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區大力量,從地方農會開始扎根的食農教育

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飲食的重要性常被忽略。二OO五年日本政府通過「食育基本法」,以家庭、學校、地區團體多管齊下,重建人與食物的距離。現在,台灣的食農教育也正在起步中,透過學界與民間團體、地區農會的努力推廣,正確的飲食觀念、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食品信賴關係、友善環境的糧食生產方式、糧食自給率的提高等議題,益發受到注目。

新北市蘆洲區農會今年九月舉辦「食農教育志工及義指培訓課程」,以理論課程、實作體驗方式,引導志工與四健會義指踏入食農教育領域,希望這群熟悉農業的夥伴,能夠成為日後在社區、校園推動食農教育的種子。

二十五名參加培訓課程的學員包含四健會義務指導員、四健會大專生會員、蔬果產銷班班長、家庭主婦等身分,平日熟悉農業且有下廚經驗的他們,端起盤子又看又聞,輪流品嚐兩盤蔬果滋味差異,有人信心十足,也有人一臉苦惱。

結果揭曉,最好辨認的是小黃瓜,因為慣行農法種植的小黃瓜藥味重,未經烹調、直接生吃,學員都能猜對。芭樂卻幾乎全軍覆沒,有機栽種的芭樂有水果香氣、口味偏酸,慣行農法種植卻十分香甜,張瑋琦解釋:「有機芭樂輸在『不對時』,慣行農法可以施肥灑藥,讓作物四季都有收成,有機農法就沒辦法,所以懂得吃當季蔬果的人,也能吃到比較少的化學藥劑。」

「原來好吃的蔬果不代表健康!」不只是一般學員深受震撼,蔬菜產銷班第三班班長林錦洲作為農夫,也吃驚自己無法分辨有機與慣行農法蔬果的差異,他感嘆說:「農藥與化肥太進步,栽培出來的蔬果長得又快又嫩,反而比有機種植更美味,如果連專業農夫都無法辨認,消費者怎麼幫自己選擇安全食物?」已經開始改施有機肥的他認為,如果消費者能有安全飲食概念,培養辨識食材品質的能力,對友善環境的農夫來說將是一大鼓勵。

他山之石可做借鏡,參考日本食育

一手促成食農教育培訓課程的總幹事陳朝輝,九十八年曾到日本參訪有機農業,在岐阜縣拜訪農友時,他問:「日本政府對有機農業提供哪些獎勵與協助,讓這麼多農民願意投入有機生產?」農民驚訝回應:「有機耕種是為了大家的健康,為什麼需要政府協助才去做?」

陳朝輝又驚又愧,開始深入了解日本食育內容,他發現日本食育課程是從小扎根,學校會直接將孩子帶到農田,了解蔬果生長狀況與營養價值,讓孩子自然而然願意多吃蔬果。此外,日本家庭生活教育也開始提倡共食文化,恢復過去全家人同桌吃飯的傳統,增進父母與子女、兄弟姊妹間的對話空間。另一方面也教育民眾認識食品,學會看食品標示、關心食品安全問題,同時協助有機小農耕作,為全民保護環境。

他決定學習日本農民的環境與健康的用心,利用蘆洲農會的在地力量,推動地區性的食農教育。

陳朝輝邀請正在國內大力推廣食育的張瑋琦,協助設計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內容包含食農教育說明、飲食文化與倫理、認識食品添加物等靜態課程,也有「口味大不同」、「食品工業化」 等實際操作遊戲,還請來新北市淡水幸福農莊女主人陳惠雯,分享如何設計農事體驗活動。張瑋琦表示,對成人來說,從理論認識食農教育並不難,但考慮到未來宣導對象是兒童,所以課程要有概念引導,也要有實際操作,最好還能讓學員直接品嚐食物滋味,更能體會課程內容。

