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一場奇幻之旅

退伍後在2012一整年,我完成了一年在台灣壯遊的奇幻旅程。當初只是抱著一股衝動與傻勁,追尋著一個問題?台灣美麗的寶島就像自己的家一樣,但家園到底長的怎如何?所以決定用行動力,追尋一切的答案,從有規律的順時鐘的環島,轉為隨遇而安的方式,過程當中從事農業、民宿、登山、溯溪、部落文化及木工卡榫等多樣性的行業,有好的評價與壞的評價,但依然踏實的完成我的夢。

影響最深的是農業,農業由古至今是一個長久的永續行業;如今則讓人充滿懷疑與猜忌。未來農業,人人都會想到有機,然而有機真的那麼”讚”,農民為什麼不有機?「有機」這個字已經被新自由主義吸收,並且高度商業化操作。往往大規模的進行大規模的單一作物耕作。縱使把化肥改成有機肥、把化學農藥轉為有機農藥,但把農場當作工廠的生產思維,讓許多有機只是掛名,卻與慣行農業如出一轍。這種有機農業不論在生產資材與銷售網路上,也持續仰賴石化能源為基礎的大規模、遠距產銷體系,大規模單一種植有機農場的操作,其實根本稱不上有機,而只能諷稱的「慣行有機化」,以慣型農法去操作的有機農業。

台灣的「有機」定義與標章,早被認證單位與國家管理主義壟斷,以致於付的起認證費用的農民才有資格「有機」;並且多數依然被有機中盤與零售通路層層盤剝。就銷售端來說,消費者也尚欠對有機意涵的全面認識。真正的「有機農業」有四項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與照顧(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台灣主流的有機論述談:「健康」,只談對消費者的健康;談「生態」只看農場生態,而非全球生態(=減少石化的依賴)。對於「公平」與「照顧」(人與土地)原則更幾噤聲。

台灣的政府單位總是將問題「行銷化」;認為農業問題是由行銷、觀光不足,導致競爭力低落。於是匝錢建立各種「有機農業入口網站」與「農民市集補助」。而農委會彷彿是廣告公司與娛樂電台的角色。這種錦上添花式的行銷策略,固然捧紅了少許成功轉型的農民,卻無能支持大多說無法轉型,或者掙扎轉型中的農民。

未來應以「零農業成本」發展,強調小規模、尊重在地傳統,並且可以掌握自己的生產資源,包括水、土壤、保種以友善土地的種植為目標,並掌握生產資源過程中,重新連結農業/生態/環境/社會之間互賴共生的循環關係。

這趟旅程,憑藉土地人們的熱情,我用”打工換宿”的方式,完成了台灣奇幻之旅,過程中,也看見不少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土地,學著謙卑尊敬的態度面對土地,我相信你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一股傻勁just do it ,你還在等什麼?去創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奇幻之旅。

(文章部份取自”青芽兒52期”有機不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