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公頃良田被劃「低地力」種電,開發說明會遭抵制,大城農民:要種田不要種電

政府為衝刺綠能,於 2023 年劃設「低地力」(土地不適合耕作)綠能發展區(詳細政策背景見文末),不受國土計畫規範,可在農地上大面積架設光電板。大城鄉台 17 以西數百公頃農地,是台灣第二大蕃薯種植區,卻也被劃入低地力綠能開發區,引發居民強烈抗議。

該政策雖因上百位專家學者連署反對暫時擱置,但開發商腳步並未停歇。開發商豐渠能源聲稱「執行低地力光電示範專區」,昨 (5) 日在大城鄉頂庄村召開開發說明會,遭居民強烈反彈杯葛而流會,但也引發外界質疑,低地力政策是否將死灰復燃?

大城反對方居民緊急組建自救會,由彰化環盟施月英協助。(攝影/林吉洋)

低地專案未通過?開發商:受地主壓力及饋線有限,盡力闖關

豐渠公司董事長施椘上接受《上下游》採訪表示,在經濟部能源署發布大城鄉台 61 以西為低地力土地後,基於相信政府,企業已在大城鄉台 61 以西陸續承租 40 公頃閒置農地,沒想到政策延宕兩年多,當初簽約地主陸續詢問開發時間,甚至質疑開發決心,對企業產生壓力。

施椘上表示,業者擔心投資血本無歸、更對地主難以交代,為了維護公司商譽,即便目前非最佳時機,仍嘗試提案。他感嘆,近兩年政府態度改變,光電變成「慘業」,外資撤資案場停頓,對於這些相信政府、已經簽下土地租約的業者來說,經營壓力非常大。

施椘上說,該公司向台電查詢,得知饋線(可將電送出之線路)規模僅剩 50MW,遠低於原先能源署專區說明會所稱 120MW,為了確保投資,必須在饋線用完之前申請開發,才能確保有足夠饋線空間。

開發商試圖與反對派民眾溝通,盼放棄杯葛。(攝影/林吉洋)

反對方農民:大城地瓜、蔬菜品質優良收入好,不是低地力

大城鄉雖位居風頭水尾,但農產蔬果卻一直穩定生產,農民無法接受政府指稱為「低地力」,認為農業智慧在於適地適種,尤其是地瓜跟冬季花椰菜,更是市場大宗。

發言人簡佳萍表示,頂庄村主要產業仍是農業,品質優良收入穩定,尤其大城鄉台61以西,土地方正大塊、排水良好,且是沙質地無懼颱風水患。一旦光電錯落在農地上,將影響整個農業發展。

契作地瓜的居民巫沛玹表示,大城鄉專攻台農 66 紅地瓜與 72 號紫地瓜,口感細膩「沙沙綿綿」,近年拍賣價穩定上升,每分地產值十萬元以上,不輸光電租金。她直言,許多年老地主並不清楚,出租農地種電後,可能失去農保身分,也要負擔高額地價稅與土地增值稅,她認為開發商有欺騙之嫌。

自救會發言人簡佳萍(攝影/林吉洋)

反對方:守住土地,故鄉才有機會東山再起

當地農民許員賓表示,大城鄉居民世代務農,生存倚賴這塊土地,但是政府以「低地力」貼在頂庄村之上,讓廠商藉機進場收地,政府這種作法是欺負農鄉。他以自己家族為例,靠腳下土地養活九代人,他這一代還要傳承下去,希望媒體能夠替大城鄉人洗刷這個土地污名。

農友康銘博則感性喊話,頂庄國小數年前被縣府廢校,導致鄰近頂庄、台西、公館村落從此一蹶不振,年輕人持續外流。但只要有土地還在,農民願意繼續打拼,偏鄉荒村還有翻身機會。他認為近年農產價格穩定,農業時機越來越好,呼籲眾人把農地守下來,地方東山再起還有希望。

農友康銘博說只要守下土地,農民肯拚,偏鄉也可東山再起。(攝影/林吉洋)
大城鄉有數百公頃農地種田,地瓜全國知名(攝影/林吉洋)

同意方地主:年老無力耕作,盼穩定收入安心退休

施椘上於會前一一致電地主,請地主們一同到現場發聲,同時希望政府可以藉這次說明會傾聽地主跟業者心聲。大村鄉游姓前鄉長以地主身分出席,引發反對方強烈抗議「外地人無權決定本村未來」,雙方數度近距離對峙互嗆,氣氛劍拔弩張。

在地地主站表態贊同開發,蔡舜雄是頂庄村民,也是將土地簽約租給開發商的地主。他認為年紀已屆 70 歲,無法再繼續經營,既然政府願推動「光電示範區」,每年一分地租金 4 萬元,一甲地就有 40 萬元可領,他也想藉此機會退休養老。

他表示,深入了解後得知,光電板並無毒害風險,他親自前往許多畜舍參觀屋頂光電板,畜舍下面的雞豬都十分健康,也沒有輻射電波危害,這是他願意出租種電的重要根據。

贊成方地主蔡舜雄認為,光電讓農民可退休養老,應互相尊重。(攝影/林吉洋)