以實作加深體會

例如「食品工業化」的實作遊戲,學員被分成三組,一組是原汁原味的「正港」檸檬汁,一組是全以檸檬酸、果糖、色料等化學原料調味的「人工」檸檬汁,另一組則是各半。四健會義指陳雪錦被分配在「人工組」,她直呼:「簡直是黑心工廠,太可怕了!口味和平常買的果汁一模一樣!」 比較三組口感,她說:「真正的果汁蠻好喝,有天然果香,但『人工』組卻被誇獎最好喝,我一試,果真假果汁比真果汁還好喝,而且我們四十分鐘內做了八千毫升,生產量是『正港』果汁組的兩倍,利潤卻是他們好幾倍。」

有時外出也會購買飲料的陳雪錦頻說,上完這堂課後,再也不敢買市售飲料,如果未來食育課程推入校園,讓學生親自操作,未來家長也不必苦口婆心勸他們少喝飲料了。

四健會指導員陳文彥很滿意學員能藉由遊戲了解加工食品真相,他笑說:「目前國小的營養教育時間不夠長,容易流於形式,孩子坐在教室聽課,心也飛走了。我們設計的活動和營隊會課程內容則兼顧理論、實作與有機農場訪問,且強調親子參與,畢竟孩子的飲食還是掌握在父母手裡,家庭教育是最好的食育推廣機會。」

作為三位孩子的媽媽,四健會義指林美霜天天下廚煮三餐,這次的培訓課程讓她明白選購食材除了要便宜美味,還要顧及當令與安全耕種,她感嘆的說:「民以食為天,當我們端起一碗飯時,如果還需要考慮吃得安不安心,那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她認為食育要從媽媽做起,最好帶著孩子一起挑選食材、準備一餐飯,讓孩子有機會了解食物,進而感恩、珍惜食物。

四健會義指李俊英多年種植果樹,這場培訓讓他自覺獲益良多,「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都被釐清了,原來許多被遺忘的傳統都很珍貴,例如全家同桌吃飯,還有流傳多年俚語『秋茄,白露蕹,恰毒過飯匙槍。』(秋天的茄子、白露時的空心菜,比眼鏡蛇的毒性還強),都是告訴我們吃當季食物的好處。 」

食育包含環境保育、身體健康與生活倫理

培訓課程只是一個開始,蘆洲區農會預計明年起,開始與區內國小合作舉辦宣導課程或假期營隊,屆時接受培訓的種子學員就能擔任講師或隊輔,為了讓課程設計更符合學生興趣,還特地邀請五名社區國中生一起參與,請他們提供意見調整課程。

農會秘書蔡永福也陪著學員完整參與兩天課程,他認為推動食農教育有兩個重點,一部分是讓學生認識農業、了解當地食材、選擇對身體有益的食材,另一部分則是重建農業與家庭之間的連結, 包括省思傳統生活倫理的消逝。

蔡永福說:「台灣脫離農業太久,台灣農政主管機關選擇將經費用在福利,農業永續發展卻甚少著墨,但台灣農業具優勢、農產品質好,透過農會四健會組織的在學青少年,我們希望能與學校合作課程,進一步還可以在校內闢菜圃耕作,讓學生接近土地、認識作物、了解生產過程,找尋自己與餐桌的關係。」

已經在蘆洲農會工作三十一年的陳朝輝,認為都市型農會可以扮演推廣食育的關鍵角色,「農會業務本來就涵蓋食衣住行,能夠掌握食材品質,又可作為優良農特產品平台,創造優良農民和消費者雙贏的機會。」

推廣食育與宣導節能減碳、使用環保餐具的道理相同,都是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陳朝輝舉例,生病後看醫生是一種危機處理,但與其把錢花在醫院,為什麼不先注重飲食品質、保健身體,做好預防醫學?

他認真的說:「我們這一代搶救健康的機會也許只有五成,但多用點心,推廣食育,卻可以為下一代創造出百分之百的健康生活環境。」也許地區農會力量小、影響有限,但他相信「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能讓更多人了解食農教育,願意重視自己的每一餐飯,這條路他們就不會走得太孤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