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變雪餅,紫蘇蛋白霜,仙草做瓦片,「母語的味蕾」餅乾盒,吃甜點認客家植物

以下的客家甜食,可能會讓您大開眼界,包含粉紫清甜的紫蘇蛋白霜餅、艾草麻糬雪球餅,還有桂花烏龍羅蜜雅餅,將客家植物芳香融入西方甜點,風味十分獨特。

餅乾盒創作者,為苗栗客家創生團體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以下簡稱「客家輸出」)與Bonbons 甜點聯手,同時附上精心設計植物卡,分享每種植物的客語名及傳統用法,將「母語的味蕾」隨著甜點傳遞下去。

「母語的味蕾」把客家植物結合西式餅乾,用香甜的滋味傳承客家文化。(攝影/孫維揚)

聯合烘焙店,結合客家植物與餅乾

「客家輸出」執行長陳翊綾是造橋在地客家人,她與業務總監陳玉敏都愛品嚐美食,過往也透過餐酒會等方式,推出客家小炒鹹派、桔醬沙拉等創新料理,推廣客家文化。然而過往都聚焦在鹹食,然而客家有許多獨特民俗植物,若能透過甜點展現,可以增加更多賞味可能。

陳翊綾找來 Bonbons 品牌主理人彭詩涵,同為苗栗客家人,她也對運用故鄉食材相當有興趣,就此跨界合作。第一步就從「選哪些植物」開始。陳翊綾表示,為了展現客家元素、且一般人不陌生,她們優先選出,仙草、艾草、桂圓,再加上桂花、茉莉等,呈現「客家 9 香花」文化。

選好植物後,接著考驗 Bonbons 設計靈感。Bonbons 設計總監黃逸榛解釋,從口感、風味甚至顏色都需要納入考量,增加豐富性。例如紫蘇不但是客家飲食要角,也是取它吸睛的紫紅色澤;仙草則是把乾粉融入餅乾,顆粒較大但不刮嘴,讓大家清楚看到黝黑的仙草乾末。

陳翊綾、陳玉敏、彭詩涵、黃逸榛(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是「母語的味蕾」餅乾盒重要推手。(攝影/孫維揚)

仙草瓦片清雅、艾草雪球連結艾草粄

輪番調整配方後,「母語的味蕾」鐵盒餅乾終於定案,以 5 種客家民俗植物、6 款餅乾組成。每種餅乾特色不一樣。其中仙草杏仁瓦片香氣最淡雅,仙草甘潤草香緩緩接續杏仁與糖的甜味。彭詩涵分享,團隊曾想降低糖量,結果仙草風味更少,維持它勾勒餅乾尾韻,杏仁瓦片反能甜而不膩。

亮綠小巧的艾草麻糬雪球餅可一顆入口,咬碎餅乾外皮就飄出清新甘甜的艾草香,緊接著中心白玉麻糬產生酥中帶 Q 的口感,反覆咀嚼時,艾草青草氣息綿延不斷。彭詩涵透露,這不僅是增加餅乾層次,同時蘊含客家艾草粄的米食文化。

「母語的味蕾」餅乾盒除了餅乾,還附蹭民俗植物的客語以及傳統用法。(攝影/孫維揚)

紫蘇餅乾分別有起司鹹脆餅與蛋白霜餅,鹹脆餅剛入口,是較濃郁的起司香與杏仁甜味,但愈來愈明顯的甜酸紫蘇香,讓餅乾不會奶味過重;蛋白霜餅則在薄脆外殼融化時就飄出紫蘇香氣,蛋香綿延、甜而不膩,在餅乾中扮演第二幕才登場的主角,表現亮眼也不會太搶戲。

彭詩涵介紹,紫蘇製成糖度較高的蛋白霜餅,是跳脫客家人多以它作為鹹食佐料印象,也讓較少吃紫蘇的大眾較好入口。黃逸榛則透露,當時 Bonbons 發現直接烘乾紫蘇,色澤與香氣都會散佚,特別花重本冷凍乾燥,讓餅乾有瑰麗的淡紫色澤、香氣綿延。

