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後龍有一個好望角,可居高臨下眺望海岸線,風景優美。2007年,這裡陸續開發 20多座風機,遠觀海景風車,成為打卡熱點,但是對當地居民而言,住在風機旁是永無止境的惡夢,眩影、低頻噪音 24 小時不停歇。
因風機簽約期限為 20年,居民本以為惡夢即將結束,沒想到開發商竟提出風場更新案,預計以兩倍大的風機替代現有風機組,讓居民恐懼憤怒。噪音職業傷害權威學者蘇大成表示,台灣發展風電 20年,卻未針對風機對人體健康危害展開醫學研究,他認為國家責無旁貸,應儘速進行並納入開發評估。
.jpg)
風機讓人生變灰暗,噪音令人疲勞、抑鬱
「自從風機來了!我的人生就變調。」翁坤章家住在緊鄰好望角的半天寮,自從風機來了,翁坤章的綠色人生變成灰色,「嗡嗡嗡」轉個不停,低頻噪音讓他夜不成寐,日積月累變成疲勞與抑鬱,甚至連農場工作都逐漸荒廢。
翁坤章說自己天生愛說話又愛唱歌,但彼時變得不再與朋友聚會聊天,晚上睡不著白天爬不起來,整日鬱鬱寡歡,但與人相處脾氣變得相當暴躁,家人說他簡直變了一個人。在東北風強勁時,風機聲音很大,他會騎腳踏車去銅鑼,太太在那裏有工作也有宿舍,他會暫時在躲起來兩三天,等風小了再回後龍照顧農場。
2008年他去看診,醫生判定他得了憂鬱症,吃藥吃了兩三年,甚至一度尿失禁,終日以淚洗臉,想念往日開朗的自己。後來太太看不慣農場荒蕪決定辭掉工作,從銅鑼回來幫忙農場,他也定期去看診調理身體不適,晚上帶著矽膠耳塞勉強入眠。
-1.jpg)
後來他陸續看到有一些「風機症」的報導,他猜想自己也是受害者,但醫生不願證明。他們家北面 300 公尺有 3 座風機,南面 950 公尺還有 5 座東和鋼鐵設置的風機,他認為廠商賺到錢,卻由老百姓付出健康跟生活作為代價,認為風力發電根本不配稱為綠能。
他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大力水手卡通,吃下菠菜後,卜派會變成渾身肌肉的大力士,「如果有那種菠菜我也很想買來吃,看能不能去把那些惱人的風機拉倒。」在今年 2 月 17 日他等到機會。
台灣首件陸域風機屆齡更新環評案,機組放大兩倍
後龍鄉好望角一帶風機共有26座風機,分布在中和村、南港村,分別由英華威及東和鋼鐵兩公司開發,其中英華威在 2007 年開發的 21 座(別名大鵬風場)出售給新加坡基礎建設基金(EMIF),2020年再被台電轉投資公司「台灣汽電」收購。這 21 座將在2027年屆滿20年,台汽電提出更新計畫,依照新法規,500公尺內有住家必須送交環評審查。
更新計畫預計將風機從現有 2 MW更新為 3~5 MW機組,機身尺寸從現有高 60公尺、葉片長70公尺的 2MW機組更新為高度介於 78 至 110 公尺、葉片直徑介於 82 至 139 公尺的巨大機組,由總高度來看,將從130公尺放大到180公尺。
這是國內第一件陸域風場屆齡更新的環評案件,因此備受關注,而翁坤章跟其他鄉親也北上環保署參與環評,表達居民的反對立場。
.jpg)
風機噪音「令人發瘋」,連遊客待太久都受不了
翁坤章在環評會議說道,「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最後出頭天,他苦守風機18年,本以為終於等到風機滾蛋,沒想到卻等來更大機組的風機,我情何以堪。」他拿出憂鬱症診斷書說,他並不反對綠能,但是他反對這種會讓人發瘋的綠能。
居民劉進士證言指出,風機在白天與黑夜都在影響居民作息,噪音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眩影一閃一閃,在家裡也很難真正感到放鬆。
業者曾主張風機可帶來觀光人潮,但從事海岸導覽工作的李虹萱出席說道,在好望角導覽經常受到風機噪音干擾,也多次聽聞遊客反映在風機附近會「心臟不適」無法駐足太久,她認為停留片刻的遊客都會受不了風機,更何況是居民必須終日與風機共存。
.jpg)
環評委員:風場營運近20年,仍缺乏對生態、生活影響評估
