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宜蘭員山月見學習農園 講不聽 堅持與生態共存的農耕歲月

文/小農館暨蔬活合作社  圖/月見學習農園

月見學習農園是由綽號為茶和田菁兩位女農創立的品牌。十多年前,月見學習農園負責人之一茶,因為對土地的感情而對農村生活心生嚮往,在八八風災期間,她從新聞中目睹因強降雨造成的土石流災害,看到土地被撕裂,內心也被牽動。當時農委會正積極推動「漂鳥計畫」,鼓勵年輕人投身從農,茶因此報名參加漂鳥營,在活動中參觀多個農場,學習有機農業的基本理念,這也是讓茶下定決心,放下既有工作轉變成為農夫的關鍵。

然而,成為專職農夫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在以男性為主的農村社會中,茶邊回想邊闡述:「我們選擇有別於現代農耕採取的慣行農法,堅持不施農藥化肥、除草劑,要說一開始就很有信心,那是不可能的。」不透過農藥來殺菌、殺蟲,可說是逆風而行。

把本分做好 是對土地唯一能做的事

茶和田菁最初全職投入農務時,台灣的有機耕作觀念還不是顯學,只有少數人參與,為何會決定採取自然農法?茶提到從第一年開始就堅定不走慣行農法的主因,是當年在附近老農勸說下曾買了苦茶粕來清除田裡大量孳生的福壽螺,卻發現只造成小魚小蝦等生態相繼死亡,該滾蛋的福壽螺卻安然無事,這對於想透過友善耕作保持生物多樣性的理想相違背。在此失敗嘗試後,讓茶和田菁往後只用對自然影響最小的雙手,進行除草以及撿除田裡的福壽螺,用呆板緩慢的邏輯,照顧善待腳下這片土地。

月見學習農園在宜蘭內城的田區主要種植珍珠米,另外還有長纖米、黑米、香鑽米以及加工用的圓糯米等多樣化品種種植在大湖田區。米種的選擇基於多方考量,首要當然是好吃,但也必須顧及消費者的適口習慣、而其他如種苗取得難易度、品種對在地風土適應度、品種本身的病蟲害抵抗力,每個環節都需審慎評估。尤其是對自產自銷的月見學習農園而言,如何在土地、農產品與消費者三方間獲取平衡,是門重要課題。

月見學習農園的珍珠米品種來自高雄145號,給人潔白晶瑩的印象外,特點是烹煮後黏而不膩,富含米香、口感Q彈,即使冷卻後風味依然不減,茶是這樣評價的:「自己蠻喜歡珍珠米的整體表現,一般餐廳也喜歡採購這款米,那質樸米香的口感常讓我有種幸福的感覺」。長纖米則是來自臺中秈十品種,細細咀嚼後在口腔中散發出淡雅竹香、易於消化,是許多人選購重心。香鑽米則來自高雄147號品種,烹煮時會瀰漫淺淺的芋頭香氣。

宜蘭稻田採一年一耕的耕作方式,每年七、八月收割後進入休耕期,在這段期間,兩人會在田間播灑大量的豆科植物,藉由其根部的寄生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引入土壤中,增加土壤的含氮量,為明年的農事預作養地準備。在休耕期間,茶與田菁會刻意保留離馬路約4 ~5公尺的再生稻不翻耕,作為小水鴨過冬棲息保護地,讓土地真正成為滋養萬物的場域,茶尊重生命的各種形式並感嘆:「人不應該離開土地,在這幾年的農事裡,深刻體會到土地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

自認身為農夫 長時間在田裡天經地義

逾十年的農務生活,茶和田菁不以為苦,她們的成就感來源除了種出的健康農作物外,還有來自消費者的稱讚及持續購買支持。雖然過程中也曾收到為何不做些妥協提升產量的聲音,對此茶的答案是:「我從未質疑過自己的決定,有些老農會基於關心,或擔心親力親為的工作型態過於繁重而提出建議,但農夫花時間在田裡,本來就是重要的事。」李茶分享近年來宜蘭很多友善小農開始不使用苦茶粕,改採用對土地影響更小的耕作方式,善的漣漪讓她確信一開始的堅持是正確的。

「現在每天下田常會看到成群蚯蚓和蝌蚪,就會很感謝牠們選擇在這塊農地上孕育下一代。」茶說這是種被其它生物肯定的感覺,也不斷提醒著自己正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而那條路上,土地是被善待的、是被循環利用的,也成為孕育眾生之地。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