桂圓軟餅乾、桂花烏龍餅甜香綿延

桂圓蘭姆軟餅乾則把蘭姆酒漬桂圓切成碎塊,均勻結合在餅乾裡。甜度高又柔軟的軟餅乾在舌尖化開後,桂圓乾不突兀的甜香誘使人不斷咀嚼,並緩緩釋放不濃烈的蘭姆酒香中和甜味,單吃就足能滿足味蕾、配茶更是絕妙。

甜感偏高的桂花烏龍羅蜜雅餅外觀秀麗,同時咬下加入桂花末跟烏龍茶粉的餅乾體,先是桂花高雅甜香,隨後是烏龍溫潤帶幽微苦甘氣味降低甜感,口腔包覆桂花與茶香,又不會令人暈眩。彭詩涵提及,羅蜜雅餅作工繁瑣,但花圈外型剛好跟桂花扣合也相當吸睛;另外選擇杏仁果點綴其中,是賦予桂花些許堅果香,也不會被掩蓋。

彭詩涵強調,餅乾中植物食材都優先選擇苗栗青農,如果份量不足,也會堅持使用國產原料;另外像雞蛋是用苗栗放牧蛋雞場、鹹脆餅中則添加四方牧場的高達起司,設法增加餅乾裡國產食材比例。雖然成本較高,但她認為新鮮度與風味都更優秀,也才能貫徹 Bonbons 使用在地物產的初心。

桂圓蘭姆軟餅乾把切碎桂圓加入餅乾中,咀嚼過程能享受桂圓香甜慢慢在嘴中散出。(攝影/孫維揚)

設計植物卡,同時學習植物客語

餅乾盒同時附上客家輸出製作的「植物卡」,選錄共 24 種客家民俗植物,不僅紀錄客語拼音、傳統客家食用與應用方法。

陳玉敏解釋,當時團隊認為嘴巴同時為品嚐與發聲的媒介,飲食記憶也常跟最美味的「媽媽料理」連結,餅乾盒取名「母語的味蕾」,就是期許餅乾喚起大家對客家植物的風味記憶、學習它們的客語。

植物卡製作也費盡心思,陳玉敏說明,不同地區的客家族群使用的民俗植物種類、方式些許不同,團隊先調查、篩選最常被應用的植物,再去確認蒐羅圖像、母語拼音與慣用方式等。因為像玉蘭等植物可能存在不同品種,她們還特別比對、確認照片忠實呈現「客家人常用」的植物樣貌。

陳翊綾補充,客家輸出有幸獲得客家民俗植物講師戴德泉協助,比對選用照片正確無誤;也有些植物客語名稱太冷門,特別請客語薪傳師黃火盛協助校正客語發音。除了圖文資料,團隊也在每張植物卡加註心情小語,希望大眾拿起卡片不會覺得生澀難懂,可以當成日常治癒心靈的小物。

「母語的味蕾」附上特別製作的 24 張植物卡,讓人享受餅乾時,更瞭解民俗植物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性。(攝影/孫維揚)

推廣活動大受好評,達到味蕾交流

費盡心思設計「母語的味蕾」餅乾盒,推廣成果讓客家輸出與 Bonbons 都很感動。陳翊綾分享,團隊有將餅乾盒樣本送給數位廚師、飲食工作朋友享用,不論是否是客家人都好評不斷,不少人特別在臉書分享餅乾迷人風味,「看到很受鼓舞」。

彭詩涵也說,看到原本排斥紫蘇味的小孩卻愛上紫蘇蛋白霜餅,還有大人吃餅乾到無法停手,覺得鑽研客家民俗餅乾過程一切辛勞都很值得。

年中開售,持續開發新甜點

陳翊綾表示,「母語的味蕾」餅乾盒受到歡迎,目前也展開預購,正式向外推廣。未來也會以這次經驗為基礎,持續鑽研更多客家民俗植物融合到餅乾,甚至不同類型甜點中,包含磅蛋糕、鹹派等點心,或是設計為喜餅盒等商品。

陳玉敏強調,團隊也想把客家民俗植物結合到造紙、教課、香包工藝等領域中,讓它不限於飲食交流,也可以透過更多方式繼續觸及大眾。

客家輸出與 Bonbons 都期待大眾透過美味的餅乾,認識珍貴的客家民俗植物文化。(攝影/孫維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