本案在20年前開發時,因法規簡陋未經環評審查,多年來法規環境更迭,風場環評標準也已從距住家250公尺,提高到500公尺。本案是國內陸域風場首件申請更新案,開發商計畫在原有地點、基座上更新更大型機組,其合理性與社會影響,成為環評委員審查重點。
多位環評委員在環評會議上指出,廠商忽視這20年來對噪音、眩影及生態影響的監測記錄責任,對周邊住戶影響,也長期缺乏評估與減輕措施。
環評委員之一邱祈榮直言「風機變大幾乎兩倍」的情況下,風機間距更緊密,噪音眩影影響可能存在加乘作用,另一位環評委員官文惠指出,開發單位應評估每一座風機影響提出說明,也有責任提出減輕影響措施。
侯嘉洪也認為廠商風機尺寸還在增大,然而對風場低頻噪音、眩影還是沒有評估,江康鈺委員及陳美蓮委員同樣認為,廠商應對鄰近居民生活影響,提出檢討評估及減輕對策,且應更積極與居民溝通。
環評專案小組最後結論,要求廠商依審查意見補充、修正後,5月31日將召開第二次審查。特別要求廠商量化說明風機噪音、震動、眩影對民宅、敏感受體的影響及差異性,並要求強化減輕對策及檢討風機更新改建位置與數量。同時需以地圖及列表方式,說明 500 公尺內 229 戶居民受影響狀況。
.jpg)
因「抵觸政策」,風機症醫學研究難以開展
但是更值得追問的問題是,台灣向來以醫療體制完備而自豪,為何政策推動陸域風機 20 年來,為何對風機對人體影響的醫學研究,卻十分缺乏?尤其現有300 餘座風機陸續屆齡更換,如何將人體影響納入評估?為此,上下游拜訪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尋求解答。
蘇大成醫師是前台灣大學環境及職業醫學部教授、現任台中童綜合醫院副院長,也是國內噪音職業傷害權威學者,他與同儕師生研讀國外「風車症」文獻多年,針對台灣對風機症缺乏醫學研究,他認為因「牴觸政策」,類似研究不易得到科研單位支持;加上廠商有成本降低的考量,因此各方都沒有積極推動相關研究。
國際上並不乏對於風機症(wind turbine syndrome)的研究,國內也有相關文獻回顧風機症,例如邱嘉斌博士在2022年台灣風險分析學會會刊發表,介紹風機症的健康影響包括:「睡眠障礙、頭痛、前庭功能障礙、暈眩、耳鳴、耳部壓迫感或疼痛感、記憶與感知失調、情緒障礙等。」
2021年台灣中研院團隊研究也證實,風場運作範圍內,距離風機遠近及住家隔音效果確實會影響到居民的心律變異律(HRV),心率變異率是自律神經系統活動的指標,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發生。
.jpg)
醫學專家:陸域風機推動20年,國家有責任揭露風機的人體危害
蘇大成指出,風機症最大的問題在於「難以歸納出因果關係」,過往研究多採取主觀式問卷調查,難被認定為有效評估。他建言,風機更換機組前後對社區居民做健康評估,並尋找遠離風場村落作為對照組,透過穿戴儀器紀錄居民心血管、睡眠品質及HRV(自律神經)變化,如此一來才能得到客觀的數據。
面對台灣現行風機開發僅有環評制度把關,蘇醫師認為,環評主要關注環境跟動、植物生態,忽略對人的影響。他建議「環境影響評估應反映在有可能的危害環境下,居民的健康效應。」在風電發展20年之際,他認為研究人體危害應盡快進行,特別是「國家有責任應該來做這件事情」。
-1536x1024-1.jpg)
環保團體:針對風場監測、評估居民健康影響是亡羊補牢之策
陳薈茗曾經在 2011 年率先發起苑裡反風機抗爭,並協助居民自力救濟至今,她說,好望角風機運轉 18年,造成居民長期嚴重身心影響,但風機業者精心經營地方頭人與政治人物,讓民眾不敢公開反對,她認為環評委員應還給居民遲來的正義。
她表示,廠商不僅為彌補過去粗暴開發的過失,還趁機提案替換更大型機組,對居民而言情何以堪,且未來還有300餘座機組陸續屆齡,政府應提出亡羊補牢之計。尤其台汽電作為台電子公司,對 18 年來 200多戶居民承受的健康危害,應進行完整評估,才能對居民多年苦難有所交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