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廠契約保障大廠權益,「不得外調」箝制生乳交易,學者呼籲政府介入仲裁

過往《乳業管理規則》禁止生乳直接販售,僅能交給加工廠製成鮮乳販售。該法規於2001年已廢止,但酪農卻受限於模糊的「乳廠契約」難以動彈。(閱讀生乳可自由買賣點選這裡

《上下游》調查,各乳廠契約均規範「生乳不得外調」,意指「不可交給其他乳廠」,但酪農是否可留用、零售?契約並未載明。然而乳廠可自行調整收購生乳價量,但酪農卻礙於合約,或擔心得罪大乳廠,不敢零售生乳,除對酪農不利,也箝制多元乳製品發展。

註:生乳可合法自由買賣,但基於食品衛生安全不建議直接飲用,應經加熱殺菌後才可飲用、加工。

酪農照顧乳牛,產出生乳卻受契約限制買賣(上下游資料照)

顧慮乳廠,酪農不確定也不敢賣生乳

1986年起,台灣乳業走向衛星牧場制後,目前全台酪農多與乳廠簽約,其中四大乳廠統一、光泉、味全、義美收購的生乳量更佔八成。

一位不具名酪農向《上下游》表示,各乳廠的合約都要求「生乳不得外調」,但是否能部分自留、零賣,她並無把握。倘若是附近鄰居零買一兩公升,乳廠不會多說,但若是有餐廳、手作坊想固定、少量購買,「我會徵詢乳廠的同意,不然以後可能撕破臉」。

酪農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以統一企業傳給酪農的訊息可知,酪農一旦有「外調」行為,便是違反契約精神,廠農關係可能就此決裂。


酪農與乳廠簽訂契約,生乳是否可零售自用並未言明(資料來源/酪農)

不願具名的物流司機則透露,看過數家乳牛牧場私底下販售生乳,每包 100 元、約 3 至 4 公斤重,這些生乳有的賣給同村里的鄉親,有些則去往手工饅頭店,因為使用生乳的手工饅頭較香。不過,無論是酪農、手工饅頭店家都不敢光明正大交易,手工饅頭店家擔心被衛生單位稽查,酪農則害怕被乳廠發現。

市況生變,契養變棄養

在許多農糧生產者聽來,乳廠與酪農簽約的「契養」模式,意味著酪農只需專注於生產,便有穩定收入,但事實上酪農、乳廠的關係並不對等。

徐濟泰輔導乳業超過 30 年,他觀察到,過往乳廠與酪農的關係融洽,完全是「廠農一家」,近年來卻生變,乳廠會頻繁提出生乳收購量增減的需求,甚至在 2023 年下半直接減量、不再與酪農續約。

徐濟泰說明,乳業市況變動大,乳廠常因市況變化回頭要求酪農增減收購量,生乳產量早在前一年便已調節、決定,無法像水龍頭般說開就開、說關就關,但酪農難以反抗乳廠,因為乳廠會以收購金、交乳權益等方式控制酪農,「大部分酪農不敢得罪乳廠」,對於乳廠的要求更只能照單全收。

減量收購不續約,乳廠擁有喊話權

在乳廠工作二十餘年的 M 先生透露,過去頂新集團劣油事件爆發時,味全的鮮乳遭全民抵制,當時義美鮮乳趁勢崛起,以更高的生乳收購價挖角原三大乳廠的簽約酪農,形成現在四大乳廠鼎立的局面,然而,2023 年下半,有乳廠率先減量收購、不再續約,落單的酪農如孤兒般被所有乳廠拋棄,「非常可憐」。

不只生牛乳有「不得外調」的限制,徐濟泰指出,羊乳產業規模雖不若牛乳,但乳羊牧場也要和羊乳廠簽約,市佔率最高的「嘉南羊乳」,對簽約牧場同樣限制生羊乳「不得外調」。

不過,其他羊乳廠便無限制。華南羊乳總經理李明遠透露,高屏羊乳、華南羊乳、豐新鮮等羊乳廠的股東都是羊農,羊農交乳量會依據佔股數而有不同,但他接觸到的羊農約 50% 是同時交乳給三個羊乳廠,羊乳廠與羊農之間並無芥蒂,也運作流暢。

加價金動輒取消,酪農無保障

徐濟泰分析,生乳收購金額為基礎乳價加上獎勵金,「生乳基礎收購價」通常等於或略低於「酪農生產成本」,酪農的收入仰賴「獎勵金」。但乳廠可因市況隨時收回獎勵金、酪農不得有異議,「獎勵金是乳廠控制酪農的手段」,因此即便酪農對合約有意見也只能忍氣吞聲,一旦酪農具名對外受訪批評乳廠,回頭都會被修理。

以2023年冬季限制收購情形為例,各乳廠將超出契約量的生乳減價收購,大多是直接拿掉獎勵金、以基礎乳價收購,更甚者會直接以打對折。

徐濟泰表示,生乳半價收購讓乳廠進貨成本降低,冬季牛奶不易銷售,此價差也讓末端零售鮮乳有折價空間,不過,從折扣額度來看,乳廠依然有利可圖,酪農則是含淚賠錢。

飼養規模越大越依賴乳廠

若雙方關係不對等,酪農為何仍要簽字、不群起反抗?徐濟泰指出,隨著國內乳品消費量增加,乳廠鼓勵、甚至借錢給酪農,讓酪農增養,但飼養規模越大,酪農投入的成本、風險越高,而生乳產量越高,更難以擺脫乳廠。

酪農與乳廠的契約是否有協調的可能嗎?徐濟泰坦言,與各乳品廠契養的酪農會形成聯誼會,當酪農對合約內容有疑慮時,可透過聯誼會幹部出面協調,但能否撼動合約中的一字一句仍是未知數,因為聯誼會幹部也都是契養戶,若為了酪農出頭,幹部可能會先被處罰,例如:所有契養戶的獎勵金上調,但幹部的獎勵金反而漸少。