彰化環盟:農漁村需要土地,粗暴的開發光電,不符永續價值

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說,大城鄉風頭水尾,所以更應該發展農業,因為農業更有韌性,相對而言,沿海環境脆弱,不應把電力系統設置在這「易致災地區」。今年丹娜絲造成光電系統嚴重受損,已是證明。

她說農漁村需要土地,只要肯做就有基本收入,只要一組工具,彰濱潮間帶採集赤嘴貝類也可養活人。如今卻被蓋上光電,壓迫到的是最底層採集漁民,她認為,光電已成為近年破壞環境最快的開發模式,珍貴的山坡地、農地、魚塭、溼地都被鯨吞蠶食,這種太陽能不配稱乾淨能源。

到場聲援的彰化環盟前理事長洪新䒴說,政府劃下「低地力」讓廠商降低成本設置光電,舉措傷害地方。他的故鄉在芳苑,種電沒有幫到在地,反而導致人口外流更嚴重,他請鄉親考量地方未來,祖先留下土地一代傳一代,不論未來好壞,土地留下來就是希望。

有機農許國成說,土地務農可以維持生平衡,鋪上光電不是友善環境。(攝影/林吉洋)

遭村民杯葛流會,開發商:尊重環保前輩,盡最大努力溝通

因開發方與地方居民看法差異極大,開發商雖數度嘗試進行說明會,但遭反對方強烈杯葛,導致議程無法進行,最後不歡而善。

施椘上苦笑稱:「原本贊同方就是多數,反對方是少數,多數人的聲音卻被少數人淹沒。」他說他尊敬這些環保運動前輩,但不能採取這種非理性手段癱瘓議事,「沒有辦法,只能更加努力溝通。」

學者:沿海農漁業不只是產業,是高齡社會的支持系統

康舒雅是倫敦大學博士候選人,著有《留下來的人》,她在彰化大城鄉進行長期田野調查,記錄高齡人口的勞動生活。她指出,沿海農業有許多間歇性的農忙時節,需要大量勞動力,成為農村高齡者的打工機會。

「這些勞動參與是農村高齡生活的重要組成,高齡者得到價值感跟社交生活管道,是維繫關係與人互動的重要機會」,是她研究的重要發現。她認為產業若消失,高齡社會表面上失去勞動機會,實際上會失去勞動價值感與社交生活,將加速高齡化農村的脆弱。

什麼是「低地力」綠能發展區?政策行程始末

2023 年,為衝刺達成 2025 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 20GW目標,經濟部、農業部、內政部三部會提出「綠能發展區」,原則上預計以西海岸劃設 5000 公頃「低地力」土地,另外 5000 公頃則選擇漁電共生區位內的非養殖生產區土魚塭,開發農地魚塭免經申請容許使用,賦予 70% 到 90% 光電覆蓋率,以填補光電用地不足的轉型困境。

因為此方案完全採取彈性開發,可農漁也可漁電共生,亦可變更脫離農地,又名為「農光共存」。經濟部當時參照屏東沿海四鄉鎮「嚴重地層下陷區」專案模式,認為遴選兩、三家業者進場整合土地,可避免此前土地掮客惡性競爭,促成光電商整合大規模土地,業者自行投資升壓站,以減少台電負擔饋線鋪設的龐大成本。

低地力區位的指定,由前述三部會,在西海岸擇定風頭水尾、土壤鹽化、地層下陷地區開始劃設「低地力」,其中大城鄉台 61 以西 339 公頃被指定為第一批低地力示範專區,其餘還有台西、四湖、口湖等地陸續被劃設。

當時有村民指出,低地力將造成農村被光電包圍,產業空洞化,加速農村凋零,甚至也有光電業者認為「政府作莊」容易變相成為政治尋租管道,也走向獨尊大型業者。

此一政策提出修法預告後,遭到上百位國土、空間規劃學者專家聯名反對,認為能源開發不該凌駕國土永續,而且「低地力─綠能發展」政策並無公開說明與社會參與,恐怕淪為政府變更農業區「空白支票」,衝擊沿海農漁村甚至已經導致與政府內部責任分工失衡。

最後本案由於學界集體反對,由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 7 月 13 日宣布暫緩實施,重新回到社會溝通,才讓輿論暫時平息。然而有不少業者已經看準低地力土地,投機者紛紛投資買進或投資沿海土地,造成沿海土地供給市場扭曲,不少專業農戶承租戶遭到解約或改為一年一簽,嚴重影響農業發展。

本案業者也因為在大城鄉承租大筆土地,造成土地租金壓力;也因為遲遲未動工,地主僅拿到打折的租金,不滿質疑逐漸累積。最終壓力下,開發商決定重新啟動申請開發,進可逼迫政府表態讓業者融通開發,退而至少取得饋線保留,讓本案承租土地還保有轉手價值。

【延伸閱讀】低地力-綠能發展區系列報導

綠能專區急就章,國土規劃遭架空,百餘位專家學者聯署反對

放寬土地管制,綠能專區大放送,百位學者批:棄守國土永續

農業區變綠能專區,專家:農漁民遭「放生」;農部:以事實認定

【獨家】「農光共存」:補 2025 光電缺口,漁電共生逕種電不養魚

07》綠能與農漁爭地,能源政策往哪裡去?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