每份分切肉設定在 300 公克,「恰好是小家庭一餐可以煮完」。

然而,加工廠過往都是做一公斤裝的業務包,單份重量越少意味著耗損多,洪佳琪得吸收耗損的成本,且分切工序會增加。另外,她還要求加工廠在分切過程中,魚肉不能泡在血水中,以減少腥味,「加工廠應該覺得我是最麻煩的客戶。」

除了分切肉,洪佳琪也用分切後的魚骨、魚頭,開發高湯的湯包,並針對涮片研發醬料包。她說明,水果大多只要切開、剝皮就能吃,但石斑魚多是料理後才會上桌,料理也是一道門檻,「有時候魚不好吃,可能是煮的問題,不是魚的問題」,因此才會想開發湯包、醬包,消費者只要加熱、組合就能吃,非常方便。

仔細看醬料包的標示,成份非常簡單。洪佳琪表示,目標客群既然是小家庭,就要揣摩父母的心情,她的父母、妹妹採購時都會仔細查看成分,她也決定盡可能不用人工添加物。

洪佳琪不只專注在販售水產,也嘗試「異業結盟」。喜愛陶藝的她與專家合作,將分切去除的魚鱗加入陶土,製成獨特的「魚鱗杯」,「容量大,剛好可以裝魚高湯」。另外,她也與店家合作,製作出石斑魚鹹派。

洪佳琪認為,異業結盟讓雙方分享彼此的客戶,達到「1+1>2」的效果。她的產品包裝也別出心裁,請來擅長書法的大伯洪文章揮毫,將蒼勁有力的書法字印製成明信片,讓人印象深刻。

漁仕海鮮開發加工品,更迎合消費市場(攝影/林怡均)

中國使台灣石斑魚游進超市,魚青努力拉近產消距離

2022 年 6 月 10 日,中國以檢疫為由,片面暫停輸入台灣石斑魚;2023 年 12 月 22 日,中國又宣布有條件開放輸入。洪佳琪認為,產業確實受到打擊,但也被加速轉型,過往石斑魚的零售管道少,中國宣布暫停輸入後,產地漁青開始嘗試冷鏈販售分切肉、開發加工品,漁業署媒合超市量販、電商平台,開拓了新通路,使國人重新認識石斑魚。

販售水產品之餘,洪佳琪也邀請客人來到產地。她表示,年輕客群只認識鮭魚、鱈魚,卻不知道國產魚,產地漁青都希望透過食魚教育,拉近產銷之間的距離。另外,家人的影響不容小覷,有的成年人不常吃魚,但結婚生子後,孩子如果喜歡吃魚,父母就會有動力去買魚,因此,讓孩子喜歡魚也是非常重要的。

與客人互動過程中,洪佳琪發現成年人與小孩都對養殖過程很好奇,但在意的事情不同。成年人會在意飼養過程是否使用藥物、如何判斷肉質好壞;孩童則對「魚」本身有十萬個為什麼,例如:魚會不會睡覺、睡覺是否會睜眼。

持續開發外銷通路,未來養魚打團戰

對於女兒的創新,洪文統都正面看待,唯獨一點頗有微詞。洪佳琪苦笑道,「爸爸覺得我把魚賣太貴了」,父親是單純的漁民,對價格的認知只有菜市場與生產成本,但加工、包裝、倉儲、物流,甚至花時間聯繫客人都是成本,目前零售能帶來比活魚更好的利潤,不過「相較於一台魚車幾千斤,分切肉賣的量還很少」。

再興養殖場飼養石斑魚過程沒有使用任何藥物。洪佳琪表示,自家養殖場很早就取得歐盟認證,資料塵封在家已久,直到被中國封殺後,加工廠有意拓展外銷,認證文件才終於派上用上,目前家中石斑魚外銷以色列、馬來西亞,近期日本藏壽司也曾採買作為生魚片,她今年也參加東京食品展,爭取更多外國通路。

返鄉養魚,洪佳琪認為,現在養魚可以用電子設備監控,不再需要提心吊膽、鎮日死守漁塭,時間更彈性,「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漁村生活步調慢,工作時能看見大武山,「這是獨特的魅力」,現在又有返鄉漁青彼此相伴,分享好東西、揪團上課、一起研究設備及養殖方法,她期待未來能組成合作社,壯大通路、再次讓石斑魚的故鄉充滿活力。

現代石斑魚養殖可以靠電子設備監控,讓漁民有更多時間可以精進產業(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