不願具名的酪農聯誼會幹部坦言,目前各乳廠對酪農的合約相當混亂,好一點的三年一約,也有一年一約,讓酪農很困擾,但即便是聯誼會會長也不敢多說話,一旦在廠農協調會中為酪農爭取權益,接下來乳廠便會明示暗示,「合約總有到期的一天,到時候異議份子優先不續約」。

受限於不得外調,小品牌也難取得鮮乳標章

行政院拍板,未來國產牛羊乳有鮮乳標章、CAS 或產銷履歷標章才能標示為「鮮乳」。鮮乳標章推出近 40 年來,仍有 5 %國產牛乳未具鮮乳標章,主因即在於乳廠契約的不對等。

鮮乳標章推出近 40 年來,覆蓋率無法達到 100%。徐濟泰指出,關鍵在於申請條件必須訂有「契約收乳」,絕大多數牧場都和乳廠簽訂契約,不過乳牛生產量會有波動,超出契約量的生乳多因廠農契約明定「不得外調」,只能低價出售,或是自行委託加工廠代工。

徐濟泰表示,鮮乳標章是由乳品加工廠申請,少量委託代工的牧場,或者是剛起步的獨立品牌,不見得與乳廠會簽有「契約收乳」,因此較難取得鮮乳標章。

圖片來源/農業部

契約應對雙方皆有保障,契約量以外生乳,不應限制交易

徐濟泰表示,契約對於乳廠的保障在於,收購生乳的品質、衛生條件等要求,對酪農的保障則為收乳權益,例如:超出契約量的生乳收購,不應讓酪農片面承擔損失,應確立至少以基礎乳價收購。此外,乳廠也不應以市況變動為由突然減收、取消加價金,抑或是強迫酪農簽自願減量、減價的同意書,契約的實施、維護,都需要第三方公正單位監督。

徐濟泰認為,乳廠與酪農間的契約中,只需載明生乳收購量即可,酪農超出契約量的生乳,乳廠可用基礎乳價收購,或是酪農自行委託、販售給其他加工廠製成鮮乳、起司等乳製品,乳廠不應限制「酪農外調的權利」。

以日本為例,政府有指定的「生產團體」,生產團體會決定目標生乳產量,全國共分七個區域,酪農就近加入區域的生產團體後即可交乳,收購價終年不變,品質較好的生乳會有獎金,酪農也可申請部分保留自用酪農也可申請部分保留自用。

學者呼籲政府介入仲裁

徐濟泰過往擔任 CAS 審查委員,曾多次前往乳廠稽查,但 30 多年來,乳廠總以商業機密為由,不願讓外人檢視合約內容。他認為,乳業管理法規應調整,要求公正第三方單位,例如:中央畜產會進行仲裁,不可有所偏頗,對廠農雙方才都有保障。

針對學者呼籲,農業部畜牧司司長李宜謙回應,酪農和乳廠簽訂合約屬於私人契約,農業部「無法干涉」,不能作為協調、檢視契約內容的第三方。

農業部真的「無法干涉」酪農與乳廠的契約嗎?徐濟泰並不認同,他表示,《畜牧法》第 36 條授權地方政府輔導廠農間的生乳買賣契約,而農業部更是《畜牧法》的主管機關,農業部有責訂定監督指引,將廠農雙方職責、簽約執行等細節寫得更清楚,「要不要做,端看農業部態度」。

酪農也無法認同農業部說法,不願具名的酪農指出,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乳業採取總量管制,在政府強力介入下,每年開會先預估市況,再依市況調節各乳廠及酪農的產量,假若今年市況不佳,必須減產 5%,那便是由全乳廠、酪農一同承擔,絕不會有個別酪農被欺壓、拋棄的狀況。

美國農業部監督、約束生乳買方

徐濟泰表示,常見的商業合約如勞資契約,勞方有《勞基法》作為基本保障,該法便是政府介入私人契約的例子,而放眼全球,美國、紐西蘭等乳業大國都有政府介入廠農簽約的例子。

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委託研究報告中看到,美國早在 1914 年便修法授權酪農集體談判來獲得更好的工資及條件,讓酪農能團結,共同為生產定價,1956 年,美國聯邦政府則頒布《聯邦牛乳運銷行政命令》,監督、約束收購生乳的買方,確保銷售秩序的穩定,也讓美國酪農多組成合作社。

美國農業部網站顯示,《農業營銷協議法》授權農業部監督,並以聽證會方式建立、修訂聯邦命令條款,乳品行業必須不斷提案、提供證據,聯邦命令的制定、修正只有在「生產方」投票批准後才生效。

紐西蘭定期監督大公司乳價決策,資訊公開透明

有別於美國是合作社、乳品公司多點開花,紐西蘭的乳業則是小農集結、匯聚成全球知名的「恆天然」公司。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委託研究報告指出,紐西蘭乳業發展之初,各地酪農集資成立合作社,生乳收購價及產銷形態起初由政府控制,而後政府漸漸放手,讓乳業慢慢公司化。

而後,紐西蘭乳業不斷整併下,2001 年誕生了全球最大的乳品原料公司「恆天然」,生乳市佔率為八成。紐西蘭政府也在同一年制定專法,特別針對「恆天然」進行管理,商業委員會定期監督恆天然的乳價計算與決策過程,特別是攸關農場權益的生乳基礎價格,並在審查後公布完整年度報告,讓所有資訊透明公開。

延伸閱讀:

用生乳做霜淇淋、起司不是夢!生乳依法可自由買賣,學者:應開放牧場做加工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