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農館暨蔬活合作社 圖/潘寶瑩
人稱寶媽的潘寶瑩從小在電光部落長大,這裡與台灣其他偏鄉原民部落一樣,也面臨著年輕世代離家工作、小孩隔代教養、部落人口老化等問題。寶媽自從孩子開始上學有獨立時間後,便將精力投入協助社區學生課後輔導,她自小就喜歡接近土地的生活方式,懷抱著關懷社區的信念認為:「如果能留在長大的地方工作是多麼幸福的生活!既能顧到家庭,又可以不用為生計所困。」
協助在地產業轉型 為社區注入活水
從想法到落實,需要面段許多挑戰,初期寶媽在承租農地上採取有機方式耕作,每天除了忙於自己的農務外,還要抽空去協助社區的老農們將常年的栽種型態轉型為有機耕作。對於一輩子只知道用既有的慣行農法生產的農民來說,取得有機認證非常陌生,因此,寶媽花了一番力氣解釋轉型的對環境永續的意義以及對下一代的好處,想方設法說服老農轉型。
除了推動有機農業,寶媽還推動部落體驗課程,讓更多人認識電光社區。起初,部落裡的人只是以「幫個忙」的心態參與,寶媽認為這樣無法長久運作,於是她鼓勵大家設立商號、申請營業登記、並協助建立每個在地店家的體驗內容,目的是讓所有參與的人都能在「玩真的」的過程中賺到錢,這不僅為店家找到獨立運作的資金來源,也能運用收入優化自家的流程或服務,形成能自給自足運作循環的產業。目前,電光部落已經有了本土咖啡、有機稻米、原住民文化、梅子加工產品等體驗課程,並能穩定接受預約。
推行產地米 建立小農打群架的商機
電光社區近年推出「產地米」概念,由在地小農生產銷售在地米,包含電光米、日出米和雷公米等小農米,這些品牌米的米種來自高雄139號,以其Q彈綿密的口感和濃郁的米香著名,許多人喜歡用來製作壽司冷食,但日常煮飯也非常適口。
寶媽提到,如果你習慣了池上米的口感,可以試試看電光生產的米,應該也會喜歡,因為在種植上,電光和池上都使用卑南溪的水源灌溉、土質也皆為黏土,整體而言土質、水質、栽種環境較為類似,但選擇電光社區的小農產品,除了品味不一樣的米香外,也能直接支持到小型友善生產者外,給予留在部落的青農走下去的力量。
2024年初,寶媽剛開始與關山農會合作。由於缺乏倉儲設備,她與農友吳正福和蘇秋蘭一起,將收割的稻米直接送到玉里東豐有機農場,待需要米時再從東豐領回。此外,她還協助向日出禾作的黃瀚調貨並幫助銷售。
日出禾作的黃瀚特別提到,自2014年起,他們便致力於推廣有機農業,專注於稻作生產,至今從未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和肥料,其目標是為了生產安全無虞的優質農產品,同時在實踐有機農業的過程中,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
目前電光米主要銷售通路為網路熟客與小農市集,但寶媽觀察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就是很多客人在吃了寶媽食堂主廚的好手藝後,會購買餐廳用米和其它農特產品,從吃料理到買食材,是寶媽一開始沒有想到的銷售方式,可見美食雖然不會講話,但卻是最佳推銷員。
協助產業升級 改善在地小農生活
在電光社區,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居民以農業為主要生活方式。寶媽觀察到多數農友缺乏產業升級概念,這使他們在銷售過程中常常被大盤商壓低價格,導致利潤受限,形成惡性循環。電光社區的梅子就是最明顯的案例,過去大盤商出手的收購價格每公斤卻不到十元,嚴重侵蝕農友收益。寶媽注意到這個問題後,鼓勵農友們以友善方式耕作,並協助分級銷售。她將外貌較差但滋味不打折的梅子用於農產品加工或與DIY教室合作,推動社區生產梅子果醬、梅子醋、梅子酒等農加工產品,並提供從產地直送到餐桌的可行性,此模式提高了產品附加價值,也讓地農友有較穩定的收入來源,成為電光農產升級的關鍵一步。
電光社區裡,很多年輕人受現實的經濟因素不得不離鄉背井,就業人口長年嚴重外流,每年只有在豐年祭時,會有青年回家短暫體驗部落文化,部落頭目就曾向寶媽表達了對文化流失和傳承中斷的擔憂。寶媽提出將社區打造成多樣化的農業生產基地,避免農作單一化,從而增加就業機會。這樣的做法不僅提供年輕人更多就業機會,也創造更多利於生物生存的場域,當年輕人願意留下來,部落才得以延續傳承。
而日出禾作的黃瀚也提說,在與寶媽的合作上透過彼此的專業搭配導覽與體驗,寶媽有酒釀、日出禾作有咖啡,並且還能做食農體驗,雙方都有部落導覽的經驗,相互協助。
「雖然為了生存所以需要有商業活動,但過程中也消耗了許多珍貴的事物。」 寶媽感嘆地指出,就像土地一樣,過度追求產量的商業化的耕作模式,會忽略了土地休養生息的重要,長期以來將導致土地失去了永續循環的能力。因此寶媽深信在對待土地宜適量,不能只是不斷索取,人們也該懂得照顧及找尋平衡點。
土地守護理念的落實
在這方面,日出禾作的黃瀚也提出,「產地到餐桌」是臺東行之有年的生活理念。他認為,台灣人因飲食快速西化,普遍不認識自己家鄉的產業。倘若有時間,不妨安排一趟產地之旅,了解餐桌上的食材從何而來,並花點時間與農民聊聊生產方式,或許會對台灣這塊土地有不一樣的見解。
圖/日出禾作的黃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