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嘉義的郭慧蟬,懷抱著「為土地盡一份心力」的夢想,來到麥寮。與丈夫兩人共同創辦了「月光下友善農場」,致力於推動友善耕作。這名字源自他們經常在夜間巡田的場景,月光伴隨著他們一步步實現夢想。
與麥寮常見的蔥、蒜、花生等作物不同,郭慧蟬夫婦從友善種植稻米起步。然而,他們很快發現稻米市場競爭激烈,尤其是麥寮並非大家所熟知的米產地,更面臨了外界對六輕工業區環境影響的質疑。為改變這片土地的形象,郭慧蟬回溯麥寮的歷史——這裡曾是小麥之鄉,直到廉價小麥進口,這塊土地才逐漸放棄了原本的主產小麥。「為什麼不重現麥田的風采呢?」她心中埋下了這樣的念頭。
2016年,郭慧蟬以五分地開始了麥寮麥田的復耕之路,從搭建生產鏈到研發產品,她與丈夫迎接各種挑戰。經過多方請教和不懈嘗試,他們使用台中選2號麥種,以自然農法栽種、不使用除草劑和農藥,堅持土地友善。契作面積逐年擴大,從最初的1到2甲地,成長至如今30多甲地,讓更多農友加入,共同耕耘這片金黃麥田。另外,蟬姐說回憶起剛開始小麥種子長成小麥草的時候,其實連自己都分不清到底是草還是小麥,畢竟之前從來沒有看過小麥,那時候還都被民眾取笑說我們在種草呢!
如今,月光下友善農場推出了許多小麥產品:從簡單的可煮食小麥粒、小麥穀粉到創意十足的小麥方塊酥、小麥塊零嘴,還有無咖啡因的香氣小麥茶,友善小麥吐司,以及麥糠皂,讓消費者體驗麥寮風土的滋味。郭慧蟬的堅持不僅改變了人們對麥寮的刻板印象,月光下友善農場也成功入選「雲林良品」,小麥白酒更在國際烈酒競賽中榮獲金牌。
郭慧蟬積極推動食農教育,不僅與學校合作,更在農場帶領遊客進行DIY體驗課程,如播撒種子等活動,讓大家親身感受友善耕作的樂趣。同時,她也積極參與各種團體及公共事務。展望未來,郭慧蟬期望能克服鳥害問題,穩定小麥產量,並拓展更多跨領域合作,建立友善永續的消費循環。月光下的田野夢想,正在麥寮這片土地上踏實實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