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隻活體拍賣殘酷,電擊鐵勾拖行,全球多改屠體拍賣,民團呼籲終結「制度之惡」

台灣一年吃下近 84 萬噸豬肉,因我國採取「活體拍賣」,絕大多數的豬隻在離開牧場之後,需經過長途運輸及痛苦的拍賣流程,包含被電擊、拖行等不人道虐待。民間團體呼籲,「吃豬肉不該虐待豬」,發起「廢除豬隻活體拍賣」線上連署,督促政府提出明確轉型時程,讓產業轉型。

新北肉品拍賣場中,工作人員以鐵棍勾住豬隻嘴巴、用力拖行。(照片提供/動社)

揭露活體拍賣制度殘酷真相

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動社」)及數個民間團體今(3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 2024 至 2025 年動社最新調查影片,顯示豬隻被趕入狹窄拍賣走道「走秀」競價,若因緊迫停滯,就會遭電擊棒、棍棒驅趕,甚至被戳刺肛門強迫前進。若跌倒或癱坐,便被嘴套、鐵鉤勾住上顎、嘴角或肛門拖行,「是令人髮指、不忍卒睹的制度性虐待」。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新北市肉品市場每日拍賣過程中,至少 25 隻豬因緊迫跌倒、劈腿,遭拖行上車;宜蘭市場則有工作人員將豬單腳吊掛、秤重再拖走。台灣豬在拍賣過程中遍體鱗傷、哀嚎聲不絕。

「台灣豬肉生產狀況充滿落後與野蠻」,陳玉敏表示,農業部上個月開心宣布台灣豬要重返國際市場,然而動社研究員冒生命危險至全台肉品市場拍攝,顯示台灣每年約有 600 萬頭豬在屠宰前經歷長途運輸與拍賣流程等等不人道對待,已嚴重違反《動保法》。

YouTube video

國際多數國家採取科學化「屠體評級」

活體拍賣制度也提高疫病傳播風險,陳玉敏指出,肉品市場每日集中數百頭來自不同牧場的豬隻,恐造成病原交叉傳播,加上部分豬隻拍賣後仍須再運送至其他屠宰場,重複運輸加劇風險,與國際防疫標準背道而馳。此外,從屠宰後到販售可能長達十多個小時,「以今天這樣的高溫,豬肉品質可能早就腐敗」。

陳玉敏指出,國際上多數已開發國家皆淘汰活拍,改採科學化的「屠體評級」制度,豬隻從牧場直送屠宰場,經儀器量測脂肪厚度與瘦肉比後分級定價、公平交易,也減少疫病傳播的風險。但台灣至今仍仰賴拍賣現場肉商「看外型喊價」,交易方式既落後又不具透明度,導致產業現代化長期停滯。

豬隻運送路途遙遠,每年造成上萬隻豬死亡,照片攝於彰化肉品市場。(照片提供/動社)

動社:若不改善將訴諸全球;農業部:再研議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WOAH) 是全球唯一一個讓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稱加入的組織」,但台灣的活體拍賣卻完全違反 WOAH 的動物福利法規。

陳玉敏批評,農業部以「國人喜歡溫體豬」為藉口,遲遲不推動改革,但又編列數十億元預算,補助豬肉冷鏈設備,「根本自己打臉自己」。而農業部委請專家學者建立的屠體評級標準,也束之高閣,讓國人繼續食用被虐打的豬隻。

陳玉敏強調,已有近萬人響應「廢除活體拍賣」連署,顯示民意支持改革,期盼農業部拿出決心,讓台灣豬肉產銷走向更進步、永續的未來。陳玉敏強調,農業部未能終止活體拍賣,動社將不惜把影片放送至世界各國,讓全球看見台灣農業部「不敢面對的真相」。

動社表示,電擊、拖行豬隻的虐待情事每天都在拍賣場上演(上圖為宜蘭市場,下圖為新北肉品市場)。(照片提供/動社)

活體拍賣曾具歷史任務,專家籲轉型應循序漸進

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教授林榮信表示,早年全球多數地區也採活體拍賣方式交易豬隻,但拍賣場與屠宰場通常設在同一處,較少長距離運輸與緊迫問題。目前台灣是極少數仍使用活體拍賣的國家,且豬隻在拍賣前還要經過長途運輸,「制度應該要改善」。

「現在不是吃飽就好,也要有人道關懷」,林榮信強調,「改革不是對立,而是多一點溝通與理解。」他呼籲未來應逐步導入屠體拍賣制度,「讓好品質的豬肉能被看見、被獎勵,產業也更願意投入改進。」

專家籲建立公平定價制度

曾任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的羅玲玲指出,1997 年口蹄疫爆發前,台灣豬肉出口日本,豬隻即採屠體評級制度,也曾訓練一批評級員,依屠體品質來定價。只是口蹄疫爆發後無法再出口,這套制度因缺乏內需支撐而中斷,國內豬隻仍回到以活體拍賣為主。

她指出,當年制度推行時,豬農對評級標準與價格計算方式感到陌生,也與肉品商缺乏信任,進一步影響制度運作。但在歐洲等地,豬隻由牧場直送屠宰場,再由儀器測出瘦肉比、分為四級或五級定價,科學又透明,運作良好。

台灣若要改善,應儘快建立公平透明的屠體定價機制,羅玲玲透露,官員也曾表示制度應改,但多年來討論未果,始終缺乏改革決心。

圖為南投拍賣市場,工作人員電擊豬隻,催趕牠們前進。(照片提供/動社)

改革不只靠制度,教育與消費也能推動改變

羅玲玲建議,若短期內仍無法全面改變拍賣制度,至少應強化員工教育訓練、持續監督與輔導,並改善拍賣現場空間設計,避免豬隻在狹窄或不平整的動線中受傷。

羅玲玲也強調,國人迷信溫體豬才新鮮好吃,這經常成為活體拍賣無法廢除的「藉口」。事實上,冷藏不等於冷凍,「當日屠宰、冷藏配送、冷藏販售,仍是溫體」。市售品牌豬多走現代化冷鏈路線,雖較昂貴,但動物福利較佳,「若市佔從 15% 提升至 20%,就能讓更多豬免受不人道對待」。

豬農盼尊重豬的最後一程

屏東豬農阿翰(化名)表示,他有九成豬供應品牌商走人道屠宰,僅一成規格外豬需送拍賣市場。但這一成豬隻在生命最後遭受電擊、鞭打,「牠們用了一生換來我們的營養,應該要安穩離開。」

阿翰指出,政府常說拍賣場沒有虐待情形,「那就開放肉品市場讓民眾親自觀察!」事實上拍賣流程緊湊,一頭豬只有 10 秒完成拍賣,工作人員為求效率常以最直接方式驅趕。他直言,業界有些豬農因不忍豬被虐待,會塞紅包請拍賣人員「好好對待」自己養的豬,反映制度漏洞與無奈。

阿翰也釐清,台灣豬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小豬階段就進行人道去勢、減少腥羶,而非依賴「未冷藏」。他呼籲消費者正視動物福利,一起推動屠體評級制度,讓每一頭豬的最後一程都能被善待。

鳳山拍賣市場中,經過拍賣的豬隻傷痕累累。(照片提供/動社)

畜牧司:活體拍賣行之有年,將審慎推動屠體評級制度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周志勳表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反映國人對溫體豬的偏好。若改為先屠宰、再拍賣,將涉及屠體的預冷與冷藏環境拍賣等作業,與現行市場機制有所落差,因此改革需審慎評估。

周志勳強調,農業部將參考國際趨勢,逐步導入屠體評級制度,也已針對運輸與屠宰階段建立動物福祉規範。針對拍賣場施暴情形,他表示「現在應該比較少」,未來將加強教育訓練,確保豬隻獲得適當對待。yan

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陳宜姿接下動保團體的抗議書,但面對媒體詢問「是否知道真相、是否曾前往拍賣場監督」時,僅回應「會再研議、處理」。

動社及其他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嚴加監督,同時擬定轉型時間表(攝影/楊語芸)

拍賣場反映基層困境:「不是說改就能改」

作為全台屠宰量最大的拍賣市場,新北肉品市場副主任黃姓主管表示,早年確實曾有作業粗暴情況,但現已依農業部規範操作,並強調「虐待動物的行為,我們管得很緊。」

他坦言不希望改為屠體拍賣,過去試辦經驗顯示屠體拍賣反造成豬農損失。因為活體拍賣時若價格不佳,豬農還可「擋豬」載回,但屠體若賣不掉只能清倉出貨,豬農的風險更高。他也強調,改革需從供應鏈各端著手,消費者若能逐漸接受冷藏肉,制度才有可能發生改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